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henyoudao

    逆胡蒙古大軍所到之處,如世界末日,又如地獄一般,對大宋的殘酷殺戮激發起安南國強烈抵抗意識,抵抗是死,投降是死,乾脆抵抗到底!安南兵民袖帶“殺韃”標誌,奮勇殺敵,成功抵抗了逆胡蒙古的侵略。

  • 2 # 業餘軍史研究員

    這的確很有意思呢!!蒙古的騎兵如狼群般橫掃大漠草原和中原大地,被稱為中國最富庶王朝之一的宋,也被活活耗死,但是在安南(陳朝)卻吃了大虧!!

    戰爭勝利三要素:天時、地利與人和。蒙古帝國三徵安南。第一次,1252年,蒙古遠征大理,次年大理被納入蒙古版圖。征服大理是為了進一步形成對南宋的戰略包圍,而作為中原的藩屬國的安南,自然也被納入征服範圍。安南軍隊哪裡打的過蒙古軍隊,很快落敗,蒙古軍隊佔領了安南的首都。但是,蒙古軍人一個個都是北方漢子,哪裡忍受的了安南的溼潤燥熱,很快就退兵了。但是運氣不好,遭到了安南軍隊的伏擊,第一次,失敗!隨後的好長時間,蒙古一直在與宋作戰,安南偏居一隅,安生自在。第二次,宋亡之後,蒙古軍隊自然又轉向了曾經讓自己吃虧的安南(還是說陳朝吧~~), 忽必烈親自下令,再徵陳朝!!鑑於前一次的失敗以及又有打敗宋的經驗,元集結數十萬人攻打陳朝,並佔領升龍(陳首都)。結果,反途時又被伏擊,將領李恆還中了毒箭~~第二次又失敗了!!第三次,忽必烈不甘心,這次他還集結了“海軍”,總兵再一次到達十萬,結果,陸軍方面,陳朝又一次放棄升龍,元軍糧草耗完後,不得不退兵了。“海軍”方面,著名的白藤江戰役就發生在這裡!!(有興趣可以瞭解一下)。第三次又敗了!!

    天時:南方氣候溼潤燥熱,蒙古軍隊大部分都是北方人,無法忍受南方的溼潤氣候,安南現處當今越南,越南的溼潤氣候遠超中原,長時間征戰自然不適!

    地利:安南地區並非平原,且多林木,所向披靡的蒙古騎兵無法發揮其全部實力。第三次還出動了“海軍”,,結果不熟悉河道,反被早有準備的陳軍將了一軍。

    人和:陳朝朝廷曾經下令“凡國內郡縣假有外寇至,當死戰;或力不敵,許于山澤逃竄,不得迎降”。並且陳朝上下重臣都有皇室擔當,保證了對皇帝的絕對忠誠。其中以陳國俊最為突出。元兵來襲,他凜然誓言“先斷臣首然後降”,更寫作了名篇《檄將士文》。在他的激勵下,滿朝上下軍隊的胳膊上都刺上殺躂。。

    蒙古軍隊固然強悍,但並不是不可戰勝的。陳朝就是例子!!

    個人愚見,還望海涵!!

  • 3 # 段宇宏

    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強大的蒙古軍隊被弱小的安南打敗”,弱小能擊敗強大的情況其實是非常少的,即便有,仔細瞭解也會發現有很多“特殊原因”。雖然歷史上叫“蒙越戰爭”,但除了第一次是蒙古帝國與安南的戰爭,第二次第三次可以說是“蒙元”與安南的戰爭,當中並不全是蒙古士兵,還有大量的漢軍、黎族軍和雲南兵。到第二次和第三次時,蒙古帝國已經分裂,元朝之外還有蒙古的察合臺汗國、伊兒汗國、金帳汗國統治著中亞、西亞、南俄。

    其實元朝征討安南,大部分戰役蒙元軍都是大獲全勝,殺傷了安南非常多的軍民,搶佔了大量城池,也繳獲了很多兵船,但最終還是失敗了,失敗不是因為軍事上不如安南。簡而言之,蒙元征服安南沒有成功,失敗的原因主要無外乎有四點:第一是氣候,第二是瘟疫,第三是地形,第四是補給。這種案例歷史上也很多,就是一場戰爭中多數戰役都取勝,但最後失敗了。

