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瀟然歷史觀

    其實李淵,是歷史上最被低估和忽視的帝王之一。他的姨丈是大隋高祖文皇帝楊堅,他的表弟是大隋世祖明皇帝楊廣,他的兒子是大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

    李淵他的反叛是必然的,所以就算他不起兵,他的兒子李建成,李世民都會反叛。因為隋煬帝楊廣在位期間,民不聊生,隋末民變四起,大業九年,農民起義不僅遍佈山東、河北等,而且發展到全國。

    李淵統治期在這幾位在整個中國歷史都可算是光芒萬丈的帝王之間,李淵本身的超卓能力和不俗功業都被大大看輕了。其實李淵的文治武功雖不及他兒子,同樣是完全穩居歷史前二十名之列的偉大帝王。

    李淵創下的兩個歷史之最:他是歷史上成就帝業時間最快、統一時間最快的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

    這說明李淵背後人心齊,指揮前衛,並且最主要李淵手上牌好,至於說李淵手上的牌好,屬下的優秀人才幾佔天下之半,這確實不假。然則前提首先是君主要有相應的識人用人才能,才能發掘和網羅這些人才。

    便如李靖的年齡生平,家世資歷,(李靖是隋朝名將韓擒虎之甥),乃至於對大隋王朝的忠心,真要說起來,哪一樣不是最適合楊廣所用,持以平定四方戰亂的最佳主帥人選?

    在李家化家為國,舉兵反隋,攻佔長安的建唐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當然是李淵自己。

    正是李淵精心準備多時,籌劃了太原起兵,將監視他的隋朝官吏耍得團團轉;並透過和李密、突厥兩方的外交手段,使得唐軍再無後顧之憂;同時一路大肆封官許願,以過人政治手腕近乎完整收服了整個關隴集團,方能勢如破竹直取長安。

    李世民的功績和眼界更不用說,在各大正史評價中,對李世民的評價之高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真正攪動歷史,震驚古今的帝王可以說屈指可數,這其中尤以漢武帝、唐太宗,單論軍事可能漢武帝比較傑出,如果拷較綜合實力,那唐太宗真的可以說是一個非常之君,無愧於千年大帝,武平突厥,文治貞觀,外震番邦,內修天下。

    成吉思汗:“欲安邦定國者,必悉唐宗兵法。”

    朱元璋:“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康熙帝:“朕觀古來帝王,如唐虞之都俞吁咈、唐太宗之聽言納諫,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誼浹洽,故能陳善閉邪,各盡所懷,登於至治。”

    同樣是優秀的皇帝,對李世民的評價都是極高的,所以李淵和李世民是一樣賢明的聖君,只不過李世民比老爹年輕而已,說不定李淵在位時間長,功績會更多一些,不過論野心李世民會更高一些,所以他總是會快人一步。

  • 2 # 旅行青年說

    沒有李淵起兵,哪輪得到李世民呢?

    李淵起兵的時候,李世民還是個小孩子呢!只是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奪取皇位,把父親哥哥的功勞都移花接木到自己的身上了。《大唐創業起居注》裡就有詳細的記載。

  • 3 # 小小老百姓姓李

    李淵跟隋煬帝楊堅是表親,被封為唐國公。在當時地位僅在王之下,有相當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李淵其實是個沒多少野心的人,他也是國戚,隋末天下大亂,眼看著大隋要滅亡了,他也著急,但這時候他還沒有要起兵造反的心。後來他三個兒子看老子無動於衷,坐不住了,聯合一幫人天天去李淵耳朵邊叨叨,李淵架不住三兒子的不斷勸說,終於在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農曆七月,李淵率三萬誓師以“廢昏立明,擁立代王,匡復隋室”的名義正式起兵直趨關中,在釋出的檄文裡他斥責隋煬帝聽信讒言,殺害忠良,窮兵黷武,致使民怨沸騰。起兵後,李淵與長子建成次子世民揮師南下,先後破霍邑(山西),渡黃河。對宋河東的隋將圍而不攻,迅速向西南挺進。當時隋煬帝遠在江都(江蘇揚州)。關內隋軍力量薄弱,中原瓦崗軍與王世充激戰正酣,均無暇西顧。因此李氏父子進軍神速。大業十三年(617年)農曆十一月初九攻入長安,還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擁立其孫代王楊侑為帝是為隋恭帝。義寧二年(618年)農曆三月,隋煬帝被禁軍將領兵變殺死。同年農曆五月隋恭帝被迫禪位於李淵,李淵繼皇帝位於長安,是為唐國公。李淵之所以能當上皇帝是和他的三位兒子分不開的。想當初,隋末天下大亂,各路英豪紛紛起事,李淵卻並不為所動,實無野心,是在他三個兒子等人的不斷勸說下才起兵的,尤其是採納了二子李世民等人建議“先取長安,再滅剩餘”。攻佔長安後,派兵擊敗各地起義軍和割據勢力,幾年後,基本統一全國,雖說李世民文武兼備,雄才大略,但沒有他老子當初的這杆大旗,振臂高呼,各路英雄四方聚攏,給他打下基礎,李世民是不會直接當上皇帝的。

