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復生自由
-
2 # 看點兒歷史
秦國統一六國,強大之下不敢出聲反秦,但是始皇帝走了,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出來搞事兒了。至於六國反漢?本來漢朝便是由六華人民組成的,怎麼反?反自己麼?
天下大勢,熙熙攘攘,皆為利來,皆為利往。秦朝有人作亂,漢朝也有。劉邦用了前半生和兄弟們來打天下,卻用了後半生來打兄弟叛亂
漢初分封諸侯,不久後就開始了諸侯國作亂。七國之亂,直接原因就是分封帶來的後果。所以才有後來的漢武帝,推恩制削封。
-
3 # 夜小紫
六國反秦,是因為秦是直接摧毀戰國秩序的一方。
失去舊有特權的貴族們,一直在暗地裡積蓄力量準備反戈一擊,我們可以看到的,是項梁在吳中的韜光養晦,張良博浪沙驚險的一錐。
陳勝起義之後,這幫貴族迅速站了出來,沒有人願意把蛋糕分給陳勝,所以陳勝很快就失敗了,戰爭進入了六國貴族博弈的新階段。
等到鉅鹿之戰項羽殲滅章邯所部,秦的主力部隊喪失殆盡,天下諸侯都懼怕項羽的威勢,於是大家坐下來談了談,劃分勢力地盤。
這裡頭,大家是怕你項羽,但不代表你項羽一口能把大家都給吃掉。項羽也深知這一點,稱帝的條件並不成熟,還是要給大家好處的。
但是這次劃分地盤並不公平,於項羽關係不好的勢力都不太滿意,如——齊被瓜分為三,田榮很不滿;劉邦先入關中,卻給扔到西南一角去了,當然更加不滿。
大家免不了要再打一圈。
我們可以在這個基礎上看看項羽開始封的這批諸侯的下場——
楚勢力當中,英布做了叛徒,歸順於劉邦。
齊勢力,開始因為田榮與項羽的矛盾,一直處於戰爭狀態,後田榮死,與楚國有個蜜月期,再之後被韓信打趴下了,也就沒有所謂的齊勢力了。
秦勢力,秦國的三位將領分別被劉邦除掉。
趙勢力,張耳陳餘的矛盾是主線,後面被韓信一鍋端了。
魏勢力,一直不能算什麼主線,被韓信打敗後,彭越一路在梁地遊擊,最終獲封魏王。
韓勢力,韓王信被楚俘虜,歸漢後一直是堅定的盟友,南韓貴族張良是劉邦帳下不可或缺的人物。
燕勢力,一直態度曖昧,最後定陶擁立劉邦。
也就是說,在楚漢爭霸的四年中,諸侯勢力基本上洗了一次牌,能被打死的都完蛋了,最後劉邦打敗項羽,臧荼和楚王(原為齊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原為九江王)英布、梁王彭越、長沙王(原為衡山王)吳芮、趙王張耳共同尊奉漢王劉邦為皇帝。
這幫人算是六國勢力中笑到最後的。但是,我們可以看看結果——
臧荼,兩年後因為謀反被殺。
韓信,因為涉嫌謀反被殺。
韓王信,朝廷懷疑他有異心,逃亡匈奴。
英布,謀反被殺。
彭越,謀反被殺,夷三族。
吳芮,韜光養晦免於一死,歷五代因無嗣而止。
張耳,被廢掉王位。
擁護?如果這種程度的陣亡率可以說是擁護,那劉邦還真輕鬆呢。
-
4 # 劉三解
因為漢朝比秦朝的統治手腕兒更高超。
秦朝平滅六國之後,對於其王族和親貴的鎮壓是比較得力的,以至於在秦末大亂之中,新立的“六國後”都不是王室近支和當年真正執政的親貴。
先看事實:
趙國先為武臣為陳勝所遣,帶著陳餘、張耳等三千人渡黃河,至諸縣,說服當地豪傑,收兵數萬,號為武信君。
他的開拓之初,是:下趙十城,餘皆城守,莫肯下。
也就是說,人家不買他賬,等到他赦免了秦朝的范陽令之後,不戰以城下者三十餘城。
說明,此時趙地,仍是秦吏說了算,保障了人身安全後,就投降他了。
進了邯鄲之後,武臣自立為趙王。不想,他自己的部將李良又投了秦朝,把他殺了。
此後,陳餘、張耳才立了趙歇做趙王, 問題是,這個趙歇除了姓趙,與趙王室有什麼親密關係,鬼才知道。
燕國燕國似乎更不挑食,武臣派出打燕地的韓廣,直接被燕人擁立為燕王,這人和燕國王室肯定一毛錢關係沒有。
魏國魏豹者,故魏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時封為寧陵君。秦滅魏,遷咎為家人。陳勝之起王也,咎往從之。陳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魏地已下,欲相與立周市為魏王。周市曰:「天下昏亂,忠臣乃見。今天下共畔秦,其義必立魏王后乃可。」齊、趙使車各五十乘,立周市為魏王。市辭不受,迎魏咎於陳。五反,陳王乃遣立咎為魏王。這是一段《史記·魏豹彭越列傳》的原文,裡面其實說的很清楚,魏王豹的哥哥魏咎在魏國時候被封為寧陵君,秦滅魏他被免為庶人,等到陳勝起兵,他就跑過去投奔了,等到魏華人周市把魏國地盤打下來,手下人要立他為魏王,他不幹,要求必須立魏國後人,五反,就是往返五次,才讓陳勝允許魏咎當魏王,那麼,主持魏國軍政實權的是誰呢?是魏咎?當然不是,還是周市。
