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香茗史館

    古代通訊不發達,欽差作為皇帝特使,自然是帶有相應憑證的,不過根據任務不同,這個憑證通常也不一樣,大致有以下幾種:聖旨、關防大印、尚方寶劍、欽差節鉞、王命旗牌等。

    欽差主要出現在明清兩朝,是皇帝派往各地的特殊官員,一般用來代天巡狩或者特事特辦(例如賑災、特殊案件等)。

    因此,皇帝給欽差的憑證一般也按照擔負的職責有所區別

    特事特辦

    特事特辦就是皇帝派遣大臣主要去做一件事情,用到的憑證主要有聖旨、關防大印、尚方寶劍等

    聖旨:這個使用率是最高的,也是最方便的,在皇權社會,聖旨就是皇權的象徵。這個在影視劇中經常出現,官員拿出聖旨來一念,下面的官員就得跪一地

    關防大印:這個主要用於督辦軍務,可以在一定範圍內調遣軍隊或者請求軍隊的配合。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頒給一種印章,另一種是空白紙上加蓋相應印章作為憑證

    尚方寶劍:這個則主要用於殺伐了,主要用於欽差督辦一些重大案件

    代天巡狩

    和上面的特事特辦不同,代天巡狩一般時間較長,且沒有固定的任務,在巡查範圍內的一切事務欽差都是有督辦、查辦之權的,而代天巡狩的大臣一般配有欽差儀仗,用到的信物主要就是欽差節鉞和王命旗牌,通常配合聖旨使用

    欽差節鉞:節是權力的象徵,而鉞則是殺伐的象徵。授予符節、節鉞的過程儀式常被稱為“假節”,被授予符節的大臣被稱為“持節”,欽差可以以節鉞代天巡狩、行使皇帝詔敕。(下圖為符節)

    王命旗牌:主要出現在明清時期,是一種上面有“令”字的藍旗和圓牌,具有便宜行事特權的標誌。旗與牌各4件,旗用藍繒製作,牌用椴木塗以金漆。掌旗牌的官稱為旗牌官,也簡稱旗牌。不過清朝時期各省督撫提鎮朝廷也頒給王命旗牌,所以欽差的王命旗牌需要配合聖旨使用。(這個實在沒找到圖片)

  • 2 # 大腳汽車

    有斬殺特權尚方寶劍可以使用殺人就絕對是,不是都有假冒歷史,冒充皇帝賜死大臣都發生過,一個青年向漢朝皇帝告發才發現是假冒殺父親的奸臣報複,司馬時代八王之亂就是假冒曹操衣帶血書密詔殺親王,執行的親王被說誣告被殺,一個假裝糊塗不接受密詔的親王活下來

  • 3 # 象眼觀天下

    首先,任何朝代,辦事都是有一定程式和規矩的。能做為欽差大臣的,九成九都是朝中高階官員,不可能隨便派個毫不知名的人物去執行重要的任務。對於朝中重臣,地方上的大員都是認識甚至熟悉的。並不太擔心對方是假冒的,這才是根本。

    其次,委派欽差大臣,各朝代並不太一致。聖旨、手諭、印信等肯定必須有,如果是非常重大的行動,尤其其軍事或外交行動,還需要尚方寶劍、節仗、金牌令箭等。大部分欽差執行的都不是保密任務,欽差到之前,朝廷已經透過聖旨、上諭、邸報等正式非正式手段通知地方了。

    最後,事先不通知的保密行動、執行任務的人地方不熟悉,這種情況是極少的,要麼是非常緊急的軍事行動,要麼是對地方官員已經不信任。這個時候地方上未必願意予以配合,寧願虛與委蛇、層層請示,所以欽差作用,也要看欽差本人能力了。

  • 4 # 鳶飛九天2018

    欽差大臣多見於話本、演義、明清小說之中。奉皇帝之命去地方公幹的中央派員,都可以稱之為欽差大臣。而作為皇帝的使者自然會有證據證明它的真偽。通常根據職責的不同和被派人員官級的大小會持有聖旨、印信、節鉞、虎符乃至於傳說中的尚方寶劍。那麼欽差大臣有如此證據,會有被假冒的情況出現嗎?

