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荒海拾書
-
2 # 內蒙古小寇
針對吳帶當風,曹衣出水,主要有以下解釋:
吳帶當風:主要是描述唐朝畫家吳道子所畫之畫,由於吳道子善於畫佛像,尤其其所畫佛像,筆鋒柔轉,佛像的衣帶如被吹拂一樣,惟妙惟肖,非常逼真。其中的“吳”便值吳道子。
曹衣出水:主要是指古時西域曹國曹仲達所畫之畫,做官達到相當於北齊的散大夫。由於所畫之畫筆鋒細膩、如細衣披薄紗,似剛從水中撈出,故稱其為曹衣出水,又稱為曹家祥。
-
3 # 大先生的故紙堆
先說吳帶當風。
唐玄宗的時代,是中國文化藝術的黃金時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生在那時;大畫家吳道玄、李思訓、王維也生在那時。
吳帶當風中的吳就指的是吳道玄。
吳道玄初名道子。少年時,即窮丹青之妙。天寶中,唐玄宗曾命吳道玄和李思訓各自描繪蜀道嘉陵江的風景。道玄一日而畢,思訓數月始成,皆極其妙。
道玄中年以後,行筆磊落,揮霍如神。一生之中,畫過兩京寺觀的三百餘處牆壁。
據說,其作人物衣褶,行筆似蓴菜條。數伋之大畫,運筆如旋風;佛像圓光,舉筆一揮即成,觀者驚得目瞪口呆。
那畫巨壯詭怪,膚脈連線,筆力飛動,衣服飄舉,所以才有“吳帶當風”之語。
用現代的話來形容,吳道子的繪畫作風類似於現在的素描。後人推之為“百代之畫聖”。只可惜,他的壁畫,一堵也沒有存在。
今存最有名的當屬“送子天王像”。相傳是他所作。此圖氣象萬千,筆力遒勁,尤可看出他的純熟高妙,一氣揮成的風格。
相傳為他的弟子盧稜伽所作的“羅漢像”,則比較的工緻細潤得多了,但在表現“力”的方面是不夠的。可見,老師的功力不是一般人能所超越。
再說曹衣出水。
曹衣描,也就是曹衣出水描的簡稱,為西域畫家曹仲達所創。其畫佛像衣紋下垂且繁密,貼身如出水狀,故稱“曹衣出水”。此法受印度犍陀羅藝術的影響,用筆細而成圓弧狀,講究線之間的疏密排列變化。
而公元2世紀興起於西域地區,公元5至6世紀成熟於中原的“于闐畫派”,曾極大地影響了當時中國的繪畫面貌和藝術格局,該畫派在用筆方面,以“曹衣出水”“屈鐵盤絲”的線描手法獨樹一幟,與中原顧愷之的“高古遊絲描”、吳道子的“蘭葉描”三足鼎立,形成中國畫造型用線的經典範式之一。
-
4 # 愛分享的土肥圓
曹衣出水指的是曹仲達,吳帶當風指的是吳道子
"吳帶當風”:
一種筆法圓轉飄逸,所繪人物衣帶宛若迎風飄曳之狀。吳道子,是個道士,又名道玄。吳道子所畫的人物頗有特色,與晉人顧愷之、陸探微不同,以疏體而勝顧、陸的密體,筆不周而意足,貌有缺而神全;
他還一變東晉顧愷之以來那種粗細一律的“鐵線描”,善於輕重頓拙似有節奏的“蘭葉描”;突破南北朝“曹衣出水”的藝術形式,筆勢圓轉,衣服飄舉,盈盈若舞,形成“吳帶當風”的獨特風格,風行於時,被稱作“吳家樣”。
吳道子善於把握住傳神的法則,注意形象塑造的整體,故所畫執爐女子壁畫,達到“竊眸欲語”的地步。十分傳神生動。他的畫與張旭的草書、斐的劍術,被譽為當時的“三絕”。
“曹衣出水":
一種筆法剛勁稠疊,所畫人物衣衫緊貼身上,猶如剛從水中出來一般。曹仲達,(北齊)曹華人,最稱工,能畫梵像。他畫過許多佛陀、菩薩、可惜沒有作品流傳下來。不過這個風格卻在龍興寺的出土佛像上找到了。
1996年10月在山東青州龍興寺遺址發現了窖藏的400尊佛教造像。時代跨越從北魏至於北宋,(跟敦煌藏經有大致相近的時間跨度與最後的封藏時間,一樣具有不解之謎。)龍興寺北朝作品,體現了畫史上著名的"曹衣出水"樣式。
曹衣出水”相對於“吳帶當風”要出現的更早一些,畫家曹仲達在北齊享有盛名,以畫梵像著稱,在佛教藝術方面開創的造像風格被稱為“曹家樣”,對佛教繪畫及雕塑都具有重大影響。
“曹衣出水,其體稠迭,而衣服緊窄”,表現的是佛造像彷彿身著薄質而十分貼體的衣服,而描繪衣紋的線條則多而稠密,整體感覺好像出水溼衣的效果。遺憾的是曹仲達的畫作現在已沒有留存記錄,但可從一些佛教造像中看到絲許脈絡。
