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鉤沉者小王

    《演義》和歷史中的黃權大致一樣,被劉備下令駐紮江北,在夷陵道防禦吳軍、盯住魏軍,由於劉備主力的潰散、長江被吳軍封鎖,黃權陷入孤立。從人臣的氣節和忠耿出發,黃權被迫選擇降魏,後正常去世。其子黃崇為了蜀國戰死於綿竹。

    膽略過人以駐紮江北

    關羽死後,劉備興兵討伐東吳。《演義》裡,劉備任命黃權和程畿為參謀,隨軍出征,由於劉備命令水軍順流而下,沿著江邊屯紮水寨,在地理方位上已經深入吳境。

    黃權從戰術運用的角度出發,向劉備勸諫:

    “水軍沿江而下,進則易,退則難。臣願為前驅。陛下宜在後陣,庶萬無一失。”

    這裡遵循了歷史的原貌,黃權的意思是水軍太過靠前,如果交戰不利,後退困難,希望劉備坐鎮後方,自己打頭陣,如果戰況不利,損失的也是自己統屬的小股先鋒,對蜀軍主力和劉備都沒有影響。

    翻閱歷史記載,來看看當時的蜀國戰況。

    吳班、馮習兩人,作為蜀軍先鋒水陸並進擊破了吳軍,從巫縣(現巫山縣)一路打到了秭歸(現秭歸縣)。

    222年正月,劉備起大軍從秭歸出發,進軍夷陵,命令馬良前往武陵,安撫當地的蠻夷,一起起兵響應劉備。這段時間就發生了黃權勸諫一事。但劉備沒有同意,於是自己領兵駐紮在江南的猇亭,命令黃權領兵駐紮在江北,以防魏軍。

    劉備的進攻方向是夷道,吳軍孫桓駐防,一旦劉備突破此地,就可以深入東吳腹地,再與已經起兵響應的荊南蠻夷配合,給予東吳重創。

    黃權的防禦方向其實是吳軍。從下方三國荊州區域的版圖劃分看,宜昌市下方的西陵即夷陵,是東吳這邊改了名,這地距離魏國的區域較遠。雖說是防禦魏國,其實是盯住魏國、防禦吳國,當時黃權與吳軍相拒於夷陵道,是吳班、陳式率水軍屯紮在夷陵,黃權的部隊稍微靠前,駐紮在通往夷陵的道路上。

    所以,駐紮在江北的黃權,如果劉備一旦兵敗,只能藉助水軍後撤,如果水軍無力運輸,黃權在江北、江南皆是吳國的版圖境內,要想突圍回到蜀國難於登天。

    第一選擇降吳;第二選擇突圍到魏國境內降魏;第三選擇與東吳拼到全軍覆沒。

    忠正耿直絕不降吳

    劉備伐吳的原因,是劉備說要為關羽報仇,姑且不論劉備是否真的為關羽報仇,以當時蜀吳兩國交戰,劉備討伐東吳、無視趙雲等人勸諫的堅決態度看,黃權知道作為臣子,萬萬不可投降敵軍。

    這一點從早期黃權勸諫劉璋就可以看出。劉備進川后,舉兵攻打劉璋,派手下將領去攻陷其他郡縣,各郡縣基本都望風歸順,只有黃權所在的廣漢縣閉城堅守,直到劉璋投降後,才投降劉備,這說明黃權知道做臣子如何盡到本分。

    同理,蜀吳交戰,劉備敗兵潰退,黃權絕不降吳,《演義》裡與曹丕的一番對話與歷史大致一樣:

    “臣受蜀帝之恩,殊遇甚厚,令臣督諸軍於江北,被陸遜絕斷。臣歸蜀無路,降吳不可,故來投陛下。”

