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說好一起去旅行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鄭和下西洋的前因後果,聽我往下說;

    鄭和原名馬三保,洪武四年生於雲南,自小聰明好學,他和他的父親都是一名虔誠的伊斯蘭教徒,他最大的願望是去聖城麥加朝聖,因此他從小對航海有濃厚的興趣;他父親經常對他講述朝聖途中破浪遠航、驚險歷程、異國他鄉等奇人異事,深深影響著馬三保;

    明初的戰爭改變了馬三保的命運,戰爭中被俘的兒童慣例是被閹割,馬三保就是其中一員;他從小隨軍征戰,死裡逃生,就這樣過了五年顛沛流離的生活,直到這個人再次改變他的命運,這個人就是朱棣;

    當時,朱棣還是燕王,他一眼看中這個沉默寡言,目光堅毅的少年,從此跟隨朱棣左右;在“靖難”中跟隨朱棣出生入死,在鄭村壩大戰中獻策,連破李景隆七營,大敗南軍;朱棣登基稱帝,論功行賞,封馬三保為內官監太監(內官的最高官職),以他立功地,賜姓“鄭”,從此改為鄭和,人稱“國姓爺”;

    此後,明朝國力強盛,繁榮富強,朱棣派人出海航,除了尋找建文帝,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威服四海,震懾四方;鄭和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他不但有豐富的航海知識、崇高的軍事素養、堅毅頑強的性格、還久經戰爭的考驗,而且西洋各國很多信奉伊斯蘭教,事實證明,朱棣的選擇是對的;

    永樂三年(1405年),鄭和在福建起航,開始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遠航征程;鄭和乘坐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中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它有十二張帆,錨和舵也巨大,轉動時需數百人喊口號轉動;可見當時造船之大,水平之高;除了旗艦,還有用於運輸的馬船、用於作戰的戰船、用了運糧的糧船、還有在各大船間運人的水船等,鄭和所帶領將士,總人數二萬七千八百餘人,這無疑是指揮著一支航母艦隊;

    但事實告訴我們,這是一支友好的艦隊,所到之處,沒有鮮血,沒有戰爭,只有和平和友善;鄭和的遠航雖然沒找到建文帝,確帶帶回一大批西洋使者,艦隊所到之處無不臣服;這些使者見證了明朝的強盛,紛紛向大明朝貢;在朱棣的支援下,鄭和又進行了五次遠航;總結了這幾次的主要目的,主要是和平交流、官方貿易;之外還有調節國家矛盾、打擊海盜、帶領多國使團回國、帶回神獸-麒麟(後來證明是長頸鹿)等等;

    宣德六年(1431年),新皇帝繼永樂大帝的遺志,再一次啟動遠航,這是鄭和的第七次下西洋,也是最後一次;這一次,鄭和的艦隊穿過馬六甲海峽,終於到達了他日思夜想的地方-麥加,他終於觸控到那塊聖石,實現自己的夢想;朝聖完成了,開始遠航,使命完成了,夢想也完成了,但是鄭和卻再也回不去了;長期的航海耗盡了鄭和所有的精力,在鄭和的艦隊到達第一遠航的終點古裡時,偉大的Nautilus鄭和就此結束了他的一生,他的坎坷經歷、九死一生的傳奇,成就了中國歷史乃至世界史上光輝的一篇;

    經過鄭和的努力,西洋各國與大明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使這些國家另眼相看,明朝以自己的文明和寬容徹底征服了這些國家;鄭和帶領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帶來的是豐富的貿易品和援助品,他的船隊從未主動攻擊過,即使自衛也很有分寸,從不仗勢欺人;他的遠航促進了明朝和東南亞、印度、非洲等地的和平交流,向他們展示一個強大、開放的大明帝國;

    鄭和以後,古裡的人們再也沒有看到大明的船隊;六十年後,一個叫達·伽馬的葡萄牙人,帶領由四艘船隻組成的船隊到這裡,以他們暴力的手段,殺人放火,搶奪當地的財富,並樹立了一個標誌,象徵葡萄牙的主權,這就是西方殖民者的邏輯;而他們卻不知道,六十年前,一個叫鄭和的人,率領著龐大的艦隊到這裡,他也樹立了一座豐碑,一座代表和平和友善的豐碑;

    雖然鄭和個人的不幸,使他沒有子女,沒有夫妻之情,但他以個人的傳奇一生,成就了一個英雄,一個真正的英雄,也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驕傲;

    以致清末梁啟超感嘆,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你們怎麼看?

