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ike639

    可以,但要細化檢查,如賬務是日記,那就對當日出庫單據每個品種一個一個核對找出差額來,如一月一統計,就從出現差額那個月開始往下核對一直找到所有差額為止。你就知道出錯在哪,再給企業提出問題建議。

  • 2 # 實體店老王

    當然可以,但想要找出具體原因真的很難,這必須要透過盤點、清庫、校準來確認。作為實體店老司機,說點一般人不告訴的乾貨。

    老王看過很多同行給出的方法,我只能說分析的不夠透徹,有些更是紙上談兵,甚至連現貨與賬務出現不符的原因都說錯了。

    出現不符的原因是複雜、多樣性的,而且超市的部門又非常繁雜,任何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出問題,想要找到不符的原因,就必須確定是什麼部門的賬目,然後再加以分析。

    先大體說下各個部門出現貨物與賬務不符主要原因:

    生鮮

    生鮮是最容易出現這種情況的,因為生鮮在採購、驗收、上銷售的過程中,都會出現人為、非人為性質的損耗,人為損耗還分很多種,比如運輸損耗、上架損耗等;而非人為損耗又分為替代物損耗(蔬果裡面降溫的水就算是一種損耗)、自然損耗等等。

    我舉個例子說明下:

    而在入庫的過程中又碎了一些,又減少了50斤;

    驗收完畢銷售時又損耗了一些,又減少50斤;

    等銷售完統計之後,發現銷售出去的、減去損耗之後與入庫的又差了50斤。

    而這些損耗累計起來,缺乏經驗的同行肯定理不清這裡面的彎彎繞繞。

    採銷出現差異,生鮮類商品易出現問題的地方如下:

    一、空退空入,這是行業裡最忌諱的事情,管理嚴格的超市必須主管簽字並且報備店長稽核之後,驗收部門才可以告知資訊部門操作空退空入,也是最容易出現賬務與貨物不符的情況。

    三、入庫損耗,驗收人員疏忽大意,忘記減損,在行業內為了降低損耗比率,有些超市是不會對這類損耗進行減損的,那麼這就會造成賬務資料錄入950斤,實際上只有900斤,必然會產生差異。

    四、銷售損耗,生鮮不同於其他部門,在日常銷售過程中,因為上架、顧客挑選、滯銷等原因,必然會造成損耗。一般生鮮部門會在臨關店前對這些損壞無法銷售的商品進行分類稱重,然後報損。但有些同行不懂,就直接將損耗商品傾倒掉了,雖然一次不是很多,但日積月累下來,差異大的可怕。

    五、銷售正常損耗,在生鮮類目裡,損耗是必然的, 有些損耗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因為儲存環境、銷售環境的不同,導致生鮮產品在上架後必然會減重,這是也是導致差異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其中凍貨類目是最明顯的(冰化水)。

    說完了生鮮類目,咱們再來說說食品類目的差異

    其實造成差異的最大一個原因與生鮮類目一樣,就是空退空入,有資料進賬,但實際並沒有貨物進賬,更沒有銷售明細。

    早些年在超市工作那會兒,甚至還出現員工與供應商、採購勾結,進行空賬交付,騙取財務的貨款,然後再由業務部門進行操作,把空入的訂單空退出去。

    參與的人也比較多,採購、財物、銷售、收穫、資訊等部門的員工團夥作案。

    而食品類目裡,如果出現大批次的差異,80%以上是空退空入造成的,透過檢視進銷臺賬、以及日銷售數量週期,是很容易發現問題的。但出現空退空入不一定就是作弊、盜竊、做賬行為,有可能是疏忽或操作失誤造成的。

    接下來咱們說說食品部貨物與賬務差異的疑難雜症:

    一、丟失,相比非食、生鮮部門,食品部門的商品特別容易丟。老王之前工作的超市,最多一年,光食品部丟失的商品就超過10萬元以上,所以如果差異不是很大的話,幾乎都是被人順走了,比如收銀員漏掃,顧客偷盜、顧客忘交錢等。

    二、內盜,別懷疑我說的,如果分析進銷賬目時,發現進銷沒有錯誤的時候,差額又高於往年同期比率,那麼就證明有可能是內盜出現了。我曾經見過一個超市的收銀員,聯合他男朋友,一年偷出去價值好幾萬的零食,警察去她住處翻的時候,滿屋子都是吃的。

    三、來貨量短缺,這倒不是供應商故意造成的,而是因為廠家生產時,封箱疏忽造成的,其中以火腿腸、牛奶、泡麵為典型案例,有些腸類、泡麵開箱就少,如果不信的同行們可以嘗試清點數量。這裡我教各位一個方法,以200g火腿腸為例,我們用一箱標準的火腿腸連箱子一起稱重,得出一個固定的重量,然後再把到的貨挨個過秤,只要重量誤差大於120~200g,那就開箱查,肯定會少。

    以上基本上就涵蓋了超市食品類目貨物與賬目差異的根源問題所在。

    說完了生鮮和食品類目,咱們再來說說最後的非食部門

    非食部門是貨物與賬務差異的重災區,因其品類繁多、備貨數量龐大,進貨數量又小,一旦出現數額差異,是很難查詢原因的。

    而非食部門中的針織、洗滌、文體化裝品等類目又是小偷重點關照的區域,丟失是常有的事情。而非食部門也會採取一些防護措施,但都收效甚微。

    所以,想要分析非食的賬務與貨物差異,就必須根據週期的銷售數量、採購數量來確定是否真的存在該商品,並找出原因。

    至於方法, 除了盤點、清庫之外,沒有其他好的方法,因為品類實在太多了。而很多大超市為了修正電腦資料、庫存資料,小類目一個星期、大類目一個月、整個部門按照季度、年度進行盤點,為的就是管理庫存,減少貨物與賬務的差異,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此外,說一些小方法和注意的地方

    一般遇到這種差異,要學會去看賬目、看採銷報表,如果細心卻思維活躍,只通過採銷報表就可以判定出出現差異的環節。

    以空退空入、食品商品為例,假設我們採購100根火腿,日均銷量20根,按正常銷售來看,第5天正好銷售完。那根據採購憑證、財務存根就能找到當初採購100根的記錄,但透過銷售報表檢視,我們只看到了80根的銷量,有20根沒有售出。

    假設每箱火腿恰巧是20根,那就證明少了一箱貨,那我們就透過與驗收人員溝通、根據採購日期檢視驗收監控以及資訊員錄入原始單據立馬就可以確定是怎麼回事。

    因為整箱的貨通常都是少錄入、少送貨或漏驗收導致的,結合驗收驗收監控以及驗收責任人,立馬就可以確認根源所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蘆薈有什麼用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