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家有歡樂娃

    父母如果經常發脾氣,對孩子肯定會有不好的影響。

    首先,不利於孩子性格的養成。一個健康的性格肯定是在健康的環境下養成的,如果父母經常吵架,那麼孩子就處在了一個不正常的家庭環境。他會學習父母的處事方式,這對他將來的處事產生很大的影響。這樣的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就是發脾氣,並且他認為好多棘手的事情,只有透過發脾氣才能解決。

    其次,對人對事會非常暴躁,欣賞不到生活中的美。或者非常懦弱膽小。當然,也不排除一些孩子會成長的很好,很正常。這樣的孩子一般會有很強的認知能力和辨別能力,他們會知道什麼是好的,是不好的。他們能夠看到父母性格的缺陷,然後再自省改掉自己身上的缺點。

  • 2 # 間歇性精神障礙灬

    我是一個父親,孩子已經五歲了,我記得我小的時候,父母教育我的方式就是打,罵,言語上的冷暴力,當我有了孩子之後,我在這方面產生了很大的改變,從來沒有打過孩子,也沒有大聲的斥責孩子,如下幾點心得送給各位:

    1、發脾氣,孩子將來會缺少主見,一昧的順從,不敢於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會缺少安全感,長此以往,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很暴躁,很容易和他人發生分歧,當孩子的情緒達到了頂點,會選擇比自己弱小的人或者動物發洩出來,家長的這種方式不但對孩子沒有益處,還會給孩子的心靈帶來傷害。

    2、孩子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孩子會逐漸產生逆反心理,孩子會在內心懼怕父母,而並不是敬畏,是懼怕,這個要深刻認識到,孩子會更加逆反,不願與父母進行溝通,變得沒有自信,沒有主見,膽小怕事,不敢承擔責任,逃避問題,在面對各種壓力的時候抱怨他人,找藉口搪塞責任,嚴重了會在孩子成年後導致抑鬱症的產生,使孩子沒有勇氣面對生活,對任何事失去興趣,將來很難回去組成一個新的家庭,產生焦慮或輕生的想法。

    3、這種面對孩子的態度,會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孩子跟父母也不會親近,長此下去,傷害到彼此的情感,父母的其它的有益想法,也很難灌輸到孩子的頭腦中,父母可能並不優秀,孩子可能也很一般,但是良好的親子關係能夠更多的激發孩子的潛在力量。如若不停的發脾氣,孩子會拒絕在父母面前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情緒,而產生暴躁,性急的狀況出現。

  • 3 # 懶得想事

    其實我孩子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經常對他發脾氣,稍有一點錯就指責他,現在感覺很後悔,我的孩子現在十來歲了,我覺得他太懦弱了,而且他老實做什麼事都很順從,可能跟我自己的教育有關,而且我曾經問過孩子,他說他很恨我,我不在家的日子,他很高興,現在我也自己醒悟過來了。從三年級開始都是老公輔導他作業,因為老公的性格要好些,不會動不動就罰他,批評他,指責他。

  • 4 # 蟲乙己

    1

    有個故事,說的是有個調皮的小孩,有一次在山裡,朝著山大聲喊:“你是誰?”

    於是就聽到了一陣回聲,也說:“你是誰?”

    他很生氣,又喊:“你是蠢材!”結果回聲也說“你是蠢材!”。

    你想孩子怎麼對待你,首先你自己就要怎麼對待孩子。

    所以,這個問題很好回答:

    一個經常發脾氣的父母,必將收穫一個也會對父母發脾氣的孩子。

    而且,孩子會認為發脾氣就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些都是和父母學的。

    2

    從孩子出生是一張白紙,父母在上面畫什麼就是什麼。

    我以前也經常愛發脾氣,有的時候控制不住自己,發了脾氣又後悔,但是當了媽媽之後,就會有意識地控制自己。

    因為我記得很清楚,在源子姐才幾個月的時候,我發了一次脾氣,嗓門瞬間高八度,於是,上一秒還好好的源子姐突然就哭起來,她不知道媽媽為什麼發脾氣,但是那一瞬間,她感受到了這種情緒。

