據說,七月七這天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織女是天界的紡織女工,有一雙異於凡夫俗子的巧手,老實本分的青年農民牛郎與一頭牛相依為命,大概前世有約,牛郎多看了池塘中洗澡的織女一眼,從此世間多了一段悽婉動人的愛情傳奇。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其實是先民對男耕女織生活的美好向往,當不得真。真正在七月七秀恩愛、大把撒狗糧的另有其人,不是牛郎而是“三郎”(李隆基小名),他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年輕時英明神武,將大唐王朝推向了盛世輝煌,自從收了天生麗質的楊玉環之後,忽然不思進取,皇帝也做的吊兒郎當起來(從此君王不早朝)。
七月七是個傳統節日,唐代女子不管有錢沒錢,都要換一身乾淨衣服,臉朝西衝著上弦月眯縫起眼穿針引線。因為月色昏暗,能見度太低,成功機率不是很高,偶爾有穿過的那真的就是“巧”了。有崔顥《七夕》為證: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仙裙玉珮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李隆基在位時候,每年七月七自然要與民同樂,月初時,有關部門就得提前採購大量“鈿針”,以備宮中乞巧之用。據《開元天寶逸事》記載,宮中都要用錦搭建高百尺的穿針樓,上面羅列各種時鮮水果,宮中有頭有臉的嬪妃“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這樣的場合,自然少不了絲竹歌舞,興致來了,李隆基有時也會露一手敲架子鼓的絕活,這時生活中的伴侶、藝術上的知音楊玉環則手揮琵琶與三郎合奏一曲《滄海一聲笑》。上行下效,長安城中士民自然也要通宵達旦共慶昇平。
關於李隆基時的七夕盛況,有許多唐詩記載其事,而其中最為著名者,無疑當屬白居易的《長恨歌》了。
漁陽鼙鼓驚破了霓裳羽衣舞,李隆基與楊玉環的愛情也埋葬在了馬嵬坡,等到車駕回鑾時,孤枕難眠的李隆基派方士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尋找楊玉環,希望可以再續前緣,功夫不負有情人,臨邛道士終於在海外訪到了位列仙班的楊玉環,楊玉環感慨唏噓不已,但天人相隔,只能是“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同時表示: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許多人讀了這幾句,都以為李隆基和楊玉環在七月七的“夜半無人私語時”,發下了“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愛情誓言。很少有人留意到“長生殿”三個字,更沒有人想兩個人在七月七不在宮中待著,為什麼要跑到華清宮長生殿撒狗糧?有學者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他們卻沒有能抓住重點。
敲黑板,《長恨歌》的重點部分其實就隱藏在這幾句中,關鍵節點就是“長生殿”這三個字。
《舊唐書》記載,“新成長生殿,名曰集靈臺,以祀天神”,原來,長生殿乃是神殿,而非寢殿。前賢陳寅恪認為長生殿乃是莊嚴清淨之地,不是秀恩愛的場所(“神道清嚴,不可闌入兒女猥瑣”)。
的確,長生殿不適合秀恩愛,但李隆基與楊玉環去那裡並不等於是去秀恩愛啊,陳寅恪先生大概是先入為主了。當小民們歡天喜地乞巧時,三郎與楊玉環也在祈求,他們在《向天再借五百年》。
