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隨著一代一路推進,陸上交通貿易開始活躍,是什麼原因成就”河西走廊”陸上馬六甲美稱?
9
回覆列表
  • 1 # 米南德王問道

    河西走廊的成功,主要是這個地緣通道的特殊地形造成的。但河西走廊有後來的成功,其實還是因為氣候的聚變,讓這個地方顯得特別有優勢了。

    我們先可以來看下東亞次大陸在整個歐亞大陸上的地位位置。很明顯,東面與南面的太平洋,非常不利於大規模的交流。西面的青藏高原也是如此,西南的山麓與森林,也都讓整個地區變得非常封閉。

    所以,東亞大陸在古代聯通中亞等地的主要通道就是河西走廊與北方的蒙古高原。其中河西走廊因為夾在祁連山脈之間,地勢比周圍地區相對較低,所以是一條不可多得的自然通道。

    也由於這個因素,河西走廊相對南面的高原與北面的荒漠來說,條件優越。不同地勢高低環境下,居住著各種農業、牧業和森林混合型部族,也豐富了這個地方的交流頻率。

    不過在上古時代,河西走廊的位置是不夠突出的。不是因為當時中亞與東亞兩地的交流慾望不夠,而是因為更多的人口與技術可以走當時的蒙古高原地區,甚至是西伯利亞南部。大量的考古證據都顯示,蒙古高原與南西伯利亞在當時的氣候比現在優越很多。當地存在大量早期農耕人群。在氣候逐步變冷後,他們轉向了畜牧業經濟模式,也加快了對外交流物資的速度。

    河西走廊西端的西域地區則因為一些因素,造成了交流阻礙。主要是因為西域本身就是一個四周山脈環繞的相對封閉地帶。所以很多新事物與技術,在傳入西域後,反而就傳播速度減緩了。考古學上,中國境內最早的冶鐵就出現在西域。但技術在當地也就固化了。反而是後來的蒙古高原地區,出現了更好的技術,並從這裡大量傳入中原。

    當然,隨著西伯利亞與蒙古高原生態的惡化,大量氣候難民南下中原等地。他們在先秦史籍上被稱為北狄。他們不是後來遊牧化的牧民,所以經常以靈活的輕步兵作戰,鬧的春秋早期還在習慣戰車作戰的東周貴族們,一度很煩惱。他們的內遷,形成了大到中山國,小到各種山地部落的群體。也預示著,北方線路的效能大大降低。

    從此之後,河西走廊就成為了這種交流的首選。在中原人在漢朝時,開始聯通西域與中亞時,當地的環境條件很容易被中原的漢人一眼相中。這就有了後來幾千年的“陸上馬六甲”傳奇!

  • 2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河西走廊的成因分為自然地理成因和人文歷史成因——所謂自然地理成因是指河西走廊作為一個自然地理單元的地質成因;所謂人文歷史成因是指河西走廊作為溝通東西方陸上貿易通道的歷史起源:

    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星星峽,南側是祁連山脈,北側是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數公里至近二百公里不等,是一條南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它的形成源於數億年前歐亞板塊和印度次大陸板塊的碰撞擠壓,由此形成了今天位於河西走廊南部的青藏高原。在青藏高原的北側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祁連山脈被頂推隆起,而在祁連山脈、黃河等天然地緣屏障的分隔作用下自然形成了一條狹長的走廊形地帶。這條走廊地帶南北溝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東西連線黃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南部巍峨高聳的青藏高原阻斷了印度洋暖溼氣流的北上,因此在河西走廊的北部地區是大面積的戈壁荒漠,而南部的祁連山地區則在太平洋季風的吹拂滋潤下成為在遼闊戈壁荒漠中的溼島。獨特的地質和氣候環境使這裡成為混合著各種農業、牧業和原始漁獵採集部族的多元文明交匯之地,這裡幾乎匯聚了地球上除海洋之外的所以地質結構。

    這裡的東、西、南、北皆有天然的地緣屏障,在古代交通條件極不發達的狀態下這裡是一塊相對隔絕的地區。然而這種封閉性只是相對的,相比北部的蒙古高原和南部的青藏高原而言:這裡顯然比較容易跨越的,這就為其成為東西方之間交流通道奠定了基礎。然而這裡作為東西方通道的戰略價值直到秦漢時期才日漸突顯,而在此之前這裡並沒發揮東西方溝通的戰略通道作用。事實上東西方文明之間的交流可能遠比我們之前印象中要早得多:早在商代的墓葬中就發現有出自新疆地區的和田玉和出自印度洋地區的海貝,這就足以證明商王朝就以和今天的新疆地區乃至印度洋地區有著一定的商品交換。事實上中國絲綢的西傳也比我們之前想象的要早:早在張騫出使西域打通絲綢之路之前的公元前5世紀希臘帕特農神廟的命運女神雕像就穿上了原產於中國的絲綢,近年來在新疆、南西伯利亞、克里米亞的考古發掘已為我們大體勾畫出完整的中國絲綢西傳路線圖,其中在新疆地區發現的最早的絲綢遺物是戰國時代的遺物,也就是說在秦始皇嬴政之前中原地區和新疆地區之間就已經誕生了絲綢貿易。這一時期扮演東西戰略通道角色的並不是河西走廊,而是蒙古高原上的草原遊牧民族,所以這條古老的道路被稱為草原絲綢之路。