    黃權被隔斷在江北岸,雖然想要回到蜀國,但是無路可走,都是吳軍,不得已才北上降魏,說明他有自己身為人臣的忠正耿直。再來看看當時黃權如何被截斷退路。

    劉備的主力在猇亭,張南為前部猛攻夷道孫桓,久攻不下。徐盛帶兵攻佔了幾個營,陸遜先試探性攻擊一次劉備大營,再用火攻。

    隨後朱然、韓當進攻宜昌西邊的涿鄉,劉備後路被截斷,只能退守到馬鞍山據險自守,被陸遜圍攻損失萬人,乘夜突圍、留傅肜殿後才跑回永安。

    這裡原先陸遜在江北,如果要從江北渡江攻擊劉備,必然要突破黃權所在的防區,所以小王認為徐盛帶兵攻佔的營區屬於黃權,隨後陸遜才能渡江。劉備被擊潰後,江南全是吳軍,黃權相當於被包圍在江北。

    更要命的是,劉備當時讓水軍舍船上岸,處處結營,倉促之間蜀軍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散,車、船和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加上吳國水軍封鎖江面,隔斷了江南、江北的聯絡。

    所以黃權沒有水軍幫助,根本沒有退路可言,還收不到劉備的訊息,處於孤立無援狀態。

    降魏的考慮

    降吳前面說了,黃權的人臣氣節讓他絕不考慮,只剩降魏和拼命。小王推測黃權降魏沒有死戰應該是考慮到部屬的存活問題。

    黃權帶兵投降魏國後,被魏國曹丕封賞,共計有三百一十八人,其中有南郡太守史郃、龐統的弟弟參軍龐林,史郃等四十二人被封為列侯,而被封為將軍郎將的有百餘人。可見黃權統帥的隊伍規模不小。

    他有自己的變通和考量,正如劉璋投降後,黃權就選擇投降而不是死戰。以當時被包圍的情形看,如果魏國距離太過遙遠,帶兵入魏沒有希望,黃權可能選擇死戰。但距離較近,所以為了部屬的存活選擇了北上降魏。

    再加上黃權事先有過規勸,一直也以信義事奉劉備,他相信劉備能理解他投降魏國的無奈。事實證明,後來黃權家人在劉備的迴護下得以保全。黃權也沒讓兒子黃崇投奔魏國,而在綿竹之戰中捐軀被殺。

    至於黃權本人的結局,在《演義》中沒有交代,歷史上,降魏後受到曹丕敬重,司馬懿也器重他,寫信給諸葛亮時曾提起,並被升封為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後於240年去世。

  • 2 # 百代千秋史

    黃權的形象。

    感謝三國迷的好問題。黃權當初投降魏國,是出於情勢危急、無可奈何的選擇。投降後,他得到了曹丕的尊重,可以說得以善終

    投降是事出有因

    黃權,字公衡,益州人士,巴西閬中人(今四川省南充市閬中市)。他先後效命於劉璋、蜀漢及曹魏三個勢力。儘管如此,回顧他的一生,堪稱忠義。他在每一段經歷都能恪盡職守,盡到了作為部下的本分和義務,無奈情勢所逼,不得已做出易主的選擇。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開始打算親自討伐東吳,以報當日襲取荊州並擒殺關羽之仇。黃權這時站了出來,提出了反對意見,但劉備不聽。同年劉備出征,任命黃權為鎮北將軍,統率江北的軍隊以防備魏兵偷襲。次年,猇亭之戰劉備被陸遜擊敗,蜀軍敗退。結果,黃權歸路被斷絕,歸蜀已經不可能了。在面對東吳軍正面進攻的情況下,他只能帶領手下將士投降了曹魏。這之後有人向劉備提議嚴辦他的家屬,劉備卻說:

    “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

    還是和以往一樣照顧他的家屬親眷。

    夷陵之戰,黃權歸蜀之路已經被遮斷了,黃權和部下的生路也只有一條了。

    從劉備的舉動中,我們既能感受到劉備對黃權為人的認可,也能體會出黃權投降曹魏的不得已。

    忠義高節受尊重

    黃權投降曹魏,以其忠義深受曹丕的敬重。

    黃權先是被曹丕任命為鎮南將軍(伐吳時,劉備封他為鎮北將軍,這個很有意思。),封育陽侯,加官為侍中。這之後發生了兩件事,使得曹丕對他更加敬重。

    其一識破滅族謊言。話說突然有一天,有個蜀漢降兵告訴黃權,劉備把黃權一家滅族了,於是,曹丕下令為其發喪。這時黃權開始顯露出過人的眼力,識破這個謊言,要求停止發喪。接著,對這個降兵進行了審問,驗證了這個訊息確實有誤。