世上無如人慾險,做了皇帝想成仙。歷史證明,不管是明君昏君,富有四海的皇帝做到最後,想要的無不是仙福永享、壽與天齊。秦皇漢武如此,唐宗一樣概莫能外。李隆基有“四紀天子”之稱,在龍榻上一坐就是四十多年,干時間久了,上了年紀最是怕死,加上身邊有傾城傾國之貌的楊玉環,敦倫起來難免力不從心,自然而然就將精力轉向了求仙問道。說句公道話,晚年政事荒怠其實與楊玉環關係不是很大。
早在做太子時,李隆基就和道士們有來往了。而唐王朝鼎盛的開元、天寶年間(713~755),由於太平天子李隆基的大力提倡,道教的發展也達到了最高潮期。最初李隆基只是痴迷於丹道,等到納楊玉環為妃後,企求長生的慾望日益強烈,不久即開啟了夫唱婦隨的求仙模式。
說來許多人不會相信,李隆基相信神仙方術之事是受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影響。當時的張果老名字還叫張果,成仙以後才叫張果老的。張果是當時著名的方術士,自稱能通神,長期隱居於恆山。李隆基派人請了幾次,都被張果拒絕。如此一來,益發引得李隆基欲罷不能。開元二十二年(734)李隆基巡幸東都洛陽,兩次召請張果。這次張果出山了,簡單露了幾手,李隆基“由是頗信神仙”。對於修仙張果主張服食,但究竟吃什麼卻是“語秘不傳”。張果在宮中呆了一年時間,李隆基也沒有搞到神仙方。被吊足胃口的李隆基決定把親妹妹玉真公主嫁給張果,如此一來,張果就是自己妹夫,自然不會對大舅哥再有所保留了。
對此提議,張果只是呵呵,如此一來這天就聊不下去了,李隆基只好放他還山。
送走張果,李隆基又將茅山派第十二代宗師司馬承禎迎入皇宮,請教道法與養生術,接受司馬承禎傳授的道教法籙,按宗教儀式出家,正式成了一個“道士皇帝”。找到組織的李隆基向司馬承禎學習了“辟穀術”,在修仙的道路上越行越遠,先後在嵩山、茅山設立了御用煉丹點,其中茅山煉丹的主持者由司馬承禎弟子李含光負責。煉成九轉金丹後,李隆基“齋心以伺,專使以迎”。
李隆基渴慕長生,楊玉環豈有不知之理?為了討其歡心,她也使出了渾身解數。唐代婦女喜歡穿紅裙子,楊玉環卻偏偏喜歡穿黃色的裙子。這並不是為了吸引眼球,而是楊玉環的過人之處。冰雪聰明的楊玉環穿黃色裙子,正是為了迎合李隆基的求仙心理。黃色與道教有關,在唐代,女道士一般戴黃冠、穿黃袍,因此也被稱為“女黃冠”。楊玉環陪著李隆基去祭拜玄元皇帝(太上老君)時,第一次穿出了黃色裙子。對此,李商隱曾有詩道:“朝元閣迥羽衣新,首按昭陽第一人。”朝元閣是唐玄宗祭道祖的地方,羽衣即為黃裙。
李隆基喜歡楊玉環,是有道理的,以色事人,色衰而愛馳,楊玉環集三千寵愛於一身,是因為把“投其所好”四字發揮的淋漓盡致。李隆基精通音律、是個傑出的音樂家,原創了許多道教樂曲,最為知名的就是《霓裳羽衣曲》了。楊玉環深得曲旨,據此編制了《霓裳羽衣舞》。每當樂曲響起,楊玉環就翩翩起舞於君前,與仙樂配合的毫無違和感。楊玉環如此知情識趣,李隆基自然會“盡日君王看不足”了。
長生殿是天寶元年(742)李隆基與楊玉環感情最為熾熱時建造的。建築為上下二層,上層是祈求神仙延年益壽的神殿,下層是享受人間至樂的寢殿,長生,顧名思義,表達了李隆基思慕長生不老的願望。
為什麼非要在七月七別人忙於乞巧這天到長生殿呢?原來,一切也與道教有關。據說,周靈王太子王子喬昇仙日就在“七月七”,李隆基想長生、盼長生,所以在七月七夜半無人時候與楊玉環登上長生殿,他是希望有神仙來接他和楊玉環一起昇天的。
地老天荒海枯石爛愛的誓語言尤在耳,就婉轉娥眉馬前死,楊玉環交還“鈿合金釵”舊物,是在提醒負心人,所謂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不過是笑談而已,《長恨歌》表達的不是愛情,而是“此恨綿綿無絕期”。
大唐因崇道而中衰,白居易是在宛轉的批評和嘲諷統治者,“七月七日長生殿”被後人視為秀恩愛,實在是種悲哀。
