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遊戲灬小星

    據元史明史記載趙均用為蕭縣人,元朝末年北方紅巾軍將領。海陽縣趙榛在1915年寫的《答韻堂二叔祖的回信》也說趙為鳳陽府人,簡稱《辯答》。而趙家斌在1984年《齊魯學刊》上第6期發表的《趙均用為續繼祖所殺辯》也稱趙均用為今安徽鳳陽人。對以上說法本人趙來強(山東莘縣堯舜村人)提出幾點質疑。

    一、據我莘縣堯舜祖譜,莘縣始祖碑文記載:趙氏淵源登洲府萊陽縣趙家疃人。始祖諱植、格、俱系金朝進士敕封開國伯,歷及元、明,明洪武二十五年(實際上是因為洪武初年慎怕追殺逃到莘縣才故意把時間和原因說錯的),忠義祖奉旨遷於東昌府莘縣城西十里堯舜村,有三個兒子即趙全、趙能、趙勝,後又讓次子趙能、趙勝二公西遷四里今名趙官目居住。我縣始祖趙忠義即趙均用,此碑立於大清嘉慶四年,己未月,即1800年古歷六月,有趙均用第十二世孫趙東嶽、趙錦江敬序。而最早的《家譜序言》是這二人的父輩十一世孫趙作杭、趙廣育公寫的,即趙氏淵源登洲府萊陽縣趙家疃。

    二、1932年,我三伯祖趙書田公準備重續家譜,與萊陽同宗趙子柳、趙西園、趙峰山、趙浦洲多次書信聯絡一兩年,終於查證了是何支何派——萊陽同宗寄來一套萊陽趙氏祖譜三伯祖趙書田(簡稱)三伯祖,經過反覆推敲研究,終於明白萊陽第十世祖名趙均用(後人注南京應天府治中官)。元朝末年在南京應天府任治中官,他不滿元朝的反動統治棄官不做,下貶蕭縣做社長。1351年5月與李二、彭早住在徐州起義,並佔領了徐州城。後又與濠洲的郭子興會合。因與郭子興、朱元璋有矛盾,便與朱元璋勢不兩立,自稱“永義王”。隨後佔領淮北十多個城市。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下旨追查均用,均用的夫人帶領兩

    個兒子逃到了沾化縣城南五里(現叫趙家莊)的地方。慎怕官府追殺,即讓長子趙成遷居陵縣城東二十五里河(今名叫趙家寨)的地方。而次子趙德仍在沾化居住。均用逃到深山裡,又生一子世代居住在趙家疃。

    但整個明朝都不敢說出均用公的名字,因此,萊陽的祖譜就沒有他的名字,而是官位南京治中官,辛彤公注的。而辛彤公是根據沾化萬曆年間的舉人趙際昌先祖說的。南京應天府治中官,這個名稱也有爭議。

    海陽趙榛公在1915年寫的《答辯》中講到治中官時說:“唐朝時候叫司馬,宋朝改叫通判,元朝的制度與漢人的習慣就遠了,有沒有治中官這個名就不知道了。”

    我三弟趙來廣曾經查閱過《元史》,治中是六品,比市長小縣長大,估計應是南京市管治安的官吧。而我莘縣堯舜三伯祖在三七年寫的家譜續中說到:逃到深山裡的均用又生一子(這句話是萊陽祖譜記載) (一定不是在沾化居住的均用夫人所生),安人也不是均用在莘縣夫人呂氏,莘縣《老縣誌》記載:均用在莘縣的兒子趙全年幼喪父,對待母親十分孝順,母親死後他痛苦不己,七天不吃不喝在父母墓旁建間小房子守孝三年。三年後後全公又回了老家萊陽,也有一種說法回到了海洋,沒再回來。全公是不是沒有去萊陽而去了海陽,即海陽趙疃的始祖呢?

    三伯祖推斷均用逃到深山,實則逃到莘縣改名忠義,顧名思義,忠誠起義,自稱“永義王”,也有“忠誠永義王”的意思,改名“忠義”。大兒子叫趙全,意思為保全安全之義,二兒子趙能即能保安全。官府追查一家人分散,三兒子趙勝,即要安全又要勝利。

    我則認為他的呂氏夫人,是他起義後在戰爭中結合的,因為夫人

    我家二世叫趙全、趙能、趙勝以及遷居到沾化、陵縣的先祖叫趙成、趙德都是按照順序下來的,而且每個單字都是有其深意,不是隨便叫的。這樣看來,莘縣一支即為趙均用後人。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根據,是莘縣始祖趙忠義碑文記載:莘縣始祖祖先是趙植、趙格,俱系金朝金進士,查萊陽祖譜趙植、趙格是第五世祖。看來當時怕被追查把“五世”說成“始祖”即不說植也不說格,而是植格二人,而又說趙氏源淵登洲府萊陽縣趙家疃人氏。三伯祖反覆查《萊陽祖譜》淵是均用的父親,源是均用的爺爺。我們莘縣堯舜一直認為趙氏淵源是歷史久遠的意思。看來我祖均用世祖是沒少費了腦筋——均用害怕禍及子孫,又怕子孫以後不知自己是何支何派哪裡人氏,才被迫這樣寫的。這樣,我們的世系就一目瞭然了。

