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229644045224

    通常情況下,當你在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猜你是因為對現狀不太滿意,並且有了一個大概的目標,想透過學習來提升,但在學習過程中卻總是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外界干擾,甚至容易半途而廢。

    先說靜心。

    靜心,本質上是注意力的專注,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有太多能夠分散注意力的東西,簡訊,微信,來電,APP,遊戲......所有這些都會對我們注意力形成干擾,但這還不是關鍵,關鍵是我們自已的心,也就是意識,如果沒有經過練習,很多時候都是各種念頭紛至沓來。有個成語叫“心猿意馬”說的就是這種不定心的狀態。

    其實,靜心一點也不難。想想看,小孩子看一隻螞蟻可以一看幾個小時,為什麼?玩遊戲的時候,也可以一玩就是幾個小時,為什麼?大多數靜不下心來學習的朋友,總會有能讓TA靜得下心來的事情。因為樂在其中啊。所以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為什麼就是在學習上不能靜下心呢?

    在不少人的潛意識裡,學習是一件很艱難的事,需要用意志力來加以控制。這種對學習“難”的認知,個人認為在於三點:

    1、未知的恐懼

    2、負面反饋的及時

    3、正面反饋的延遲

    先說第一點:“未知的恐懼”。要學習的東西,是自己未知的東西。人天性對未知的東西抱有恐懼,就象很多人學英語,那麼多單詞、語法、想想都怕了,還是算了吧。如果把學習看成一場戰鬥,你首先就把它當成了一件可怕的苦差事,就象面對敵人時,還沒開打呢,自已就先士氣大洩,需要調動意志力來勉強自己——好像士氣低迷的軍隊要安排督戰隊一樣,這樣的軍隊打仗的結果當然可想而知了:除非實在被逼的沒辦法了,只好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否則,還是逮到機會就開溜吧。

    再說“負面反饋的及時”。通常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因為是一個未知全新的體系,在學的過程中,總會有感覺困難,智商欠費的情況,各種不明白,不懂,想不通,啥意思......接二連三地出現,這種持續的負面反饋會非常及時地反饋到你的意識中,這一種很難受,甚至痛苦的感覺。而人總是對難受和痛苦的感覺是抗拒的,潛意識裡有個聲音不停地對自已說,停一下、休息會兒、算了吧......如果這時手機提示音響了,外界有點動靜,或者別的干擾,都會很容易地轉移你的注意力。這是下意識的行為,在你無意識的情況下,靜心就被打破了。更可怕的是,這種易受干擾的“體質”會在多次重複後得到加強,變得越來越容易。

    然後再說“正面反饋的延遲”。我們要認識到,學習本身就是一件違背天性反人性的事情。為什麼這麼說?人的基因裡,或者說人大腦裡的底層作業系統裡,內嵌的就是“期待什麼事情都能即時得到結果”的驅動系統。這是人類在幾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內化、根深蒂固的機制。這其實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機制,“不能馬上得到食物就會餓死的”的認知,幫助人類在原始社會惡劣的生存狀態下生存下來,而那些有“長遠眼光”基因的人,早就餓死淘汰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進化了幾百萬年,才從打獵、採果子、遊牧,進化到農耕文明和工業文明的原因。

    至今為止,大腦裡這種對“即時得到結果”的期待機制,還在方面方面深刻地影響我們:為什麼那麼多人沉迷在遊戲裡,因為在遊戲裡砍死一個小怪你馬上就能得到一點經驗或者金幣,這種即時的正面反饋讓我們很愉快;為什麼股市裡大量頻繁買進賣出短線操作的散戶,控制不住地每天盯著大盤看著股價的漲跌,因為這讓我們很安心;為什麼發了一條朋友圈總是忍不住要去看看有多少點贊,因為這種即時反饋的存在感的滿足讓我們很開心。

    然而,學習很少是一件一口就能吃個大胖子的事,我們總是要在經過一段比較長的學習時間後,才能有看得到的成長。近年來很流行的“一萬小時”理論說的就是這種情況。一萬小時意味著在一天學習十個小時的狀態下,持續三年多。這樣嚴重延遲的反饋,是沒有升級進化過的大腦機制不能忍受的、是反人性的!所以一曝十寒、三天打漁兩天曬網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常態。就算是勉強自已坐到書桌前,也很容易被幹擾,因為你潛意識裡就是不喜歡不樂意的。

    所以,認為需要用意志力來控制自已好好靜下心來學習的看法在很大程度是錯誤的。一件你一直不能從中得到快樂而需要持續用意志來控制的事,我們基本可以斷定這件事做不好。回想一下曾經學習的經歷,真正能讓我們沉下心來好好學習的只有兩種情緒:要麼是愉快,能從學習中享受到快樂;要麼是恐懼,象小時候學習成績不好就會捱揍。

    那麼,對一個成年人來說,享受不到學習的快樂,又沒有人來揍你,該怎麼辦呢?

    1、要“靜心”,首先要“定心”。

    想清楚自已為什麼要學,學這個對你有什麼意義(愉快)?不學又會有什麼結果(恐懼)?從各個角度想清楚為什麼要學它,把它與你最重視最喜歡最期待的生活狀態、精神狀態聯絡起來,不管是事業家庭還是愛人,什麼都行,只要是你“真正”在意和期望的事。給它賦予對你來說非常重要的意義,甚至是多重重要的意義。就象我有個猥瑣的朋友就是為了聽懂日本愛情動作片裡女主角說的什麼,硬生生把日語給啃了下來(愉快)。也象軍隊裡訓練的口號: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恐懼)。

    2、目標設定和拆分

    要做一件事,明確的目標非常重要。比如要看一本書,假設有300頁吧,如果沒有清晰的目標設定,很可能你第一天看了幾頁甚至就是前言看完,然後就丟在一邊很久都想不起來。等想起來時又自責,然後又拿起來看個幾頁又丟下,重複N次這樣,最後乾脆放棄。

    就象王建林說的“定個小目標”一樣,定個讓自已不太難受的小目標,比如試試把它拆分成30天的任務,一天看10頁。或者更小一點,60天的任務,一天看5頁。拿一頁紙,畫個30或者60天的打卡表。每天看完當天任務就在表格上打個勾。每完成7個或者3個打勾,就給自已一點小獎勵,比如吃頓好的之類。相信我,等你看到打滿勾的打卡表時候,你會很愉快甚至很爽的。

    3、學以致用的成長,真正找到學習的快樂

    其實,人真正的、深層的快樂是來自於感受到自已的成長,感受到自已變得越來越強大。當你透過上面兩個步驟持續一段時間後,你的認知會增長進化,你的知識會豐富起來,然後你需要把它真正用起來,把它應用到生活或者工作中,讓你感受到透過學習帶來的變化。

    用是最好的學!這一步非常重要,為什麼我們很多人用了十幾年的時間都沒有學好外語,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用它,沒有感受到用它給我們帶來的正面反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夫妻之間,誰掙錢多,誰就是老大,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