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螺旋真理
-
2 # 書房記
歷史上的長安城其實有兩座:一座是漢朝時的長安城,在今天西安市的西北方位;另外一座就是隋唐時的長安城,這個長安城才是今天西安市的核心部分。隋朝的都城是隋文帝所建,當時叫“大興城”。
唐李淵選擇定都長安是因為隋煬帝楊廣遷都洛陽之後隋朝滅亡了。當然,隋帝滅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因為遷都。但背後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隋煬帝遷都洛陽後疏離了他起家成事的關中,我們都知道,他的力量源頭主要是關隴集團的勢力。
正是有了楊廣的失敗,李淵只能選擇把國都定在長安。相對於長安,洛陽有很大的優勢就是它位於整個國家的中心地,可以說,洛陽四通八達,水陸交通十分方便。李治和武則天時期,關中遇到災荒年,便前往洛陽。這樣,洛陽的地位逐漸又得到提升,最後營建洛陽宮殿,稱為東都,洛陽作為副都的地位從此就確定了下來。武則天登基以後,洛陽由東都變成了“神都”,洛陽的地位超過了長安。洛陽因為武則天而迎來了它最輝煌的黃金時代。
武則天之後,唐玄宗基本上一直留在長安,直到安史之亂的爆發。
唐代結束以後,宋朝的趙匡胤曾想把首都定到洛陽,然後再遷到長安,但隨著當時中國氣候的變化,北方開始凋敝、衰落,但北方的遊牧民族勢力的再度興起,加上黃河水道的惡化,使得趙匡胤最終打消了這個念頭,長安城從此再沒有成為任何一個王朝的首都。
-
3 # 石珀天
不是喜歡定都長安,而是不得已定都長安,長安,無論從經濟角度,還是從人口角度,亦或從行政角度,再或者交通方面,又或者文化方面,都是有很大不足,甚至缺陷的,但是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軍事角度,確實是一個易守難攻之地,進可攻,統一全國,退可守,自成一方!而漢唐立國皆在亂世,東方列土成王者眾多,選擇長安,不得不為了。另一個原因,有歷史慣性,都秦隋之都,一方面可以彰顯自己的繼承合法性,一方面,天下初立,民力單薄,選其他地方定都,必然要動用大量民力物力修建宮殿之類,而現在有現成的,即使有破壞,只需花費很小的民力修修補補也就可以直接入住啦……這就是立都長安的原因……
-
4 # 烈火柔魂ZL
西安是公認的13朝古都:西周(約300年)、西漢(210年)、新朝(15年)、東漢(6年)、西晉(愍帝5年)、前趙(11年)、前秦(33年)、後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73年)等13個王朝在西安建都。
西安是與羅馬、雅典、開羅並稱的世界四大古都,西安也是中國八大古都之首,古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盛世長安,霸秦強漢盛唐足以讓古都西安名垂青史。
要感受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首選北京,要感受中國的經濟中心首選上海,要感受中國的歷史文化中心首選西安。先後有很多外國政要到訪西安參觀旅遊,法國前總統希拉剋參觀兵馬俑時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不參觀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參觀兵馬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只知道世界有七大奇蹟,兵馬俑的發現堪稱世界第八大奇蹟。
長安自古帝王都,得關中者得天下。西安是龍興之地,歷史上周武王、秦始皇、漢高祖、隋文帝、唐高祖以西安為政治軍事中心完成統一全國。歷史上周秦漢隋唐定都首選西安就可以證明西安的重要性遠在洛陽之上。
盛世長安,一部西安史半部華夏文明古都燦爛史。西安是中國歷史上產生盛世王朝最多的古都,先後有西周時期的成康之治,西漢時期的文景之治、漢武盛世,隋朝時期的開皇之治,唐朝時期的貞觀之治、永徽之治、開元盛世。
我們來分析一下西安為什麼能成為周秦漢隋唐十三朝古都?