    我在其他答案裡曾經說過,嬰兒對情緒的感知其實比大人更敏感,而長期生活在負面情緒中,會直接導致大腦神經突觸減少,大腦萎縮,智力低下。

    從那以後,我就會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脾氣,調整自己的心態,因為我不想源子姐有一天像我一樣,成為一個只會抱怨發脾氣的人。

    我想成為一個讓她喜歡的媽媽,讓她感到驕傲的媽媽,所以我要更努力。

    3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其實孩子比誰都聰明。你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他的三觀。

    推薦給大家一本書《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書裡就提到了發脾氣對孩子的影響。

    愛發脾氣的父母,孩子就更容易學會發脾氣。互相尊敬的父母,孩子才能學會尊重。

    那些自己愛發脾氣,還老批評孩子不懂事的家長,真的應該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做的對不對,有沒有給孩子做個榜樣。

    而如果父母喜歡朝小孩發脾氣的話,就更糟糕了。孩子還小的時候,可能不會反駁你。但是,沉默並不代表孩子對你的認同。父母的每一次脾氣,都會把孩子從自己身邊推的越來越遠,直到有一天,你再朝孩子發脾氣,孩子也突然站起來朝你吼的時候,你才會意識到:什麼時候,孩子變成了這樣?那是因為,孩子在發脾氣的環境下不僅消耗了自己的心力,也會更加自卑,同時會有暴力傾向,這正是因果迴圈。

    拒絕壞脾氣,從父母做起。

  • 5 # 享育

    1.性格發展趨向於兩個極端:暴躁或內向怯懦

    生活中我們常聽到,說某孩子性格像其父母,真是遺傳了父母,其實性格不是遺傳而是受到後天父母生活教育環境的影響逐漸塑造的。孩子出生後首先接觸到的是父母營造的家庭生活教育環境,一方面,孩子具有很強的模仿性,若面對經常發脾氣的父母,他們會潛移默化的習得遇到不良情緒的解決方式就是大發脾氣,逐漸形成暴躁的性格,回顧我們自身的性格特徵也多多少少可以找到父母甚至(外)祖父母性格的影子;另一方面,孩子沒有安全感,極易形成恐懼心理,擔驚受怕,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會使其性格內向怯懦。

    2.親子關係惡化

    經常發脾氣的父母,不能適度的掌控管理自己的不良情緒,沒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在此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如上所述極易暴躁或內向怯懦,因此親子之間也很難建立良好的關係。

    3.人際關係適應不良

    孩子若不能適度的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沒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則人際交往會遇到一定的困難,人際關係適應不良。

    4.學業成績失敗

    父母不良情緒的宣洩會傳染給孩子,不良情緒會影響孩子的注意力,進而影響孩子的學業成績。

    5.沉溺於不良習慣

    與父母同伴缺乏溝通理解,會促使孩子封鎖心門轉向不良習慣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世界,例如上網打遊戲、抽菸酗酒、結交不良同伴。

  • 6 # 兒科恩銘

    孩子的教育時常讓父母心力憔悴,有時的調皮舉動的確會點燃父母心中的那團怒火。但是冷靜下來思考一下,發火能解決孩子的這些問題麼?顯然是不能的。父母們對情緒的控制和管理會直接影響到孩子以後的為人處世上來。經常發脾氣的父母,會導致孩子的性格懦弱,害怕被父母責罵,做事畏首畏尾。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有百害而無一益的。

    有的孩子可能出現心靈扭曲,將怒火發洩到其他的弱者身上,甚至出現毆打、責罵同學的情況。這對孩子的人際交往非常不利。同學們的孤立讓孩子更加感受到孤獨。家人的責罵會讓孩子喪失自信,不能積極Sunny的生活。

    因此,當局面失控,準備發火的家長們,請先深吸一口氣。冷靜五分鐘。然後好好想想如何與孩子進行溝通,這樣收到的效果絕對比亂髮脾氣要好的多。因為在憤怒時,人是不會認真思考的。也許你一次不經意的怒吼,就造成了孩子一輩子的心理陰影。是不是應該換一種溝通方式更有成效呢?