唐代的畫家吳道子開創的 “吳帶當風”更具有中國本土化特徵。該風格在衣紋描繪中更多地表現了中國士人所著漢服“褒衣博帶”的飄逸感。
“吳帶當風”在衣紋風格上用的蘭葉描,以勁怒的筆力和博大的氣勢來表現飛動的袍袖飄帶。有一種“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這在敦煌壁畫中被廣泛應用。
-
5 # 蛻變就好
吳帶當風,曹衣出水”是指:北齊畫家曹仲達和唐代畫家吳道子開創的兩種衣紋描繪風格。此兩種風格都屬於宗教美術範疇,出自宋代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論曹吳體法》。
吳帶當風是中國成語,意思是:唐畫家吳道子善畫佛像,筆勢圓轉,所畫衣帶如被風吹拂。後人以之稱美其高超畫技與飄逸的風格。
曹衣出水是繪畫中一種風格,是與吳帶當風相對的一個概念。
“曹衣出水”:佛像彷彿身著薄質而十分貼體的衣服,描繪衣紋的線條多而稠密,整體感覺好像出水溼衣的效果。相對於“吳帶當風”,“曹衣出水”要出現的更早一些。
曹仲達,北齊著名畫家,無作品傳世。下圖為曹衣出水佛造像風格:
“吳帶當風”:在衣紋風格上用的蘭葉描,以勁怒的筆力和博大的氣勢來表現飛動的袍袖飄帶。體現了漢服“褒衣博帶”的飄逸感,有一種“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吳帶當風”在敦煌壁畫中被廣泛應用。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畫史尊稱畫聖,代表作《送子天王圖》、《八十七神仙卷》以及壁畫等。下圖為:吳道子《天王送子圖》區域性
擴充套件資料:
“曹衣出水”和“吳帶當風”作為古代人物畫的兩種不同表現方式。區別在於“曹衣出水”強調形體美,著意刻畫人物曼妙的體態;“吳帶當風”注重神態美,傾向於凸顯人物的風度和神韻。
作為兩種風格對比十分鮮明的宗教美術樣式,早在唐代就受到了人們的關注,並且在之後對佛教美術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影響。
“曹衣出水”的風格在當時將外來的異域風格與中國傳統的審美要素相結合,使得華人耳目一新,為佛造像風格帶來了新鮮的空氣。
而“吳帶當風”的風格更是在之前佛畫風格的基礎上加以改良,形成的極具中國特色的藝術樣式,並對後來的“周家樣”的形成起到了推動作用。
“周家樣”指的是繼吳道子之後而起的重要人物畫家周昉,他的佛教畫曾成為長期流行的標準,被稱為“周家樣”。傳世作品有《簪花仕女圖》卷、《揮扇仕女圖》卷、《調琴啜茗圖》卷等。
-
6 # 藝滴美育
“吳帶當風,曹衣出水”出自宋代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描繪的是北齊畫家曹仲達和唐代畫家吳道子開創的兩種宗教美術衣紋描繪風格。它們獨具特色,並有著廣泛的影響。
“曹衣出水”相對於“吳帶當風”要出現的更早一些,畫家曹仲達在北齊享有盛名,以畫梵像著稱,在佛教藝術方面開創的造像風格被稱為“曹家樣”,對佛教繪畫及雕塑都具有重大影響。 “曹衣出水,其體稠迭,而衣服緊窄”,表現的是佛造像彷彿身著薄質而十分貼體的衣服,而描繪衣紋的線條則多而稠密,整體感覺好像出水溼衣的效果。遺憾的是曹仲達的畫作現在已沒有留存記錄,但可從一些佛教造像中看到絲許脈絡。
唐代的畫家吳道子開創的 “吳帶當風”的出現晚於“曹衣出水”,更具有中國本土化特徵。該風格在衣紋描繪中更多地表現了中國士人所著漢服“褒衣博帶”的飄逸感。 “吳帶當風”在衣紋風格上用的蘭葉描,以勁怒的筆力和博大的氣勢來表現飛動的袍袖飄帶。有一種“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這在敦煌壁畫中被廣泛應用。
《送子天王圖》區域性