據說,七月七這天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織女是天界的紡織女工,有一雙異於凡夫俗子的巧手,老實本分的青年農民牛郎與一頭牛相依為命,大概前世有約,牛郎多看了池塘中洗澡的織女一眼,從此世間多了一段悽婉動人的愛情傳奇。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其實是先民對男耕女織生活的美好向往,當不得真。真正在七月七秀恩愛、大把撒狗糧的另有其人,不是牛郎而是“三郎”(李隆基小名),他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年輕時英明神武,將大唐王朝推向了盛世輝煌,自從收了天生麗質的楊玉環之後,忽然不思進取,皇帝也做的吊兒郎當起來(從此君王不早朝)。
七月七是個傳統節日,唐代女子不管有錢沒錢,都要換一身乾淨衣服,臉朝西衝著上弦月眯縫起眼穿針引線。因為月色昏暗,能見度太低,成功機率不是很高,偶爾有穿過的那真的就是“巧”了。有崔顥《七夕》為證: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仙裙玉珮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李隆基在位時候,每年七月七自然要與民同樂,月初時,有關部門就得提前採購大量“鈿針”,以備宮中乞巧之用。據《開元天寶逸事》記載,宮中都要用錦搭建高百尺的穿針樓,上面羅列各種時鮮水果,宮中有頭有臉的嬪妃“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這樣的場合,自然少不了絲竹歌舞,興致來了,李隆基有時也會露一手敲架子鼓的絕活,這時生活中的伴侶、藝術上的知音楊玉環則手揮琵琶與三郎合奏一曲《滄海一聲笑》。上行下效,長安城中士民自然也要通宵達旦共慶昇平。
關於李隆基時的七夕盛況,有許多唐詩記載其事,而其中最為著名者,無疑當屬白居易的《長恨歌》了。
漁陽鼙鼓驚破了霓裳羽衣舞,李隆基與楊玉環的愛情也埋葬在了馬嵬坡,等到車駕回鑾時,孤枕難眠的李隆基派方士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尋找楊玉環,希望可以再續前緣,功夫不負有情人,臨邛道士終於在海外訪到了位列仙班的楊玉環,楊玉環感慨唏噓不已,但天人相隔,只能是“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同時表示: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許多人讀了這幾句,都以為李隆基和楊玉環在七月七的“夜半無人私語時”,發下了“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愛情誓言。很少有人留意到“長生殿”三個字,更沒有人想兩個人在七月七不在宮中待著,為什麼要跑到華清宮長生殿撒狗糧?有學者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他們卻沒有能抓住重點。
敲黑板,《長恨歌》的重點部分其實就隱藏在這幾句中,關鍵節點就是“長生殿”這三個字。
《舊唐書》記載,“新成長生殿,名曰集靈臺,以祀天神”,原來,長生殿乃是神殿,而非寢殿。前賢陳寅恪認為長生殿乃是莊嚴清淨之地,不是秀恩愛的場所(“神道清嚴,不可闌入兒女猥瑣”)。
的確,長生殿不適合秀恩愛,但李隆基與楊玉環去那裡並不等於是去秀恩愛啊,陳寅恪先生大概是先入為主了。當小民們歡天喜地乞巧時,三郎與楊玉環也在祈求,他們在《向天再借五百年》。