    然而大約在相當於中國秦漢時期蒙古高原的氣候開始出現變冷的現象,對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而言:對這種氣候變化是相當敏感的,他們開始不斷向南方溫暖地帶遷徙擴張,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同中原定居農耕民族發生摩擦。相比定居農業而言:遊牧民族有一個天然的缺陷——就是遊牧經濟天生具有脆弱性:中原的農耕民族儘管也是靠天吃飯,但依靠定居農業在正常年景下是可以維持生計的,即使遭遇自然災害,只有不是什麼百年不遇的特大災害也能勉強餬口。相比之下游牧經濟就脆弱多了——事實上匈奴、突厥的衰敗其中一個很重大的原因居然是天災,這從側面證明了遊牧民族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實在有限,所以他們需要從農耕民族獲得自己生存所需的物資。當然獲取物資的方式可以是貿易,也可以是劫掠。然而如果遊牧民族選擇和農耕民族進行貿易就會發現自己面臨尷尬的境地:對自給自足的農耕民族而言蠻荒的遊牧民族能為自己提供什麼有價值的商品呢?由於遊牧經濟天然的脆弱性,所以遊牧民族劫掠的衝動只能抑制減弱,卻無法完全根絕。事實上在秦漢一統之前北方草原上的戎狄部族就已開始劫掠中原華夏民族了:西周王朝就滅亡在犬戎人手中;秦國的崛起之路是靠征伐西戎奠定了最初的基礎;晉國以及三家分晉後的趙國攻滅赤狄、白狄、林胡、樓煩;齊桓公北伐山戎;燕昭王擊東胡......這一時期華夏諸侯面對的都是一個個各自獨立的戎狄部落,然而當秦漢一統之後北方草原上原本林立的部落迅速被統一的匈奴帝國取代——這是因為原來的小部落無法和秦漢這樣的大一統帝國對抗,如果這些部族還想從中原獲得自己生存所需的物資就只有組成一個統一的帝國去突破南方農業區的防線。所以大致在秦末漢初時當中原的大一統帝國誕生之時北方草原上的冒頓單于完成了匈奴的統一。

    強大的匈奴政權對秦漢王朝的邊防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挑戰,同時也阻斷了傳統的草原絲綢之路的暢通。公元前138年28歲的張騫奉命出使西域尋找被匈奴逼迫西遷的大月氏部族,以實現漢武帝劉徹東西夾擊匈奴的戰略構想。張騫這次出使成功探索出了透過河西走廊這一戰略通道前往西域諸國的路線。儘管因為被匈奴人扣押導致他直到13年後才得以返回長安,儘管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的戰略構想未能實現,但張騫把一個名詞帶到了漢武帝面前——這個詞叫天下。中華民族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統的天下觀,正是在這一天下觀的指引下大秦帝國一統華夏——就當時而言秦始皇嬴政足以自豪地以為自己統一的是整個天下——南方的百越俯首稱臣;北方的匈奴也被徹底擊敗;至於西方的情況那時的華人還知之甚少。張騫這次出使讓漢武帝知道了:在漢帝國的西面還有遼闊的世界,自己作為受命於天的天子必須將這一遼闊世界納入以自己為核心的天下體系。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任命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佔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渾邪王、休屠王部,殲敵4萬餘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于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餘眾歸漢。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礎。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這一戰的勝利使漢朝得以徹底控制河西走廊,西域的大門至此徹底對漢朝開放。此後歷經漢、三國、兩晉、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和新中國河西走廊一直扮演著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戰略通道角色,儘管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這條戰略通道歷經波折,其間也曾經歷衰落,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勢將再次煥發勃勃生機。

  • 3 # 雨霽視角

    眾所周知,馬六海峽對於馬來西亞乃至整個東亞、東南亞的重要性,那是包括日本、南韓及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與西亞、北非地區的海上運輸線,尤其對於日本來說,馬六海峽就是他們的海上生命線。