吳道子被尊稱為畫聖,擅長人物故事畫,主要作品有《送子天王圖》,又名《釋迦降生圖》,現藏於日本國大阪市立美術館,是宋人李公麟的臨摹本。描寫的是佛教始祖釋迦牟尼降生以後,他的父親凈飯王和摩耶夫人抱著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廟,諸神向他禮拜的故事。
-
7 # 盧秀輝侃侃詩書畫印
曹衣帶水吳帶當風
曹衣,指曹不興也。曹不興,三國時期的畫聖,吳之八絕之一。吳帶,指吳道子也。
曹衣帶水是一種筆法,意思是像曹不興畫的衣服一樣流暢,其流暢的能帶起一片水,形容下筆乾淨剩落,線條爽朗。中國畫不喜歡描。
吳帶當風也是一種筆法,像絲綢一樣,在風中飄飄欲仙。
而要達到前述,對造像能力,對筆法能力,對技巧要求都有很高的要求,絕對不是泛泛而談。
-
8 # 儒道宏業
指曹(仲達)畫法利用衣服褶縫線條表現人物飄逸之態;吳(道子)利用帶飾畫法彰顯風格、靈動之勢的技法。整體說要多找前人所長,要博採諸家所長。
-
9 # 雲鶴166082174
曹衣出水、吳帶當風。是兩句有名的畫贊,出自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論曹吳體法》。
都是說畫法精湛。
曹衣出水:前者說的是北齊畫家曹仲達畫的衣服好像剛從水中撈出的緊貼肉的那種縐褶。
吳帶當風:說的是畫聖吳道子,畫的衣上的帶子猶如被風吹動的感覺。
-
10 # 初曉兒
中國古代人物畫中衣服褶紋有兩種相對的表現方式,一種表現方式叫曹衣出水,一種表現方式叫吳帶當風。
下面具體解釋:
一,曹衣出水,是南北朝北齊曹仲達所創的畫法,又叫“曹家樣”。
曹仲達出生西域,畫風融西域色彩和中原漢家風格於一體。
曹衣出水,指慣用細筆,筆法遒勁有力,稠密重疊。畫出來的人物,穿著的衣服如同薄薄的輕紗,緊貼身體,就像剛剛從水裡撈出來似的。
二,吳帶當風,是唐朝吳道子所創的畫法。人稱“吳家樣”。
吳道子畫佛道人物為舉世之冠,被後人稱為“畫聖”。
吳帶當風,指筆法錯落起伏,筆勢圓轉飄逸,擅長用形如蘭葉或蓴菜條一樣的線條來描繪衣褶,畫出來的人物衣袂飄飄,臨風飛動,生動而具有立體感,如仙人天衣迎風飛舉。
回覆列表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古國,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淵源,許多典故詞語的出處和故事,對於我們大多數人都很陌生。
什麼是“吳帶當風,曹衣出水”?
“吳帶當風”和“曹衣出水”都是指:古代宗教人物畫中衣服褶紋的兩種不同描繪風格。
“曹衣出水”的時代更早於“吳帶當風”,畫家曹仲達,(北齊)曹華人,以畫梵像著稱,還畫過許多佛陀、菩薩,在北齊享有盛名,在佛教藝術方面具有重大影響。
“曹衣出水,其體稠疊,而衣服緊窄”則是說明了他所畫的佛像彷彿衣質輕盈,而衣服褶紋線條多而稠疊,筆力剛勁,並且衣服與人物十分貼體,猶如剛剛出水溼透衣服的樣子。
很遺憾的是,曹仲達沒有流傳下來的作品,只能從一些出土佛像中窺見一斑。
“吳帶當風”是唐朝吳道子(公元7世紀末8世紀前期)繼魏晉時期顧愷之的如“春蠶吐絲”的人物畫線描風格上,對“線造型”手段又有發展。
創造性地運用了粗細不同,濃淡變化的流暢墨線。他畫的人物衣帶像是在風中飛揚飄動,有一種“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因而被稱為“吳帶當風”。尤見於敦煌壁畫中。
他的主要作品《送子天王圖》雖為摹本,仍可領略吳道子的高超筆法。
畫的內容是介紹佛教創始人釋迦摩尼受天命,降生在淨飯王家中,淨飯王夫婦正抱著幼小的釋迦摩尼去受洗禮,一路上受到外教魔王的禮拜尊敬。
這些人物面部都用細而淡的線條,以表現肉質感,而衣服袖袍卻用了有粗細變化,頓挫明顯的線條,表現厚薄不同的衣料特徵,特別是飄帶和衣襬,流暢飛動,剛健婀娜。
關於“吳帶當風和曹衣出水”肯定還有更多更詳細的記載,這僅僅是我現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