換言之,迎了個牌位,得天下存亡續絕的美名,當然,周市也可能是腦袋秀逗。
南韓韓王信者,故韓襄王孽孫也,長八尺五寸。及項梁之立楚後懷王也,燕、齊、趙、魏皆已前王,唯韓無有後,故立韓諸公子橫陽君成為韓王,欲以撫定韓故地。這裡涉及了倆韓王,一個是之前的韓王成,身份清晰,南韓諸公子,另一個是韓王信,他是韓襄王的後裔,韓襄王何許人呢?與秦武王同輩會盟的韓王,秦武王和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是兄弟,也就是說,韓王信這個“六國宗室”跟正統韓王血脈,都快出五服了。
齊國田儋者,狄人也,故齊王田氏族也。儋從弟田榮,榮弟田橫,皆豪,宗彊,能得人。這一句話說了仨齊王,而他們的身份是什麼?“族也”,也就是族人,田氏族可大了,一個祖宗生一堆兒孫,和正統王室可能還不如韓王信關係近呢,起碼人家還有個可以確知的祖宗。
楚國《史記 項羽本紀》中:“當是時,秦嘉已立景駒為楚王。”景駒,姓景氏,連熊氏都不是,要知道,屈、景、昭是楚國公族三大姓,但就類似於魯國三桓,也就是某代楚王的非繼承人子孫,這距離楚王家族,都差著八百輩子了,更重要的是,他是被陳勝的部將秦嘉立的,也就是個牌位。
之後,項梁立了個狠得,熊心,這位是什麼角色?楚懷王之孫。
楚懷王之後是:楚頃襄王、楚考烈王、楚幽王、楚哀王、楚王負芻。
尋訪了一下, 找到了楚懷王的孫子……就算他是真的,血緣查了多遠,自己看吧。
六個國家都說完了,基本上能夠總結一下了,這些傢伙基本上都是被別人立的,並不像某些大秦帝國粉所說的,“六國貴族”不甘心自己的特權丟失,所以主動來搞的,他們搞也沒這個實力。
恰恰相反,這些六國後,實際上多數是被當時的反秦實力派拉出來當做“牌位”的,所以殺起來也就和殺雞似的,當然也有有能力的幸運兒,比如魏王豹、韓王信這種的。
而之所以,六國後不反漢,請看一下劉邦當時施行的政策,見《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今陛下雖都關中,實少人。北近胡寇,東有六國之族,宗彊,一日有變,陛下亦未得高枕而臥也。臣願陛下徙齊諸田,楚昭、屈、景,燕、趙、韓、魏後,及豪桀名家居關中。無事,可以備胡;諸侯有變,亦足率以東伐。此彊本弱末之術也」。上曰:「善。」乃使劉敬徙所言關中十餘萬口。啥意思?把六國後人和豪傑、名家都遷居關中,總數十餘萬口,也就是幾萬戶,都弄到關中來,就近監視,你反個雞毛?
回覆列表
六國反秦是六國舊貴族為了恢復舊有利益而進行的復辟。
統一的秦帝國從建立開始就一直在很警覺的防止六國復辟,包括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就是因為當時的儒家弟子與舊貴族勾結,都想回到秦帝國以前的時代。
而且秦末六國舊貴族復辟勢力比如楚國項梁,項羽,南韓張良等等,都是打著誅暴秦的旗號招兵買馬收買民心,實際就是為了恢復楚國。
但是秦帝國滅亡後,經過數年的楚漢戰爭,六國舊貴族的勢力已經被大大削弱了,等劉邦建立漢朝以後,一方面六國舊貴族死的都差不多了,沒死的也都行將就木了,另一方劉邦還是用了很多舊貴族的後代的,削弱了這些舊貴族反漢的動機。
再有就是漢初社會經濟凋敝,民心棄戰,漢朝奉行休養生息政策,恢復社會生產。在那個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並不是新舊勢力之間的利益矛盾,而是整個社會的低下生產力決定的。而且在思想方面,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禁錮人民思想,百姓之間少有思想碰撞,都渴望大一統,誰還想反漢。
根本上還是由當時的社會經濟水平決定的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