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耳田

    我現在就在做這方面的事業,個人理解如下幾點最為重要:

    1.一定要讓非遺產品化。透過市場的方式讓她有自造血能力,只有這樣才有持續動能;

    2.非遺產品再設計。多數非遺都比較傳統,需要再設計,符合現在年輕人的審美,然後才能有希望;

    3.運營營銷方式現代化。做好了產品,要讓更多人知道,並接受,購買,並持續服務。必須要釆取現代管理運營機制,現代企業管理方式來做,不然很難做好!

    以上三點純個人體會,供參考。

  • 2 # 緣來禪易

    如何才能讓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關健在於申遺保護與發展傳承,對嗎?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我們如何才能讓傳統非物質 文化遺產"活"起來呢

    一。保護的要務在於申遺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交融中,很多文化遺產是多個民族、多個區域共同享有的,或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因此,在申遺的問題上,搶注、搶報、搶奪文化遺產,爭奪所有權、爭奪發明權、爭奪文化主權、別國申遺導致中國文化遺產他國化,這些說法都是不科學的。文化遺產在一個地方的存續,與有沒有申遺,沒有什麼聯絡。遺產的申報,本質上是為了提高遺產的可見度,體現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並增強保護遺產的自覺性。必須樹立申遺的主動性,緊迫性。才能真正實現保護好的目標!

    二。申遺保護,第一要義是作品

    申遺保護,第一要義是什麼?在專家看來,非遺是一個文化現象的整體,不只是一件件體現文化傳統的產品或作品,更是可見、可參與的生活;不僅僅是某種文化傳統的表現形式,還包括其內容本身。

    各級政府或民間要組織積主動投入申遺作品的挖掘工作中,成熟一個申報一個,絕不讓別國有可乘之機!

    三。延續和發展非遺文化重顯活力

    近幾年中國的非遺保護工作總結形成了一個基本理念:見人見物見生活。很多非遺專案本身就是大眾持有、大眾習俗、大眾愛好,其延續主要不是依靠技藝傳授,而是大眾參與和實踐。比如,保護春節民俗,最好的辦法就是過春節。再比如,饢本身不能獨立地構成非遺。製作饢的技藝是非遺,鄰里親戚分享饢的習俗是非遺,饢是烤饢技藝的產物,是分享習俗的媒介。保護非遺,不是保護一個個烤出來的饢,而是保護製作和分享烤饢的文化傳統,讓其在當代生活中得到延續和發展。同樣,我們必須要拓展非遺文化中的現代氣息融入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之中,賦予非遺文化新的生命力,只有這樣,"非遺"才會真正活絡起來!

  • 3 # 天南和海北

    一、非遺的意義

    談到保護和發展非遺的問題,我們就必須先弄明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我們的意義,以及為什麼要去保護和發展它。文化是一個包含範圍特別廣的詞,如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思想等,文化對於人的重要性就像思想對於人的重要性一樣,它是人類的靈魂。

    自人類從動物向“人”轉變開始,文化也漸生雛形,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便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物質文化產生的工具和手段——如果沒有高超的製作瓷器的技巧,中國也不會生產出精美高階的瓷器併成為“瓷器之國”;沒有精湛的製作絲綢的技藝,也不會生產出暢銷歐洲的華麗絲綢,開拓一條暢通至今的“絲綢之路”。

    它還包括音樂、美術、舞蹈、節日等等,種類十分豐富,如果這些遺產全部都消失,那麼世界將失去大多數色彩。

    二、保護和發展非遺的作用

    當前的中國,舉國上下都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夢”而努力奮鬥,非遺的保護和發展則是復興的必要之舉。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們受到外來的美國文化,南韓文化等衝擊,同時也在衝擊之下得到發展。

    但當國內充斥著聖誕節,萬聖節,麥當勞,泡菜等外國文化時,中國本土的文化生存空間已經被侵佔得所剩無幾。不中不西是一種極其尷尬的存在。

    因此,要實現復興,必須要保證中國文化的主要地位,提升文化競爭力,擴大文化影響力,抵禦外來文化霸權的滲透;世界的多樣性在於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保護和發展非遺,也是保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三、如何保護和發展非遺