    其二傷心悼念劉備。章武三年(223年),劉備逝世的訊息傳到了曹魏。出於除去勁敵的快感,曹魏眾臣都在慶賀,但是唯獨黃權很傷心。曹丕得知了此事,並沒有對他進行責罰,對黃權反而更加信賴。

    從對黃權和于禁兩人不同的際遇,可以看出曹丕對屬下的忠誠表現是非常在意的。

    黃權後來又兼領益州刺史,儘管當時益州還在蜀漢的手中,但位階是在提升。魏景初三年(蜀漢延熙二年,239年)十月,黃權又升任車騎將軍、儀同三司。這時的黃權已經進入了曹魏政權位高權重的行列。黃權於次年四月去世,諡號景侯,安葬於南陽郡獨山南部。

    有一點值得一提,黃權投降曹魏時,家人都在益州。當時有一子,名曰黃崇。儘管黃權投降,但家屬還是得到了優待,黃崇後來出任尚書郎。後來在綿竹之戰中,陣亡,為蜀漢盡忠而死。

    (黃崇的形象。綿竹之戰,黃崇多次勸諸葛瞻加速行軍佔領險要地勢,但諸葛瞻猶豫不決,鄧艾得以長驅直入。)

    綜上,黃權受到了尊重和信任,得已善終。他的兒子為蜀漢盡忠而死,盡到了作為蜀漢臣子的義務

  • 3 # 左將軍

    黃權,字公衡,巴西閬中人。

    黃權是地道的益州士人,也一直在巴蜀為官,先後效力於劉璋、劉備。

    黃權思慮遐遠、氣度文雅,有著不輸法正的軍事謀略。大家只知道法正助劉備贏得漢中之戰,卻少有人知道其中也有黃權不小的功勞。

    《三國志.蜀書.黃權傳》破杜濩、樸胡,殺夏侯淵,據漢中,皆權本謀也。

    黃權絕對算是劉備集團繼法正之後的第一軍事參謀,也是伐吳大軍中最靚的一張牌。

    在夷陵之戰前夕,黃權曾建議劉備切莫心急,順水而下當循序漸進,並且表示願為先鋒以探敵虛實,但被劉備拒絕了。

    蜀軍的迅速推進看似泰山壓頂之勢,實際上劉備所面臨壓力很大。不僅要正面應對吳軍,還要時刻防備著魏軍。

    而劉備就把黃權調至江北駐紮以防魏軍。

    《三國志.蜀書.黃權傳》以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

    然而,當江南的蜀軍主力遭到吳軍反撲,兵敗如山倒的時候,江北的黃權根本無能為力。

    想支援,支援不了;想撤退,陸路被切斷、水路被阻塞。不想臨陣倒戈而投降孫權的黃權,最終無奈之下便帶著江北軍北上投降了魏國。

    到了魏國的黃權也是很明確的對曹丕說出了自己投降的原因,就是走投無路。曹丕也接受了黃權,並任命其為鎮南將軍,封育陽侯,加侍中。

    之後有傳言說劉備殺了黃權留在益州的家眷,黃權表示根本不可能。實際上劉備也確實沒有殺黃權的家眷,非但如此,劉備還十分自責,還重用了黃權的兒子。

    魏正始元年(240),時任魏車騎將軍的黃權去世,兒子黃邕承繼爵位。

    在蜀漢這邊,黃權留在益州的兒子黃崇擔任蜀漢的尚書郎。漢景耀六年(263)隨諸葛瞻出兵抵禦鄧艾,最終於綿竹之戰中陣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考研政治的大題該怎麼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