    我祖趙均用原籍登洲府萊陽縣人氏,始祖趙沂,二世祖趙從禮,三世祖趙僅,四世祖趙常,五世祖趙植,六世祖趙三錫,七世祖趙致祥,八世祖趙源,九世祖趙淵,十世祖南京應天府治中官(趙均用)。

    寫到這兒我想,沾化的趙際昌先祖如果當時知道莘縣有趙均用墓並有趙均用後人,他就不會那麼費盡心思找了那麼久。而海陽的趙榛公也不會硬說趙均用祖籍是鳳陽也有道理,因為自徐州起義失敗後,他逃到了濠州,濠州孫德崖給了他一個大院子為家,而趙家斌同宗也就不會認同趙榛的觀點了吧!還是韻堂二叔祖的觀點對。

    趙榛公長達近萬字的回信,我就不一一說了,這裡就說幾個觀點:他講均用祖籍是鳳陽人,又說鳳陽府剪子巷的記載。而鳳陽是歷史上

    的濠洲,我祖均用是在蕭縣起義、鳳陽與蕭縣相隔三百里地,根本就不是一個地方。到底是鳳陽還是蕭縣他沒有說清楚,而蕭縣也沒有剪子巷,而萊陽趙家疃歷史上畢鳳棲裡,是不是搞錯了呢,這不是很明白的事情嗎?他長達近萬字的《辯答》實際無非是想說不是萊陽而是鳳陽,結果還是沒說明白。趙榛公又說“明史沒說他是什麼地方人,我們家認為是鳳陽人,鳳陽就是濠洲,明代開始在此設定郡府,家譜是繼承的明朝的說法。而萊陽一支認為始祖本身就是萊陽人,當初逃歸之後不敢恢復原來的家族,隱居於東部。後來就不知道是同宗了,這個說法不無道理,我小時候也曾有過耳聞。”

    實際上趙榛公也承認:萊陽家譜說的有道理。趙榛又講到“想來萊陽一支不知道始祖名諱,海陽一支又不敢公開說,這事關血脈,不敢憑藉耳聞,就臆斷前輩們謹慎的態度,我們可想而知,現在距離越來越遠了,我以為應該生者合一族,但死者就不必再合為同譜了”。

    綜觀上述,趙榛也懷疑均用始祖是萊陽人,只是證據不足而己。我則不這樣認為:他說是蕭縣也好,鳳陽好,更沒有證據,實際《萊陽祖譜》說的好:“海陽趙町一分支實為治中支派,仍以房社不入會,中舉不祭祖族人,因而齷齪至二十五世辛彤公修譜時欲意並俱,一一編入,又因秩序未確定,故未能合一。”

    海陽縣趙町的家譜是根據趙榛公觀點續的,而趙家斌在《齊魯學刊》1984年發表的《殺辯》是根據海陽趙氏家譜及趙榛的說法而講的。

    蕭縣縣誌辦劉懷德主任關於趙均用下落的新說,是看了海陽家譜的資料及耿思後人的資料講的,而蕭縣關於趙均用的記載沒有新的東西。2015年4月28日,我與同宗趙獻恩到蕭縣去考察,見到了縣誌辦老主任劉懷德同志,他對我們非常熱情,我讓他看了我家祖譜,他非常高興。劉主任講,我們的家譜太有價值了,是研究趙均用的最好

    的證據。他不但說明了趙均用起義的下落,同時知道了趙均用的父親、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往上十輩的先祖名字。它對與莘縣趙氏、海陽趙氏、沾化陵縣趙氏實為趙均用的後人的有力證據。

    劉主任講“蕭縣、鳳陽兩地趙氏沒有趙均用的任何有效證據”,因此編寫蕭縣《縣誌》、《蕭縣英才錄大全》時因為證據不足沒而有收錄趙均用。

    劉懷德主任寫的《關於趙均用祖籍問題的說明》足以證明為趙均用不是蕭縣人原文如下:

    “元末芝麻李(李二)、彭大、趙君用(後名趙均用)等八人起義事,正史野史地方誌均有記載。然因年代久遠資料匱乏,只知李二、彭大、耿思等為蕭縣人,趙均用卻不詳其藉貫。但據山東海陽、萊洲趙氏族人有關資料,知其原藉蕭縣。

    今山東莘縣趙氏族譜資料中,可以看出趙系該縣,祖藉萊陽,遷山東,後於蕭地為官,參加芝麻李起義,與朱元璋有隙,故其後人在族譜中記載隱晦。現查蕭縣人趙氏族譜資料缺乏證據,待發現其有關線索。

    安徽省蕭縣縣誌辦劉懷德,二O一五年四月二十八日”

    這不是很明白了嗎?

    我莘縣有關趙均用的資料(比如:改名忠義,三個兒子起的名字,並說他老家是萊陽趙家灘,始祖名字趙植、趙格,都應該是趙均用本人講給兒孫的,別人怎麼能知道呢?

    世代相傳,到了清朝中期續的家譜,在那個年代交通、通訊十分落後的情況下與萊陽、海陽沒有任何聯絡,而源淵是趙均用的父親與祖父。還用再要什麼證據嗎?不必了,明白人都會看清楚的)。而趙家斌說趙均用沒被殺的觀點我是贊同的,如果被殺哪能來莘縣又配呂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採暖方式優缺點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