    1.讓全民瞭解非遺,重視非遺,加強非遺保護和發展意識

    中國非遺是全體人類共有的遺產,特別是華人民獨有的遺產,保護和發展非遺不是侷限於小範圍內的少數人,它需要集體所有者的全體參與。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國經濟文化相互融合,為了避免同質化,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是非常必要的。

    而且到現在,我們的傳統文化正漸漸被現代文化蠶食,地位岌岌可危,很多傳統手藝面臨無人接替甚至消失的慘境,我們正逐漸失去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失去我們的根。為了防止這種悲劇上演,保護和發展非遺迫在眉睫。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明白我們文化的艱難處境,國家也需要警醒大眾,讓全民瞭解非遺,重視非遺,號召大眾共同行動。

    2.非遺的核心在傳承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因人而產生,同樣也需要人來傳承。沒有了人這個載體,非物質文化遺產就不復存在。

    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要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大力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工作,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優秀“非遺”專案進入學校課堂、課外興趣活動。”

    因此保護非遺的重要一步就是讓非遺後繼有人,讓傳承不中斷。一方面需要重視現存的非遺傳承人,給他們提供場所和條件做好傳承工作,另一方面要讓非遺走入學校,走入群民百姓的生活。

    讓非遺走入學校,是讓廣大學生接觸和了解非遺,並且承擔起傳承的責任,讓他們充當非遺的載體,以此保持非遺的持續性;讓非遺走入百姓生活,是為非遺提供生存和發展的土壤,魚離水不可活,非遺脫離人也將亡,只有讓非遺與人們的生活不可分割,互相共存,非遺才能永遠保有生機。

    3.使用是最好的傳承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一句話,“我們要保護,但我們不要凍結。我們不能用凝固的眼光看待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要回歸生活,必須透過創新推動發展。有句話說的好“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同樣,沒有買賣,就沒有發展。

    對於非遺來說," 買賣是最好的保護,使用是最好的傳承 "。人類社會脫離不了經濟,買賣始終是非常活躍的行為,非遺想要長遠發展,就得與市場緊密聯絡,跟隨時代的步伐和人們的需求,不斷革新。

    故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不再是高高在上,在歷史中腐朽褪色的文物,而是選擇與化妝品牌合作,出品了獨具特色的一系列故宮化妝品,將傳統文化和現代產品相結合,古典與摩登並存;還出品了相關紀錄片,讓人們瞭解故宮的過去和現在,拉近故宮和人們的距離,讓傳統文物在現代生活中重新煥發生機。

  • 4 # 明述的讀書札記

    要想讓傳統非遺“活”起來,需要多部門、多方面的協同努力與配合。

    這裡,我以甘肅省慶陽市的傳統香包刺繡文化“驢敢當”為例:

    甘肅慶陽的傳統香包在繼承中遇到發展瓶頸,因為造型呆板等原因,年輕人喜歡的並不多。手藝人為此對香包進行二次設計,嘗試將香包古藝和時尚新需求進行對接。“驢敢當”的形象應世而出,刺繡香包造型誇張,靈動可愛,不僅贏得了市場,還走出國門,常年銷往國外。

    其成功之路,值得其他傳統非遺學習借鑑:

    (1)政府支援

    當地挖掘、保護、複製了多種香包刺繡,輻射帶動周邊婦女,形成香包刺繡產業鏈,帶來經濟收益和社會收益。

    (2)堅持不懈的創新

    在網際網路時代,傳統香包要想在市場上“吃得開”,必須創新求變,才能避免人走技失,讓古藝失傳。抱著老觀念、吃老本,再精湛的傳統技藝,也有可能會式微,乃至被時光湮滅。

    (3)離不開人才不斷注入

    實現古藝新傳,人才是根本。讓更多人關注並參與進來,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重要的文化和經濟價值。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持續傳承下去,不僅僅需要手藝人的堅守,更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同樣離不開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

    故此,一個小香包的嬗變之路無疑給了後來者以啟迪,期待非遺傳承中能夠出現更多的“驢敢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交通局局長和國土局局長,選哪個比較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