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廣逵

    《道德經》原本是老子寫的一篇文章,五千二百多字,還不如現在的一篇像樣的畢業論文字數多。當時沒有紙張,刻寫在竹簡上。按《史記》所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並未言及老子將此文寫在帛上還是刻在竹簡上,但“上下篇”已出現了。實際《道德經》初成時不應該是現在這個樣子。分章肯定是對原作的一次重新組合和編排。當時五千二百餘言記在竹簡上儲存串連肯定是件麻煩的事,正因為此,才出現了諸多不同版本。今天我們讀《道德經》不可能找到原版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道德經》是經過老子以後許多人士修改潤色過,甚至經過偽道家後學刻意篡改過的。如果說現今留傳的《道德經》與《老子》原文“面目全非”有些過了,但經過刻意潤色篡改是不會少的,偽道家後學對老子的篡改痕跡已被許多學者指謫。 可以設想,《道德經》出現後的傳抄過程是在戰國初期開始的。實際與所謂的關令尹喜有沒有關係都不一定。傳抄過程中,一定有學者在編排時或多或少融入了自己的理解成分,對個別字句進行了潤色,《道德經》中的“回還”問題就有可能是早期的點評之語被當作為正文而形成的。諸如反覆出現的“故為天下貴”“故去彼取此”類語言和帶有“故”“是以”等字眼的部分內容。有些自相矛盾的內容也可能是錯誤理解的點評造成的。參看楚竹簡《老子》、帛書本《道德經》,我們可以明顯感知《道德經》發展軌跡。比如被我們奉為經典的成語“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並非老子原創。目前發現的最早文字郭店楚竹簡缺六字,只有“足下”二字;其後的《馬帛》甲本為“百仞之高,始於足下”,乙本為“百千之高,始於足下”,“百仞之高,始於足下”顯然說的是攀高山,更突出其艱難辛苦;“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說的是履平地,更突出其行程之多。都有累積的過程,從量上看千里更多,從難度看“百仞”更難。僅這一個例子,就足可以說明《道德經》原著雖為老子,我們今天所見的文字,不知道經過多少人加工和改編。這些加工和改編,有的不失其原意,語言更流暢,這是應該認同的,如本例;有的背離原本,背離老子本意,與《道德經》一貫思想格格不入,是應該改正的,如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當然還有一些值得推敲、應該挪移的內容,如原第六十三中出現的“報怨以德”。 《道德經》中的許多成語可謂非常經典,已經傳世,即使非老子原創,要想“訂正”已是不可能的了。所以說,今天我們讀《道德經》只是把它看作一部著作,把它看作宣揚一種思想的著作,至於是否是《老子》原貌,已經變得不十分重要。鑑於此,我主張稱其為《道德經》,而不稱《老子》。

    原本《老子》問世之際正處於漢字發展演變最劇烈的時期,漢字呈多樣性與不穩定的態勢。諸侯國的割據必然造成漢字的多樣性,諸侯國的交往又必然使漢字遵循大致的規律,不至於偏離軌道,從而約定俗成——我們似乎可以從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中看到一些痕跡。 傳世的《道德經》一些文字合於古韻,但不是所有文字都押韻;一些句式整齊劃一,但也有散句;押韻和整齊的句式可能是老子以後的文人雕琢而形成。對偶、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段的運用也增強了《道德經》的可讀性,藝術的加工使它更像“經”了,所以可以說它是一篇類韻文體的哲學文章。

  • 2 # 和庸

    道德經分章節都是後人對經典的自我理解,有的具有代表性,有的只是侷限性。本沒有對與錯,如果有那就首先違背了道本自然的法則。所以古聖先賢的經典大多都沒有章節,甚至沒有標點符號。

    為何要如此呢?因為真理大道只可會意不可言傳,聖人是指明方向,後人各自領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何排列經典章節,如何斷句各有千秋。

    倒是一些文人墨客咬文嚼字,說長論短甚至妄加點評古聖先賢,真悟大道者對比不屑一顧!