  • 2 # 鯤鵬歷史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

    ♦其一:從鄭和的個人素養和豐富的人生經歷來講。鄭和出生於洪武四年(1371),原名馬三保,從小聰明好學,由於他的祖父和父親都信奉伊斯蘭教,曾經去過麥加朝聖,三保從小聽父親講萬里之外的驚險經歷和異國他鄉的奇人異事,充滿了嚮往,因而對航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由於童年不幸成為兒童戰俘而遭受了宮刑,這個年僅十一歲的少年開始了南征北戰的軍旅生涯,後來被燕王朱棣(後來的明成祖)慧眼識珠,從此追隨朱棣左右。

    由於三保在軍隊的出色表現,立下大功,永樂元年,朱棣登基後,立刻封馬三寶為內官監太監,這已經是內官的最高官職,永樂二年,朱棣又給予他更大的榮耀,賜姓“鄭”,他便改名為鄭和,這個名字最終讓他光耀史冊,流芳千古。永樂三年(1405),鄭和奉命出使西洋,造了大船,最大的身長四十四丈,寬有十八丈,共造了六十多艘,帶了將士近三萬人,還帶了很多金銀幣帛,做賞賜用的。旌旗蔽天,刀光耀日,將士都是全身披掛,越顯得威風凜凜。乘坐大船,航海經過福建。由福建的五虎門起航,豎起桅帆,向前航行,首先到了占城國。這占城國就在如今印度半島中安南的南部;又由占城到了南洋各國各島,再往西行,經歷印度波斯各海岸,直到非洲的東邊,所到有三十多個國家。在南洋各島中,原來有很多華人先在那裡經商或開墾的,人數越多,勢力也越大,就有華人在島中做起國王來。鄭和所到的各國,有的畏懼中國的威勢,唯唯聽命的;有的貪圖中國的財帛,竭力趨奉的;也有懷著不良的心思,要謀劫取中國使臣的財物的。

    鄭和是個機警的人,他都應付得很妥當,凡是誠心歸順的,他就賞賜一些金帛;有不懷好意的,他便取斷然的處置,用武力來嚴重的懲戒。所以凡是鄭和所到的地方,經他恩威並用,莫不個個傾心歸服,都把各地的珍奇寶物,貢獻給鄭和,於是三寶太監的名聲,也遠播海外了。公元1405—1433年間鄭和前後下西洋,共有七次,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如印度尼西亞的爪哇有地名叫三寶壟、三寶廟;泰國有三寶廟和三寶塔,都是因鄭和叫三寶太監而得名。

    ♦其二:從明朝的綜合國力來講,當時的明朝經過戰亂的恢復,人民安居樂業,國庫糧銀充足,中國又成為了一個強盛的國家。

    此時的明成祖躊躇滿志,他是歷史上少有的英明皇帝,敢於做其他人不敢做的事情,加上他好大喜功,想誇耀中國的富足,使得遠方外國都來傾心歸順。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朱棣派鄭和尋找當年失蹤的朱允炆,即建文帝的下落。前面講過,鄭和跟隨朱棣出生入死,富有軍事素養,具備豐富的航海知識,性格堅毅頑強,又懂阿拉伯語,這樣全面優秀的人才深得朱棣的喜歡和信任,因而他把這件光榮又偉大的航海使命託付給鄭和,事實證明朱棣的決定是英明的,鄭和肩負重託,歷經坎坷,不辱使命,完成了任務。

    明朝偉大的英明皇帝朱棣造就了鄭和傳奇的一生,鄭和下西洋促進了明朝和東南亞、印度、非洲等地區和國家的和平交流,並向他們展示了一個強大、開明的國家的真實風貌。成為世界文明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國古代航海史的巔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涵蓋中國古代海上交通的全部空間。

  • 3 # 一臉牛相

    人沒有需求哪來的動力?

    你不考大學還天天上學嗎?

    中國跟西方的根本區別:

    一個內陸帝國,一個海洋帝國。

    中國傳統的敵人:

    犬戎、匈奴、鮮卑、吐蕃、契丹、党項、女真、蒙古、乃至後來的俄羅斯。

    都是內陸敵人。

    中國傳統的藩屬:

    越南、北韓,都是內陸國家。

    這是外交。

    中國的傳統首都:北京、南京、西安、洛陽。

    都是內陸首都,換句話說不那麼靠海。

    在這塊大內陸中,華人精耕細作,自給自足。沒有海外貿易需求。

    這是內政。

    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有倭寇海賊的騷擾。

    但傳統中國的根本一直是內陸。

    西方呢?

    都是國小地貧,領土又小又碎,只能靠互通有無來解決生存需求。

    所以千年來,他們左右泛舟,勇於冒險,敢於掠奪,尊重契約,重視個人。

    這就為法律、自由、平等、一系列“洋玩意”打下了一個思想基礎。

    而中國沒有。

    哥倫布船少對小,目的在掠奪,一人倒下,千百人繼起。

    鄭和船大隊強,目的在楊威,一人西去,再無人繼承。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直到1840年,黑船壓境,大夢初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文玩雖然很醜,但還是能賣出高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