  • 7 # 1唐曉琴

    在孩子的成為過程中,父母的教育無可代替的重要,所以如果在孩子面前,父母經常發脾氣,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心理會有陰影,對以後性格的形成也是有負面作用。

    對於性格開朗的孩子,遇到經常發脾氣的父母,漸漸的會變得不愛說話不愛表達,甚至脾氣也會和父母一樣愛發脾氣。

    對於性格內向的孩子,如果遇到經常發脾氣的父母,孩子會更內向,膽子也會變小,對於以後心裡方面也會不健康的影響。

    所以,不管如何,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為了孩子的成長,每個父母都應該是一個脾氣好的父母。

  • 8 # 心若向陽4531無畏悲傷

    深有體會。從小就在爸爸的罵聲長大,我爸那個人太專制。什麼都要自己說了算。我們說點什麼都會被罵,從來不肯聽聽我們講什麼,導致現在都結婚了。我們之間也沒什麼好談的,平時要是什麼事能幾個月不打電話,

  • 9 # 多特兒童專注力

    “我媽是一個情緒特別不穩定的人,她有時陰鬱,有時Sunny,有時又很暴躁,我永遠不知道下一秒她的情緒怎麼變。

    她生氣時,打我罵我的狠勁,讓我覺得我非親生,但是當她愛我疼我時,我又覺得她很愛我。”

    可怕的是,他發現自己正在情不自禁地模仿母親,用母親對待自己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愛人。

    雖然知道這樣有問題,但卻依然表現出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低情商表現。

    擁有情緒化的父母,對孩子來說是場低情商的災難,更可怕的是,這場悲劇還會蔓延。

    “我知道不能當著孩子的面吵架,但我就是控制不住!”

    “我知道那樣發脾氣不好,但我就是控制不住!”

    “我學了很多方法,但我就是控制不住!”

    情緒管理其實是一件特別“私人”的事,沒人幫得了你,除非你自己。情緒管理的遙控器一直在且只在你自己的手裡。

    “我總是控制不住要發火”

    你發脾氣,通常只是因為以下原因:

    1、控制的東西錯了

    情緒管理,管理的是“情緒化的言行”,而不是情緒本身。

    你可以生氣憤怒、傷心失望、害怕恐懼、焦慮煩躁,這些情緒本身是永遠不需要“控制的”,而是要被允許和接納的。

    任何人都有權利感受到任何情緒。情緒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如果你不讓自己感到生氣、傷心和害怕,那麼負面情緒只會擠壓變形,變成不定時炸彈。

    我們真正需要去控制的是“情緒化的言行”,即不健康的、傷害性的情緒表達方式。

    只有認同“情緒需要接納,言行需要節制”這個觀點,我們才有可能發自內心地有一個決定:是我要去節制我的言行,雖然不容易,但是我願意!

    2、控制晚了

    情緒管理一定不是在你快要忍不住的時候才管理。那時候已經晚了。時刻覺察自己的情緒變化,是情緒管理的基本功。

    在事件發生的當下,早覺察,早表達,早管理。

    天氣很熱,你已經很煩躁了,看到孩子把玩具灑滿一地的時候,你的負面情緒指數可能從2飆到5了,然後叫了三聲收玩具,洗手吃飯,孩子沒反應,還頂嘴,你的情緒指數開始飆到7,當你走過去試圖收走玩具的時候,孩子尖叫大鬧,踢打玩具,你立馬爆炸,大手一揮,飆到10。

    一定不要等到接近爆炸了才管理,而是在情緒指數不斷飆升,你還尚且理智的時候,表達你的著急,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和期待,讓孩子意識到你的“情緒氣球”已經有多大了。

    在平常的每天,隨時覺察自己的“電量”,及時給自己“充電”。

    注意日常事務的積累帶來的壓力,如果自己最近一段時間都是“滿負荷”的焦頭爛額狀態,請在回家前先去做點什麼讓自己感受好一點,避免20%電量的情況下,推門回家,一點就著。

    3、其實你並不願意控制

    因為你不不甘心。為什麼改變的總是我?憑什麼每次都是我要主動?誰讓他那樣對我?

