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上俠chenxiliang
-
2 # 馬振廷1
《原創》儒者人需也,從語言到造字,書文成章,凡華人誰也脫不了幹係。你也太小看儒家了。儒家教人學文化,哪個人的文化不是來源於教育?其次是課文。課文總得有典故吧?典故,一,是教人識字。二,是講故事引學子入聖,解乏味。三,是長見識增本事。四,是能讓人守規矩有利與和諧。文官死於諫不完全是拍皇帝馬屁的。對於昏君也是冒死進諫的。昏君是什麼?自己去悟吧。不要以為罵兩句儒家就是就跳出了儒家之門,魯迅之類罵儒家他的文化從何處來,造字語言就是大儒,儘管有人想擺脫漢字的約束,但是改了字型能改得了意思嗎。欺師滅祖古今不乏止類。可笑吧?
-
3 # 餐霞逸客古道西風
治國主旋律,人與人之間溝通,只有儒家是人們共同語言,國家安定,人民幸福,惟有興起儒家統一人心。犯罪率低甚至零記錄,這是法家光桿司令,無事可做。惡人興起,法家,揚眉吐氣。法律魔影下人心思惡,利用法律行惡。但法律盡維穩和社會秩序初期有效,離開儒學,即會地獄般社會。
-
4 # 4949147318802浮雲
禮誼道德是條綵帶扭帶、不是繩索牢刑。可惜(聰明)之人把它變成誘套、神仙索。但道德也代表尊嚴必須有法律武器維護、兩者相依。
-
5 # 葛淦成
儒家推崇孔,孟,之道。孔子的學說透過弟子們的修訂,添補,歷朝歷代逐步添補完善,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道德規範,行為準則。思維方法提倡中庸之道。行為規範推崇三綱五常。社會治理,提倡忠孝仁義。人才選拔以學而優則仕。教育提倡有教無類。經濟發展提倡重本輕末,重農輕商。社會治理以德為先,無為而治。視民為水,政為舟,水可載舟奕可覆舟。儒道學說被歷代統治者俸為圭臬,就是缺乏法治理念,提倡慎獨,缺少吏治用法。雖有王子犯法,與民同罪的法家意見。主要還是刑不上大夫的儒家思想佔主導。
-
6 # 微博愚公2017115
儒家思想看似重禮節,道德,實質上,是約束普通百姓的行為自覺接受統治,自願給統治者,當牛做馬,直接告訴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跑到哪裡,都是統治者的奴才!而對統治者,卻沒有規定底線,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君無措,都是百姓的錯,……這樣的說法當然容易被統治者所接受嘍!
-
7 # 王小二撩設計
儒家文化,根本在於定標準,道德綁架。但是對於道家文化思想,辯證法思想,人有千萬面,如果只靠儒家文化可以把人性去除,早就實現大同世界了。因此儒家文化就是脫褲子放屁啥都不頂用,沒有改變一個人,還是啥本性還是啥本性,本性難改,只是迫於社會壓力,各自演戲而已。就算君王為了統治,問題解決了嘛,一直沒有,只是脫實向虛,,把問題拖到最後,爆炸而已,儒家文化沒有一點使用價值,只是培養一群偽君子。
-
8 # 荊山一狼2
這是對儒家學說的錯誤理解,或者說是根本不瞭解儒家學說。一是對“禮”的理解錯誤。儒家常說文王演易,周公制禮作樂。周公制的禮,不僅是禮節,因為與民間有關的是禮節,就誤以為周公禮就是禮節。現存有《周禮》,相傳為周公旦所做,疑後人多有篡改或者偽託。但也可以窺見“禮”的大概面目。《周禮》涉及的內容極為豐富,可以說是集憲法、政府組織法、刑法典、民法典、軍法典為一體的法典大全。大至天子諸侯事權劃分,小至溝渠道路,婚喪嫁娶,草木蟲魚。大凡當時需要規範的都有所規範,凡邦國建制、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膳食衣飾、農商醫卜、工藝製作無所不包。可以說,《周禮》就是一部治國大全。二是因為“禮”過於生硬,缺乏人情味,所以,周公旦在制禮的同時還制樂,就是製作一些音樂歌舞,用以舒緩心情,加深親情。後世在此基礎上,不斷修改補充變通禮樂的內容,卻保留了禮樂並用的方式,直到當今,我們稱作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有機結合,他律與自律相結合。禮樂有所偏廢,必導致社會動盪。
-
9 # 吉祥如意
儒家文化產生於春秋末期,是由孔子所創立。孔子的一生也並非是坦途一片,他前半生周遊宋、衛、陳、蔡、齊和楚等列國,宣揚個人的政治主張。自稱:“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終不見用。晚年致力教育,相傳先後有弟子三千餘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多人。
孔子的學說主要表現在“仁”。他認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即所謂“忠恕”之道。但“仁”的執行要以“禮”為規範,他說“克己復禮為仁”,“仁”實際上是以維護奴隸主貴族等級秩序為目的的。在世界觀上,對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採取存疑態度。但仍強調“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孔子的政治主張就是正名,他認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在維護貴族統治的基礎上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並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論點。自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封建統治者一直把他尊為聖人。《論語》一書,記有孔子的談話以及孔子與門徒的問答,是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
從以上對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介紹不難看出,“儒家治國只是禮節道德不是治國根本,為什麼君王卻提倡用儒家”的思想?原因之一就是孔子所提倡正名乎,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合乎君王們統治社會,愚弄百姓的思想。
到了西漢,漢武帝劉徹聽從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的唯一意識形態領域裡的思想體系,這種情況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到了宋代,以程朱理學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可以說又一次達到了一個高峰。儒家思想符合封建統治者的利益,對於他們愚弄百姓,達到天下太平,平息人民反抗都起到了精神鴨片的作用。
-
10 # 冬哥慢生活
俗話說存地失人,人地兩失。存人失地,人地俱保。
那麼治國是什麼?治國即是治人,治人用什麼治?自然是禮教了。還有什麼比制定規則讓人遵守規則更好的方法嗎?制定規則用什麼好?還有比克己復禮的儒教更好的嗎?
回覆列表
儒教治國始於西漢武帝時代。當時處於新興地主封建統治上升時期,有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欲聞大道之要”,即由皇帝提出問題,由大臣回答整套頂層治國的方略和哲學思想。他登基6年後在元光元年下詔,要群臣舉存賢良文士上書對策。做過博士的河北人董仲舒精心研究過儒家孔子的理論,自己再以天人感應的唯心主義哲學觀點加以誇張,向漢武帝提出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五常(仁義禮智信),強調皇帝的至高無上的權威,皇帝要施仁政而吸取秦始皇暴政敗國的教訓,群臣要忠於皇帝。漢武帝對此對策很賞識,於是施行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根本國策。此後朝朝君王朝朝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