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動物活百科

    河北三鎮,又被稱河朔三鎮,是范陽節度使、成德節度使、魏博節度使等三個節度使的合稱,是指唐朝末年藩鎮割據時位於河朔地區的三個藩鎮勢力。

    河北三鎮節度使的繼任從來不由朝廷委派,而是自傳子侄,或由部下悍將奪位。 唐代宗代宗大曆三年(768),李懷仙為其部下朱希彩、朱泚、朱滔等所殺,三朱相繼為節度使。十四年,田承嗣死,侄田悅承襲,代宗即予承認。德宗建中二年(781)正月,李寶臣死,其子惟嶽求繼。德宗新即位,很想改變這種狀況,拒絕了這一要求,於是李惟嶽、田悅與佔據今山東地區的淄青節度使李正己、據今湖北西北部的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等聯兵抗命。唐朝派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等率兵討伐。八月,梁崇義兵敗自殺。次年閏正月,李惟嶽部將王武俊殺惟嶽降朝廷,但因不滿朝廷的報賞,田悅、王武俊和參加征討的幽州節度使朱滔又相互勾結,聯兵反叛。朱、王引兵救田至魏州,十一月築壇同盟,相約稱王:朱滔稱冀王,田悅稱魏王,王武俊稱趙王,又約淄青李納(正己子,正己已死)稱齊王,於是亂事進一步擴大。直到興元元年(784)正月德宗下詔罪己,重申待河北三鎮如初,才逐漸平息。此後,河北三鎮自立節帥成了慣例。憲宗時平定淮西吳元濟後,河北雖曾一度表面歸服,但到穆宗朝又恢復故態。

    後來河北三鎮由於驕兵悍將的殺帥奪印,節度使各自換了幾個家族,但基本上不服從中央,朝廷也把這些地區看作例外,一般不去觸動他們。直到五代的後梁、後唐時,才比較徹底地解決了這些地區的割據問題。

    最終結果:滅亡

  • 2 # 風光藝境

    唐朝的河朔三鎮可謂臭名昭著,開中唐以後藩鎮割據之先河,發地方對抗中央之萌芽,實為侵蝕大唐肌體的毒瘤。

    河朔三鎮亦稱河北(黃河以北)三鎮,為魏博、成德、盧龍三鎮的合稱。三鎮之地,包含今北京市及河北大部、天津市海河以北廣大地區。三鎮節度使田承嗣、李寶臣、李懷先三人有個共同點,那就是皆為安、史叛亂集團的降將,他們投歸朝廷後,皆被授為節度使。安、史降將搖身變為朝廷的鎮帥,即標誌著朝廷已經承認安、史叛將的割據為合法,為日後藩鎮割據、國家動盪埋下了禍根與巨大隱患。

    唐朝的節度(鎮)相當於今天的大戰區,節度使即為大戰區司令官,掌管本鎮的軍政財民大權,可謂是上馬管軍,下馬管民,是地地道道的地方實力派,弄不好就會蛻變為對抗中央政府的地方軍閥。起初,朝廷為了御邊保境,在邊防線上設定十節度;安史之亂後,節度使大大增多變毛,大戰區割裂為軍區甚至是軍分割槽,大小強弱有近五十個節度使,朝廷權威大幅度削弱。

    河朔三鎮節度使雖名為唐朝的藩鎮,保境安民的地方鎮帥,實為擁兵自重、飛揚跋扈的地方軍閥、獨立王國,根本沒拿朝廷當回事,幾乎從未聽命於朝廷,是中唐藩鎮割據的“先驅”與“楷模”。三鎮節度使之位父子私相傳授,即世襲,或牙將殺主自代,朝廷根本無法插手、奈何人家不得,只能是過後象徵性地補發個委任狀,屈辱地維護著朝廷可憐的面子罷了。

    魏博鎮治魏州(今河北大名縣東北),長期轄有魏、博、貝、衛、澶、相六州,含有冀魯豫結合部。節度使田承嗣是安祿山麾下大將、死黨,一個蕃化的漢人,是諸叛將中最為兇狡者之一。田承嗣為對抗朝廷和其他藩鎮,精心打造一支萬人精銳嫡系衛隊——牙軍,牙軍後來發展成了魏博鎮內訌的製造者。779年,七十五歲的田承嗣死,因幾個兒子弱小,傳職位給勇冠三軍的侄子田悅。782年,田悅牽頭蠱惑周邊幾個藩鎮叛反,形成“五反王”聯手對抗朝廷的局面。不久,田承嗣六兒子田緒殺田悅自代;田緒病故,幼子田季安接班。812年,田季安故去,十一歲的小兒子田懷諫繼立;旋即魏博軍譁變,廢田氏繼承人,擁立牙將田弘正(田承嗣侄)為節度使。田弘正忠於大唐,舉鎮歸屬朝廷,朝廷調任其為成德節度使,821年遇害。822年,魏博將士再次對抗朝廷,弘正子田布無力制止被迫自殺;牙將史憲誠趁機上位,成為魏博節度使。以後歷經何進滔、韓君雄、樂彥禎、羅弘信及子羅紹威,這幾任節度使皆產自兵變。904年改號天雄軍。906年,節度使羅紹威深感驕橫的牙軍對自己是個極大威脅,遂藉助宣武、宣義、天平、護國四鎮節度使朱溫的兵力盡殲牙軍,屠殺八千家,魏博鎮自殘,自此轉衰。912年,後梁大將楊師厚滅羅氏,魏博鎮割據歷史結束。魏博鎮自田承嗣至羅氏滅亡,割據凡一百五十年。