    確實,我們都希望“我不用變,你變”,因為我省力,改變太累了。“你先變得不再亂丟臭襪子,我才不那樣發火。

    情緒管理變成了一件“別人控制的事”。發火變成了一種武器,因為我受到了傷害,所以我要和你扯平。

    4、對自己要求太高了

    節制言行,需要從可以做到的開始。

    比如,完全不大喊大叫我暫時做不到,但我可以控制自己不再動手推孩子拉孩子;

    和老公吵架時,與他約定好,我太生氣了會拍桌子,但我不會再摔東西了。

    我尊重自己,也尊重對方,我可以選擇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來表達情緒。這些都對修復關係會有幫助。

    同時改變要先從尋找孩子的優點開始。

    首先,每天找到孩子表現好的一個地方,即使是很微小的地方也要進行表揚。表揚要出自真心,表揚的內容要具體,客觀,不要太浮誇,“你怎麼這麼棒,你太厲害了”是不對的,而應該說“你今天字寫得真工整,做作業真認真”。

    其次表揚孩子努力的過程,不要誇大結果,應該說“你真認真,你看你這道數學題算式寫的好工整”,而不只是說“你真聰明、你好幸運”。歸結於腦袋好,很聰明的這類“表揚”是沒辦法強化孩子的好行為的。

    再者,提供可以“表揚”的機會,媽媽想鼓勵孩子,孩子卻不知道媽媽期待自己做什麼,這時就需要媽媽告訴孩子,具體怎麼做才是表現好。比如“你可以好好地坐在寫字桌前20分鐘不離開,就是表現好了”,一旦孩子達到了,或者超過了這個要求,就要很開心地表揚他。

    最後不要輕易說孩子不行,每天說不行就真的變得不行,不要否定孩子,每天說“你可以的”,會讓孩子做事更有幹勁。

    遵循“表揚”——“鼓勵”——”具體怎麼做“的方法,家長和老師也在平時的生活中、課堂上多關注孩子,在表現好的時候及時給予肯定,只要家長們能做到這些改變,孩子也一定會慢慢改變,遵守課堂紀律,減少故意搗亂的壞現象。

  • 10 # 自渡14516976

    我就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裡,爸爸脾氣暴躁,媽媽只會背後抱怨,從小在家裡生活的小心翼翼的,生怕做錯什麼捱罵。小時候,幹過的活比同齡的孩子都多,全家人的衣服、挑水、做飯、打藥。。。爸爸常年不在家,家裡的農活主要靠媽媽,有時我就主動要求分擔,但是捱罵還是常有的事。我覺著我小時候就是不受父母待見的孩子。我的父母說話從不考慮我們的感受,即使我成人後,要是做了什麼不順他們心的事情,他們還是經常說一些侮辱性的語言或者冷言冷語。

    從小在這種環境中成長,導致我性格極度自卑,不自信,總覺著自己處處不如人。我立志擺脫這種原生態家庭的困擾,不讓自己的孩子和自己有一樣的遭遇,可是我太小看原生家庭對我的影響了,很多東西,已經潛移默化的印在了我的骨子裡,我脾氣時常暴躁,沒有耐心,我會大聲的吼孩子,看到孩子無辜恐懼的表情,我又極度後悔。我生活不幸福,缺少安全感,卻又不願意示弱。現實生活的壓力,時常讓我感覺力不從心,可又無人訴說。我立志不重複父母的生活,可我卻活成了自己最痛恨的模樣。

    只此一生吧!

  • 11 # 情感屋W

    如果家長經常發脾氣,孩子會有什麼表現呢?

    第一類,孩子會膽小怯懦,不敢表達自己。

    我們在生活中都見過這樣的小孩,正玩得高興,父母一喊,立馬就不吭聲了。

    這類小孩大多膽小,遇到不熟的人會怯生生的,不敢打招呼。因為父母經常發脾氣,導致他沒有自信,自卑感比較強。

    第二類,孩子會習得父母的行為,用發脾氣來表達自己。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每個熊孩子的後面都有一個熊家長。父母經常發脾氣,耳濡目染,孩子往往也容易發脾氣。

    第三類,孩子內心價值觀混亂,父母情緒反覆無常,孩子不知道怎樣才是對的。

    很多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孩子把玩具扔了一地,如果我們心情好,就會說“沒事”;如果情緒煩躁,可能會把孩子大罵一通。

    做同樣一件事,有時沒事,有時要捱罵,孩子心中沒有明確的對錯標準,內心無法建立完善的價值觀。

    父母發脾氣,其實是自己沒能控制好情緒,背後的邏輯是想改變孩子適應自己。

    有句話說,誰痛苦誰改變。父母需要聚焦自身,發現有什麼可以改變的,而不是一心想著改變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什麼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