  • 3 # 一部論語觀天下

    道德經就是一篇文章,有中心思想,前後相應,重複,互相印證。分章無從考證,分章有分章的好處,也有弊端,要達到通達的境界就沒有章節之分了,也只有達到通達的境界才算得上讀懂道德經。我還在路上。

  • 4 # 武俠哲學

    這個問題本身是不成立的。首先,八十一章的分章無所謂錯誤,因為不存在「正確的」分章。其次,分八十一章也不是王弼分的。

    一、

    竹簡本《道德經》沒有明顯的分篇和分章,個別章節有類似分章的符號。

    帛書乙本《道德經》則明確分了《道》《德》二篇,但沒有分章。帛書甲本則部分有分章符號。

    嚴遵本分七十二篇,並取首句為篇名。但嚴遵的分章對後世影響不大。

    明刊道藏傅奕本分八十一章。

    唐玄宗注本分八十一章,取首句為標題。

    今傳河上公本分八十一章,且每章有統一二字標題。

    從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道德經》從不分章到分章,從分章沒有標題到分章有標題,從分章標題取首句,到為概括此章內容之整齊二字標題。經歷了一個不斷改善使之整齊的過程。

    這種對原文進行分章加標題,使之更好理解,更整齊,是古代文獻很常見的現象。比張載的《正蒙》,原來就是不分章的。張載自己說的很清楚:

    「吾之作是書也,譬之枯株,根本枝葉,莫不悉備,充榮之者,其在人功而已。又如晬盤示兒,百物具在,顧取者如何爾。」

    百物具在,莫不悉備。一大坨扔這,沒有分章,隨便拿。其弟子蘇昞則說「敢以區別成誦何如?」分個章節,方便學習。於是我們現在看到《正蒙》就被分了十七篇。

    對《道德經》之分章,大抵也是這種心態。分章節,更方便學習以及瞭解其思想。

    二、

    分章從竹簡本就開始了。

    竹簡本《老子》抄在三種長短形制不同的竹簡上,分別稱甲、乙、丙本。每本又有若干組。竹簡本中有部分分章符號,並且其分章和傳世本分章一致的情況有好些。這說明分章之事,相沿已久。

    竹簡本和帛書本的分章符號都只是部分,而不是全部。這說明雖然《道德經》分章由來已久,但在竹簡本和帛書本抄寫之年代,分章與不分章並不太重要,因此抄寫有時有分章符號,有時沒有分章符號。

    竹簡本還有分組,一組抄一章或幾章內容,有非常完整的開頭和結尾的形式。但是這些竹簡各組之間的順序已經無法還原。因此以竹簡本來校正傳世本之章節順序,即無甚意義。並且,竹簡本的抄寫,是依據其母本原貌抄寫,還是抄寫者自己或認真或隨意的選擇與安排,亦不能確認。因此,竹簡本無法作為古本章節順序之依據。

    三、

    八十一章的分法起於何時、何人?曰:不知道。

    首先肯定不是王弼。晁說之宋政和乙未年記:「弼題是書曰《道德經》,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猶近於古歟?」可見宋代所見王弼本《道德經》沒有分『道』『德』二篇,更無分章。

    明代薛蕙說:「老子書,舊分八十一章,或謂出河上公,或以為劉向所定著。然皆無所考,大抵其由來遠矣,故諸家注本皆從之。王輔嗣、司馬公本雖不分章……」明代王弼本也沒有分章。

    朱得之也說:「分章莫究其始,至唐玄宗改定章句,是舊有分章而不定者。是以有五十五(韓非),六十四(孔穎達)、六十八(吳草廬)、七十二(莊君平)、八十一(劉向諸人,或謂河上公)之異。又有不分章,(如王弼、司馬君實)。」可見王弼本向來是不分章的。

    就現有文獻看,八十一章起於河上公本,最早見於唐代。應該先有一個八十一章的版本,然後唐代有取首句為題目的八十一章本,再然後有每章整齊二字標題的八十一章本。至於王弼本也隨著分章,應該在明代後期之後了。

    這其中傅奕本需要說明一下。傅奕本分了八十一章。據說傅奕本根據的是北齊彭城人開項羽妾冢所得本。這樣的話,八十一章的分章方式就早至西漢之前了。可是,傅奕本加工於唐代,今所見的又是明代刻本。所以其是否真是本於項羽妾冢之本,無法證實。我們無法根據明代刻本而證明西漢項羽妾冢本就是分了八十一章。故傅奕本就不能作為最早分八十一章之版本來看。