    而在中國西北,也有一條生命線,它對中國的重要性一點不次於馬六海峽對於日本,它就是河西走廊,一條連線中國內地與中亞、東歐的唯一通道,控制著中國西部的半壁江山。

    歷史上,河西走廊的重要性

    河西走廊位於中國現在的甘肅省西部、新疆東部一帶,南北兩側被崑崙山脈與喜馬拉雅山脈相夾,呈走廊般的長條狀,又因為在黃河以西,所以被稱之為“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在歷史上一直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國內地通往新疆地區、中亞乃至東歐各國的唯一路上途經。

    在漢朝初期以前,中國中原王朝幾乎從未與現在的新疆地區、中亞及東歐各國有所往來,致使西北各省所產出的物資都只能在內地出售或是賣給北方的遊牧民族,極大的影響了西北各省的經濟發展。

    而自漢武帝派使者張騫出使西域後,中國便發現了這條連線新疆、中亞及東歐地區的對外視窗,並透過這裡逐漸與外界有了聯絡,開闢商路,互通往來。

    直至隋唐時期以後,這條通道就已然成為中國西北各省的經濟命脈和政治、文化交流的紐帶,同時也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中的必經之路和重要站點,沿途遍佈著驛站、旅館,往來客商不斷。如今充斥在市場上的很多傳統水果、蔬菜都是古時途經河西走廊引進到中國的。

    同時,河西走廊對中國古代與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也起著重要作用。

    漢武帝因為開闢了這條對外交流的通道,才不斷派出使者與此前被匈奴欺壓新疆地區各藩國建立了聯盟關係,從而一舉大破匈奴。

    唐朝玄奘西遊也是從這裡前往印度,促進了古代中國與印度的文化交流,並帶回真經於大唐宣揚佛法,如今位於敦煌的莫高窟就是那段燦爛文化的見證。

    進入盛唐之後,來自西方的僧侶、學者源源不斷的途經這裡進入中土,各類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都伴隨著他們和各國使者在這裡展開,使得中國古代文明越發的多元化,也讓唐文化從河西走廊走向西方各國,讓世界對大唐有了更深的瞭解。

    直到後來的馬可波羅經過這裡再次來到中國,才使得西方國家瞭解了中國的漢唐文化。

    河西走廊在軍事層面上的意義

    河西走廊除了在經濟貿易和文化外交方面對中國古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外,它對於中國還是一條防範外來入侵的重要防線和緩衝區。

    河西走廊道路崎嶇,環境惡劣,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大部分都是戈壁和沙漠,所以即便是現代化部隊,在這裡行軍都十分困難。又因為南北兩側均是綿延千里的山脈,沒有其它小路可以穿插,讓這裡成為一條與西方國家往來的唯一通道,

    外來勢力如果想長途遠征入侵中國,就只能要走這條河西走廊。所以,只要在河西走廊沿途構築關卡要隘,節節扼守,就可以抵住百萬雄兵,外加沿途惡劣的環境和複雜的氣候,使河西走廊真正成為外來入侵者的墳墓。

    就是因為這一點,自西漢武帝時期起,中原歷代王朝對於河西走廊的防務都十分重視。漢武帝時期,就在河西走廊建立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史稱“河西四郡”,並從關內大舉移民到這裡開墾、戍邊。

    同時,漢武帝依靠這裡的地勢和氣候條件,以此四郡作為緩衝帶,節節阻擊,使得敵軍騎兵無法施展,惡劣的天氣條件下敵人又無法長期作戰,因此才數次戰勝以騎兵見長的北方遊牧民族。

    此後,中原歷代王朝都沿襲了這一戰略方針,在河西走廊以節節設卡派重兵駐守的戰略部署防止北方遊牧民族及其它外來勢力入侵,直至明朝時期由於對外防禦物件東遷,河西走廊的兵力部署才逐漸轉移。

    但到了清朝時期,這裡又成為清軍經略新疆、西藏、青海及蒙西各旗的大本營。清朝著名將領如阿貴,左宗棠等人都有在此駐守的經歷,由此可見它在中國古代,尤其是漢、唐、清三朝的地位。

    也就是因為有了這道天然防線,才使得中國西北區域在歷史上很少被外來勢力入侵,河西走廊也成為保衛中國西北數千年的一道鋼鐵屏障。

    如今的河西走廊

    時至今日,河西走廊依然是中國對外的陸路交通要道和邊防重地,蘭州軍區及多處導彈發射臺均落戶於此,使這裡成為中國重要的後方軍事基地。

    蘭新鐵路途經這裡,將內地生產的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新疆等地,更是帶動了甘肅省乃至整個西北的經濟。

    同時,經過多年治理及有效利用自然資源,如今的河西走廊地區已經成為全國知名的糧棉生產基地,其中的張掖市更是由於多年的開發和經營已成為全國知名的農業區,有著“金張掖”的美譽。

    一帶一路將河西走廊作為重要站點和連線歐亞大陸的通道,並建立和擴大了河西走廊經濟帶,使這裡再次煥發了生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磨漿機可以做豆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