    當然會有,哪怕是現代交通通訊如此發達,依然有冒充中央派員的騙子屢屢得逞。

    而由於古代交通不便,通訊方式落後,百里之地就如同異域,絕大多數的地方官沒有見過中央派員,彼此之間並不認識,更不可能見過欽差。而古代又沒有照片等可視性很強,容易分辨真偽的證據,而如聖旨令牌等物容易偽造或截獲,冒充欽差大臣就更容易了。

    例如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逃亡國外,號稱自己持有光緒帝給予他的衣帶詔,到處招搖撞騙,以保皇派自居,欺騙愛國華人華僑捐款,過著奢靡的生活。而實際上,所謂的衣帶詔的確有,但是是給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銳的,並非給康有為。

  • 5 # 歷史哨聲

    其實電視劇對我們的誤導真的很大。

    首先,在古代,皇帝的聖旨不是有很多人有資格接的,官職不夠高、威望不夠的人,是沒有機會接到聖旨的。這和電視劇裡隨便個什麼事都奉天承運的順便很不同。接聖旨也是要講資格的。

    其次,聖旨的制定和頒發是有嚴格流程的。不是皇帝隨意寫下後,就可以叫大臣去頒發的。電視劇中皇帝隨便對臣子下的命令,嚴格來說並不是聖旨,而是諭、敕或教。這類的命令一般是皇帝的口頭命令,或親筆文書。一般不蓋章,即便蓋也是蓋皇帝個人的章,是不能蓋國璽章的。

    這種非正式、具有私人性質的命令,如果大臣不執行,皇帝還真的拿臣子沒有辦法。當然這種拒絕執行的情況只發生在明清之前的朝代——因為明清之後廢除丞相職位,皇帝擁有全部權力,不像在設定丞相職位的朝代,丞相承擔治理職能。皇帝是不能跨國丞相而去釋出治理的命令的,連三品以上的官員任免,沒有丞相的同意,皇帝是不能單獨任免的。

    第三,聖旨分為:詔、制、敕、教等型別。詔書是公佈天下的具有全國性政策的文書,是最嚴肅和嚴格要求的命令。在明清之前,詔書的釋出是要經過三省六部的起草、稽核、蓋章才有效的。

    制,主要是針對日常國家事務治理問題而釋出的詔書,用今天的話來說,詔書是國策、法律,制書就是紅標頭檔案。

    敕,在字面的意思就是皇帝對臣子的指導和引導性質的文書。

    教,看字面意思就是皇帝對臣子的教導,這個命令一般都是以非皇帝身份但又具有皇帝地位性質的人物所釋出的命令。如,太上皇(主要指禪位後的太上皇,被逼退位的太上皇基本無權,也不會發佈教令)、即將禪味的權臣對大臣釋出的命令,如李淵禪位前的命令都是教令、權臣(如多爾袞之類有皇帝之實但無皇帝之名的權臣,釋出自己的命令多用教令。)。

    總結,關於欽差和聖旨問題,一是有資格的人很少,能夠有資格接聖旨和欽差的,對朝廷大臣和皇帝身邊人都熟悉,不存在不認識的情況;二、皇帝派遣做欽差的人,不會是無名之輩,要麼是朝廷大臣,要麼皇帝身邊的重要太監。皇帝不可能派一個毫無名聲的人去做欽差——你會派一個你不認識、不信任的人做重要的事情嗎?

    因此,是否有物證,這些都不要緊。被派的欽差,和接聖旨的人,都不是無名小卒。再說,欽差出去,是悄無聲息的走嗎?大隊人馬耀武揚威的,想不知道都難。最後,朝廷會有相應的文書先透過驛站通知接欽差的人。

    想假冒欽差,基本上很難——除非是有官職、有身份的孿生兄弟,否則no chance!

  • 6 # 五味社

    欽差大臣是明清時期的一種臨時官職,意思是“代天巡狩”。欽差大臣辦事沒有固定,為特事特辦,專事專辦。因為皇帝對現有體制內的管理者失去信任,才會派遣欽差大臣。

    明清時期,朝廷會將屬有“令”字的藍旗和圓牌發給欽差大臣,作為行駛便宜之事的標誌,被稱為“王命旗牌”。

    除了“王命旗牌”,還有“尚方劍+聖旨”。明神宗時期,熊廷弼去遼東主持大局,神宗皇帝賜尚方劍,並告訴他:“將士不用命者,副總兵而下,先斬後奏”。由此可知,尚方劍對一定層級的人享有生殺大權。清朝時沒有尚方劍的存在,不過遏必隆刀曾充當尚方劍使用過。

    相比“尚方劍+聖旨”,對於欽差大臣而言,還是“王命旗牌”來的好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校老師有哪些公開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