西安(長安)在中國歷史前半期(自唐之後就再也沒有建都過)一直作為首都存在,這是由於西安(長安)所在的關中平原在當時中國的地理形勢所決定。這裡是“天下上游,交通四達;金城千里,四塞為固;天府之國,富饒之地。
中國古代城市(包括現在的城市)的城址選擇大多數位於河流的沿岸。
對於古代中國這樣的農耕民族生活的大陸國家,只有河流沿岸地理條件最優越。上述的四個城址也都符合這一必須條件:①西周豐鎬,位於灃河兩岸;②秦都咸陽,橫跨渭河南北;③漢長安城,位於渭河以南、龍首原以北;④隋唐長安,位於渭河、龍首原以南,灞河以西,灃河以東,都在河流的沿岸。關中地區的渭河平原,地勢平坦、交通便利、供水方便,河流沿岸土壤肥沃,對於農業經濟支柱的古代,可是非常重要的。
1. 關中平原的優越環境—作為都城的優勢
古都長安位於“有八百里平川”之稱的關中平原,處於渭河中下游地區,南倚秦嶺山脈,北臨北山山系,東部寬闊,有三四百里;西以寶雞隴坻為界,東至潼關黃河華山為界。關中平原在全國(尤其是古代)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首先,它位於中國地形大勢第二階梯黃土高原的東南部,居於黃河中游,對下游各地(中原的各政權)居高臨下,正所謂“自古帝者必居上游”。
“夫臨制萬國,尤惜大勢,秦川是天下之上腴,關中為海內之雄地。”—杜佑《通典·州郡典》
其次,關中處於華北、西北、西南和中南幾大地區的交界處,位置十分重要,西北通戎狄,西南連巴蜀,東北接三晉,東南達荊楚。西安(長安)位於中國內地和邊疆交界的地域內立地(同樣的還有北京),提供了作為國都,維護國內統治和通融對外關係的必要條件。中國歷史前半期的邊疆壓力主要來自西北,因此前半期西安最合適,後半期則北京合適。
“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餚、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蘇秦《戰國策·秦策》
“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候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班固《兩京賦》
再者,關中四面環山繞水,天然的“四塞為固”。東有崤山、華山與黃河,設函谷關、潼關;北倚北山山脈,有蕭關、金鎖關;西控隴坻,設隴關;南面秦嶺,設大散關、武關、子午關等。
(關於函谷關重要性:為什麼秦漢以降,崤山、函谷關作為關隘的防禦效應遠不如先秦時期那麼大,以至於後世史書上都不再怎麼提及了? - 歷史)
最後,關中平原沃野千里,是當時公認的富饒之地。尤其在修建鄭國渠後,大大的促進了關中農業的發展,滿足國都的糧食需求。
“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
“秦地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號稱陸海,為九州膏腴。”《漢書·地理志》
2. 西安周邊小平原的影響—成就西安13朝古都
西安周邊八水環繞,資源豐饒,原隰相間,地面遼闊,同時又處於整個關中的中部水陸交匯的位置,因此城址不斷變遷卻總是在西安周圍。西安小平原位於八百里秦川中央,平原上河流密集,東有灞河、滻河,南有潏河、滈河,西有灃河、澇河,北有涇河、渭河。這八水提供了首都的生活用水和園林用水,同時也使得西安周邊土地肥沃,為首都提供必要的日常生活補給。
回覆列表
首先看地緣
我們注意到淺色部分,就是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平原+運城盆地和臨汾盆地,中間為黃河所分割。這部分割槽域地勢平坦,土地易於耕種,而且自成體系較為封閉,用較少的軍事資源,就能控制這部分土地,所以在傳統國家的體制下,這是最容易建立政權的地區,也是最便於整合資源對外擴張的區域。相比其他地域,山西腹地狹小、華北四戰之地、江南當時經濟發展不行,江漢則是多山河,都不如這裡地緣條件好。
所以我們看到宋以前的中國王朝,都是要麼以這一區域起家,要麼在成氣候之後首先拿下這一區域作為根據地。周秦以這一區域起家,漢以漢中起家但很快就拿下三秦,李淵雖然在晉陽成氣候但是很快也拿下了關中。
具體到唐代來說,李淵出生於長安,隋代也定都於此,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個人層面都有文化延續的影響在,所以定都長安絲毫不奇怪。
但是畢竟傳統帝國要能有效控制全國,這一地區雖然封閉性好但是連線性差,不利於對東部地區的統治,所以幾乎所有定都長安的王朝都要打個補丁叫做“洛陽”,即將東部地區的物資集中運到洛陽再運到關中。隋代完成的京杭大運河可以將東部南北兩地的物質透過高效的水路運抵洛陽,堪稱是長安完美的副首都。
但是唐代恰好也是經濟中心南移的歷史時期,再有就是關中雖然農業發達,但是供養龐大的帝國首都還是發生了困難,所以唐代有好幾次要把中央政府遷徙到洛陽臨時辦公“就食洛陽”,說明長安-洛陽通道的運輸量已經滿足不了長安的需求了。
到了宋代,東部地區的經濟明顯超過了關中,所以首都就越來越東,長安作為都城的歷史因素也就到此為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