世上無如人慾險,做了皇帝想成仙。歷史證明,不管是明君昏君,富有四海的皇帝做到最後,想要的無不是仙福永享、壽與天齊。秦皇漢武如此,唐宗一樣概莫能外。李隆基有“四紀天子”之稱,在龍榻上一坐就是四十多年,干時間久了,上了年紀最是怕死,加上身邊有傾城傾國之貌的楊玉環,敦倫起來難免力不從心,自然而然就將精力轉向了求仙問道。說句公道話,晚年政事荒怠其實與楊玉環關係不是很大。
早在做太子時,李隆基就和道士們有來往了。而唐王朝鼎盛的開元、天寶年間(713~755),由於太平天子李隆基的大力提倡,道教的發展也達到了最高潮期。最初李隆基只是痴迷於丹道,等到納楊玉環為妃後,企求長生的慾望日益強烈,不久即開啟了夫唱婦隨的求仙模式。
說來許多人不會相信,李隆基相信神仙方術之事是受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影響。當時的張果老名字還叫張果,成仙以後才叫張果老的。張果是當時著名的方術士,自稱能通神,長期隱居於恆山。李隆基派人請了幾次,都被張果拒絕。如此一來,益發引得李隆基欲罷不能。開元二十二年(734)李隆基巡幸東都洛陽,兩次召請張果。這次張果出山了,簡單露了幾手,李隆基“由是頗信神仙”。對於修仙張果主張服食,但究竟吃什麼卻是“語秘不傳”。張果在宮中呆了一年時間,李隆基也沒有搞到神仙方。被吊足胃口的李隆基決定把親妹妹玉真公主嫁給張果,如此一來,張果就是自己妹夫,自然不會對大舅哥再有所保留了。
對此提議,張果只是呵呵,如此一來這天就聊不下去了,李隆基只好放他還山。
送走張果,李隆基又將茅山派第十二代宗師司馬承禎迎入皇宮,請教道法與養生術,接受司馬承禎傳授的道教法籙,按宗教儀式出家,正式成了一個“道士皇帝”。找到組織的李隆基向司馬承禎學習了“辟穀術”,在修仙的道路上越行越遠,先後在嵩山、茅山設立了御用煉丹點,其中茅山煉丹的主持者由司馬承禎弟子李含光負責。煉成九轉金丹後,李隆基“齋心以伺,專使以迎”。
李隆基渴慕長生,楊玉環豈有不知之理?為了討其歡心,她也使出了渾身解數。唐代婦女喜歡穿紅裙子,楊玉環卻偏偏喜歡穿黃色的裙子。這並不是為了吸引眼球,而是楊玉環的過人之處。冰雪聰明的楊玉環穿黃色裙子,正是為了迎合李隆基的求仙心理。黃色與道教有關,在唐代,女道士一般戴黃冠、穿黃袍,因此也被稱為“女黃冠”。楊玉環陪著李隆基去祭拜玄元皇帝(太上老君)時,第一次穿出了黃色裙子。對此,李商隱曾有詩道:“朝元閣迥羽衣新,首按昭陽第一人。”朝元閣是唐玄宗祭道祖的地方,羽衣即為黃裙。
李隆基喜歡楊玉環,是有道理的,以色事人,色衰而愛馳,楊玉環集三千寵愛於一身,是因為把“投其所好”四字發揮的淋漓盡致。李隆基精通音律、是個傑出的音樂家,原創了許多道教樂曲,最為知名的就是《霓裳羽衣曲》了。楊玉環深得曲旨,據此編制了《霓裳羽衣舞》。每當樂曲響起,楊玉環就翩翩起舞於君前,與仙樂配合的毫無違和感。楊玉環如此知情識趣,李隆基自然會“盡日君王看不足”了。
長生殿是天寶元年(742)李隆基與楊玉環感情最為熾熱時建造的。建築為上下二層,上層是祈求神仙延年益壽的神殿,下層是享受人間至樂的寢殿,長生,顧名思義,表達了李隆基思慕長生不老的願望。
為什麼非要在七月七別人忙於乞巧這天到長生殿呢?原來,一切也與道教有關。據說,周靈王太子王子喬昇仙日就在“七月七”,李隆基想長生、盼長生,所以在七月七夜半無人時候與楊玉環登上長生殿,他是希望有神仙來接他和楊玉環一起昇天的。
地老天荒海枯石爛愛的誓語言尤在耳,就婉轉娥眉馬前死,楊玉環交還“鈿合金釵”舊物,是在提醒負心人,所謂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不過是笑談而已,《長恨歌》表達的不是愛情,而是“此恨綿綿無絕期”。
大唐因崇道而中衰,白居易是在宛轉的批評和嘲諷統治者,“七月七日長生殿”被後人視為秀恩愛,實在是種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