    成德鎮治恆州(今河北正定縣),久領恆、冀、深、趙四州,轄地大致是西起河北贊皇縣,東至阜城縣,南起臨城縣,北至平山縣,位居河北中南部而居中。成德鎮節度使李寶臣為奚人,勇冠河朔諸將;他歸降朝廷較早。寶臣病故,子李惟嶽繼任。782年,成德將領王武俊殺李惟嶽,舉鎮歸降朝廷,被授恆、冀觀察使。王武俊怨恨朝廷未授其節度使而起兵反叛,為“五反王”之一;二年後復降朝廷,授節度使,幫助朝廷平叛。801年王武俊病故,長子王士真接班。809年王士真病故,長子承宗繼任,主動歸順朝廷。820王承宗過世,弟承元接任;唐穆宗任田弘正為成德節度使,改任王承元為義成節度使。822年,成德鎮知兵馬時王庭湊殺田弘正自立;庭湊五傳至十歲的玄孫王鎔。時值唐末五代初,天下大亂,成德境成為後梁太祖朱溫同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兩軍攻殺的大戰場,年少的王鎔與弱小的成德鎮只能是夾縫中求生存。921年,部將張文禮殺王鎔自立;轉年,李存勖殺張文禮,結束了成德鎮割據一百六十年的歷史(其中王氏一百年)。

    盧龍鎮亦作幽州鎮,治幽州(今北京城西南隅),轄區相當今河北懷來、永清縣和北京市房山區以東及長城以南地區。盧龍鎮領有薊州、涿州、瀛洲、莫州、媯州、檀州、平州、營州。

    幽州鎮是安、史叛軍的大本營,是亂源,也是河朔三個叛鎮最為強勢、內部劫奪最為激烈的一鎮。節度使李懷仙原為叛軍范陽節度使,投唐被授為幽州盧龍節度使。768年,幽州兵馬使朱希彩夥同經略副使朱泚、朱滔兄弟殺死節度使李懷仙,自任幽州留後(官名,唐代中後期,節度使之子弟或親信將領代姓其職權者,稱留後,事後多由朝廷補行任命為正式的節度使)。772年秋,部屬殺死朱希彩,擁朱泚為帥,朝廷授朱泚為幽州盧龍節度使。774年,朱滔誘使哥哥朱泚入京朝覲唐德宗,自己趁機搶班奪權,最後到底迫使朝廷任命了幽州盧龍軍節度使。782年,朱滔串通了幾個節度使叛唐,被推舉為反唐盟主;五反王聯手禍亂東方,攪得朝廷焦頭爛額。785年,朱滔死,將士奉忠於大唐的御史中丞劉怦為節度使;剛剛三個月,劉怦染疾病危,臨終前,唐德宗特任命其子劉濟為節度使。810年,劉濟被其次子劉總毒死,劉總自領軍務,唐憲宗任命劉總為節度使;821年,劉總棄官為僧,朝廷調任宣武節度使張弘靖為幽州盧龍節度使。當年,幽州將士驅逐張弘靖,擁立朱滔孫子朱克融為節度使。826年,將士殺朱克融,立其子朱延嗣。沒多久,都知兵馬使李載義殺朱氏全家,被朝廷任命為節度使。831年,幽州將領楊志誠逐走李載義,奪其位。三年後,將士驅逐楊志誠,擁立將領史元忠。841年,鎮軍發生了一連串的軍亂,偏將陳行泰殺史元忠自立;沒幾天,牙將張絳殺陳行泰自立。唐武宗採納宰相李德裕的平亂策略,破例不加任命;幽州舊將、雄武軍使張仲武起兵擊破張絳,平定了軍亂;次年,朝廷任命張仲武為幽州盧龍節度使。張仲武同朝廷保持不錯的關係,為朝廷出力不小,擊破了入侵的回紇軍。849年,張仲武去世,子張直方繼立;沒多久,幽州軍亂,張直方逃奔長安,將士擁立將領周綝。半年多,節度使周綝離世,將士擁立都知兵馬使張允伸。872年,八十八歲的張允伸逝世,平州刺史張公素以弔喪為名率兵進入幽州,搶了節度使大位。875年,將領李茂勳驅逐張公素自立;轉年,李茂勳傳位於兒子李可舉。885年,李可舉遭到部將李全忠襲擊,自殺;李全忠做了節度使。翌年,李全忠故去,子李匡威繼任節度使;893年,李匡威率兵救援成德節度使王鎔,其弟李匡籌趁機據幽州城自稱節度使。895年,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攻破幽州,李匡籌敗死;李克用任幽州舊將劉仁恭為幽州節度使。907年,劉仁恭被其次子劉守光囚禁,劉守光自任節度使。911年八月,劉守光僭稱燕帝;913年十一月,晉王李存勖大軍攻克幽州城,擒殺劉守光。幽州鎮自李懷仙至劉守光,割據凡一百五十一年。

    河朔三鎮是中唐以後藩鎮割據的始作俑者,是社會毒瘤。三個叛鎮軍閥割據、武人統治竟然長達一百五六十年,表現出了驚人的破壞力,給河朔地區帶來了嚴重的災難,原本經濟繁榮、文化昌達的黃河流域成了重災區。河朔三鎮坑慘了唐王朝,最後也隨著唐朝的滅亡而走進了墳墓。

    這就是河朔三鎮的起源、割據及內部劫奪的詳細過程與最終的結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星洗衣機de故障程式碼是u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