  • 4 # 2020史話史說

    在這個時候李世民的年齡限制了他的成就,所以這裡肯定的回答不會,但是李建成的話再說;不過李建成如果奪位的話,還需要李淵的“去世”,因為在古代,假如出現這種情況:皇帝死亡了,但是沒有直系後代,要從旁系找一個“兒子”來繼承皇位的話,考慮的第一個因素就是這個“兒子”上面有沒有活著的“爹”,如果有活著的爹的話,直接一票否決。

    現在咱們轉過頭來看下李淵,話說李淵這個唐國公的身份真的很尊貴,而且還很複雜,首先他的母親的妹妹是楊堅的妻子,和楊廣是很親近的表兄弟,很是得楊廣的器重,還是有名的將領李虎的後代,在隋朝末年,有著門閥的氣象,關隴貴族的代表人物,尤其是生了幾個能力極其出眾的孩子;咱們先從年齡這個來算算,當時起兵李建成28歲,李世民18歲,兩個兒子皆是人種龍鳳;

    當此之時,楊廣將國力弄得衰退,嚴重的損害了貴族階層的利益,可以說的是這個時候群雄並起,而李淵實際上是他所代表的這個階層的最高首領,他們的利益是以自己的貴族利益為主,如果這個時候李淵以自己的親情為第一位的話,而他這個關隴貴族的代表直接會被廢,成為名義上的首領;面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多半會推出一個代表人物,李建成是首選,不過就像最開始說的,小李子必須將老李弄死,才能行,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重新選擇一個代言人,李氏一門退出歷史的舞臺,李淵是看到了這樣的深層次含義才選擇起兵的,之後可能是感覺機遇到來,直接稱帝了,也許是順應歷史的潮流,我們從後面發生的史實就可以看出,他用了不到五年的時間就打下了江山,堪稱史上最快,其實是完全繼承了隋的所有;

    最後總結下:其實在那個時候李世民還沒有登上歷史的舞臺,他還遠遠沒有相應的實力和他老子扳手腕,如果取而代之的話,多半是傀儡之類的,即使之後貞觀之治表現了他的多麼英明,在18歲這個年齡,人生的閱歷,自己的實力積累都還摻和不到開國稱帝的地步。

  • 5 # 看不見的角落

    隋唐交替時期是一個大家熟悉卻又陌生的時期,描寫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很多,以至於大家對於真實的歷史背景和歷史程序相對模糊。

    隋朝末年,真正活躍在官方政壇中角色是李淵而不是李世民。李淵當時是唐國公、太原留守,是真正的朝廷大員國家重臣。而李世民當時並沒有實際的官職,只是唐國公府的二公子,而且沒有襲爵的權力,實際的身份並不高。他在社會中活躍的資本主要還是來自於他父親的名聲和威望以及隴西李氏在社會當中的影響力。就以李淵起兵而言,如果沒有李淵的乾綱獨斷,那麼僅憑李建成、李世民等人是根本無能為力的。

    在史書記載,李世民看到歲末的混亂局面於是與晉陽令劉文靜密謀,接納豪傑,收容亡命。但是最終還需要得到李淵的肯定。李淵最初聽到李世民的計劃時,非常恐懼,沒有同意他起兵反隋。直到李世民聯合晉陽宮監裴寂以隋煬帝的宮人服侍酒醉後的李淵,上演了“醉臥晉陽宮”的戲碼,李淵才勉強表面上同意。從歷史上看來,在當時支援李世民的只有晉陽令劉文靜,裴寂只是順水推舟對於起兵反隋表示了支援。這也解釋了為何李世民的班底在武德時期的官位普遍不高的原因。李世民的力量無論是在李淵起兵的前後都是非常有限的。直到他平定薛氏,擊敗竇建德、王世充後,他自己的力量才得以逐漸穩固。

    在李淵起兵前,李世民能夠發揮影響力的地方只是在他的家庭範圍內,只能以親情的力量來感化李淵。李淵在醉臥晉陽宮後得知是李世民的計謀,本來要將李世民送官究辦,大義滅親。他一方面也是考慮到自身所鑄成的大錯和家庭內部的感情才作罷,說:“吾愛汝,豈忍告汝邪?”

    就當時的天下形勢看來,李淵的起兵也是有一定的必然性,他的周圍已經逐漸崛起了新興的起義軍勢力,史書記錄當時天下聚眾起義的頭面人物多達四十八路。距離李淵最近的馬邑劉武周對他來說威脅很大,但也給了他起兵的藉口。況且,李淵本來就與隋朝皇室關係密切,對於皇權而言並不陌生。所以,李世民只是將他想說而不敢說的話說了出來,並且給了他一個非起兵不可的藉口。可謂是“隋失其鹿,天下共逐”,李淵只是在適當的時間做出了正確的決定,李世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並非決定性作用。

    文:經典守望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引體向上時如何控制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