    《道德經》分八十一章,不知起於何時何人,古人亦曾有此疑問而不得解。若以「對錯」言分章,則顯然的一個前提是,老子《道德經》原本就是分章的。後世分章與老子本人分章不合,我們可稱其分章為錯。可我們沒有證據表明老子原本作此書就是分章的。所以便不能以「對錯」言分章,因為不存在一個「正確」分章的《道德經》,也就無所謂「錯」。

    《道德經》分章起於河上公本,最早見於唐代,王弼本向不分章,王弼本之分章,當在明代後期以後。

    實際上,正如張載所言的那樣,著作在這,所謂「百物具在,顧取者如何爾」,分章以及如何分章,都是「取者自取」之方便法門,並不會對《道德經》的思想有什麼根本性的改變。

  • 5 # 紅9九

    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東扯葫蘆西扯瓢,肯定有錯。如果把您關起來,透露機密,誰不都是想一點,寫一點。記住的寫了,忘了的沒寫。他不能老困在關裡,他要想辦法出去。所以滿本子都是:“這個很重要,那個更神密……”妙之更妙,眾妙之門。

  • 6 # 五哥4R6K

    謝謝邀請!道德經,是道學鉅作,幾千年來,對修道者和賢者,則具有巨大的指導做用,他為所有人指明瞭方向,而老子的思想境界,更是無幾人可比,修行者只有在同境界的情況下,方能知曉對方的用意!註解道德經,本身就已經託大了,說是不同層次與心境的領悟,尤為尚可,否則具有亂法之意!道德經!是世間大道,非大德之士方能悟之!社會上有很多學者,總想以解讀文言的方式,或解讀諸子百家的思想方法,來解讀道德經,首先是定錯了位置!諸子百家是世俗之理,世人容易接受和理解!而道德經!是修行之法,非大道!大德!大根基!在不同境界層次的修道者,方能理解和體悟一二,若道法這麼好理解,那人人都是賢者大道了。世人追捧的,修道之人不一定追捧!道德經是修道之法,是超常之法,而超常之法對世俗的一切,都具有有指導作用,因道德!是一面境子,能對照世俗的一切,則又是萬物生命的標準!正所謂!有道者昌!無德者亡!上善!!上善!!!

    2O17年6月21日!於!五德道場!宣德!

  • 7 # 只緣無事可思量

    何謂《經》?(經)是(聖人言),(凡夫)焉知(聖人義)。所以(聖人之言)只可(淨心拜湧)即不可(心生我見),(我見一生)便是(塵勞妄念)若(心存正覺~便明真意)。(六祖與神秀)的(偈語)就被(立判聖凡),何以故?因(經)是開發(夲來智慧)而不是讓人繼續(妄想執著),只有(妄想執著)盡才能(般若智慧)生。若(般若智慧)生起(道德經)自然明瞭,(自然明瞭)之(經)才是(真經)。世間(文語經文)只是(引路之標),到達目的地全靠自已行。

  • 8 # 守歸居敬個禮

    看每個人自己的理解來區分,你一味地糾結與對與錯說明你還設有弄清楚經的格局,限入其中不能自拔!告訴你一個好的辦法來理解,以自己德性的念頭到現實的生活中試一下或處理一件事情,回過頭來再看,你可能會更加明白其經的妙處在那裡,因為他的妙處是心裡明白了其中的理但又一時間說不上口,當你回過味來你就有了進展,如此這般的一路看一路做一路體會才能得到經中的真諦!你現在是一頭扎進書堆硬要一個是非對錯好象著了魔似的就是說了你也難以分別到底是對還是錯!只有真正體會到了你就會突然發現哦哦哦然來有對也有錯,這時你就會自然知道對與錯只是一頁障目,然來各自有各自的規律,既不是全都對更不是全都錯,要用心來衡量取捨。

  • 9 # 手機使用者6844152672

    古時無紙張,有話就刻在龜甲上、鑄在銅囂上、寫在竹片上。老子與孔子同時代,比孔子約小三十歲,孔子的春秋、老子的道德經的內容都是寫在竹片上,也叫竹簡。一片片竹簡得用繩順序串起來才成卷書。如果繩子斷了,卷書也就亂了!現行本的道德經分八十一章那是古代某好事者為讓大家閱讀方便,將散亂的道德經簡片跟據自已的理解和習慣進行編排和分章而成八十一章經。好在道德經內容是一些經典式的,如物理學中之一條條定理般之教條,教義各獨立,無所謂順序。那現行的八十一分章有何不可?何錯之有! 原卷何在?無對照,何知對錯? ,當然了,現代人憑邏輯分析儘可以提出合理的分章,但老子是管不著的……。

  • 10 # 汪立新10

    不管分章是否對錯,明道者必須身心一如,因此既能說得清修心之法,也能說得明中醫之道,治得了身而不能治心的,那是下醫,同樣治得了心而不能治身,那就是下理,身心兩治方可知其人身心通透!

  • 11 # 煙花三月醉紅塵

    《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總分內篇外篇共八十一章,其實考究它分章是否有誤,沒多大意義…得意而忘形…若得真意,還在乎分章形式?其實它每章都獨立成篇,有人僅讀一章或一篇就悟道。迷時千卷少,悟時一句多…考究之人喜歡鑽牛骨尖,我們不必追隨,只是潛研其真意,聞道而起修…這樣才能對得起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宏揚國教…老子就是老子,哈哈…老子沒錯!

  • 12 # 黃河口巽客

    現行本《老子》八十一章流傳已久,其間對其斷句及釋意,也是多有分歧,並不是既成定論。至少依我的瞭解,郭店老子與馬王堆帛書老子的許多內容,與現行本不同。比如,帛書老子有文,大器免成,與現行的“大器晚成”不同,意義自然有所差別。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現行本的理解也各有不同,老子第八十章,歷來是批判的物件,但我的理解似有不同。“小國寡民”,使其國小,使其民寡,大國可以耀武揚威,小國自然是步步居後,這跟現在要把三十個省區劃為五十個省區的思路何其近似?大國是怎麼來的?依著主子的威勢多佔資源,肆意擴張,奴才氣盛,皆因主子勢大。所以,主子就要考慮劃小資源,依著個人好惡,多分給喜歡的,奴才必然有所圖謀,當可為主者戒,不可為下屬提供恣意之條件。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似乎少了點人情味兒,但是,老子說的是,彼此少有利益構連,從另一方面說,華人好走富親戚,這親戚之交是否也淡如水呢?所謂人情冷暖,不就是今天給了,明天不給之類的,說來說去,利益之交也。與其你仇我怨,不若不相往來;與其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江湖。

  • 13 # 天地人和h哥

    其實,對於一個有悟性的讀者來說,這類的經文和著述已經沒有了對與錯之分、是與非之分,更無所謂去執著於第幾章第幾節是否有錯誤這個問題上停留了!存在的,就必然是合理的,人們往往以物質去衡量和定義了對與錯,去標籤了是與非。例如潮漲潮退、花開花落、白天黑夜,本來不存在對與錯,自然而然的宇宙規律,我們何必用心良苦的去劃分成好與壞、對與錯?閱讀和領悟了《道德經》,就明白脫離文字之後,還有一個深層次的暗示,就是"無常"和"變"才是大自然的法則。。。。。

  • 14 # 泥水勞人

    從古到今,一句話,人無完人。所有之著作,都是人為之,所以所有之著作也無完著,由此而論,所有之著作都存在錯誤,或不足處。而人類有一種意識心態,就是說一套做又是一套,這不是不足,而是故意!敝人再重複一次:道,就是規則方法,德,就是得到。就這麼簡單,不用五千言去解釋。道法自然嗎?這裡的自然指的就是法則與規律,而不是大自然之意。就養雞專業,就是養雞的道,而這個道就來至於雞的規律與法則,這就道法自然。養雞的一切經驗總結,都是在養雞自然中得來的,而這種經驗可以推廣擴充套件,這就是道。

  • 15 # 本樞

    這個問題其實沒有實際意義。道德經是否是老子一人所作還是集體智慧結晶現在還存在疑問。因為81章內容有重複,也有邏輯不一致情況,只要學過道德經的都應該有體會。

    道德經最早的版本有三個,郭店竹簡最早,大約是戰國即將滅亡時楚國最後一個太子的墳墓裡,是1993年發現的,只有1700多字,沒有分章,這些文字散見於許多章,沒有連續性。帛書老子是劉邦孫子時代的作品,1975年發現,分道經與德經,德經在前,道經在後。

    最後的版本就是王弼的通行本81章,道經在前,德經在後。整體內容順序和帛書老子完全一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孔子說可信6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臨大節不可奪也。怎樣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