    "第一次蒙越戰爭”。當時是蒙古帝國的蒙古汗在位,蒙哥的弟弟忽必烈攻佔雲南後,準備先攻安南,再攻南宋。但是蒙哥汗將忽必烈召回,解除其兵權,然後1258年初派兀良合臺率軍進攻安南,安南當時是陳朝開國君主陳日煚在位(陳太宗),親自指揮象兵、騎兵和步兵在富良江(紅河)佈陣迎戰。

    兀良合臺指揮蒙古軍分成三隊渡江,部將徹徹都從下游先渡江,駙馬懷都和阿術軍斷後,自己居中。他叮囑徹徹都渡江後不要主動開開戰,等對方來挑戰,讓懷都斷其退路,然後徹徹都奪取敵船,安南兵敗後無船可渡,必然全部被俘。結果徹徹違抗命令,登岸後即出擊。這一仗蒙古軍隊大獲全勝,安南軍雖然大敗,但是陳日煚得以坐船逃跑到海島上。

    安南陳朝的陳太宗陳日煚

    蒙古軍隨後攻佔了安南國都升龍城,實施了屠城。但因為天氣太熱實在受不了,9天后就退兵。1258年2月份,陳日煚傳位給長子陳晃(陳聖宗),自稱太上皇,派使臣到兀良合臺營帳表示願意歸附,第一次戰爭結束。幾年後忽必烈即位,冊封陳晃為安南國王,規定三年一貢。所以第一次蒙古戰爭,蒙古算不上失敗。

    第二次蒙越戰爭:發生在1281年,已經是元朝了。1277年,陳晃的兒子陳昑(陳仁宗)繼位,安南沒有向元朝廷報備,元朝不承認,要求陳昑入朝請命,陳昑藉故不來,其實是內心不服。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戰中消滅了南宋,很多南宋臣民逃到安南。1281年,元朝建立安南宣慰司,已經有了進攻安南的想法。1283年,忽必烈要求陳昑為蒙元軍進攻佔城提供糧草兵馬,陳昑拒絕。

    安南陳朝的陳聖宗陳晃

    這次忽必烈準備跟安南算決賬,1284年命鎮南王脫歡和大將李恆率軍假裝攻打占城,其實是進攻安南。陳昑親自率水陸10萬軍隊抵抗蒙元,但是皆戰皆敗。安南發現,在正面場戰無法取勝,不再與蒙元軍正面作戰,改為堅壁清野的戰術和游擊戰法。

    進入5月分,安南迎來暴雨季節,加上當地的叢林和山地,根本不適合蒙古騎兵作戰,而且蒙元軍找不到對方主力,又分兵屯守各要害,優勢完全發揮不出來;另外的致命傷害就是蒙元軍中開始暴發瘟疫。安南軍開始四處出擊,反攻升龍,脫歡只得帶著元軍後撤,一路上頻頻遭遇襲擊,李恆被毒箭射死,脫歡狼狽逃入廣西南寧。這次征討安南雖然失敗,但南宋逃亡過來的宗室成員和官員被元軍一網打盡了。

    第三次蒙越戰爭:1286年,陳昑的弟弟陳益稷與兄長分裂,歸順了元朝,忽必烈封陳益稷為安南王。1287年,忽必烈為了報前仇,並且準備把陳益稷扶上安南王位,取消了第三次進攻日本的計劃,改為第三次征討安南。

    這次調集了江淮、江西、湖廣三行省的蒙軍和漢軍7萬人,黎族兵1.5萬人,雲南兵6000人,新附軍1000人,有戰船500艘。蒙元軍入境後,接連17戰皆勝,一路攻城拔寨,勢如破竹。再次攻佔安南首都升龍城後,燒了寺廟,挖了陳朝祖墳,實施了屠城。但是陳昑帶著官員和衛隊逃了出去繼續組織抵抗,最後撤退到海上指揮抗元戰爭,安南軍民確實非常頑強,重新實施堅壁清野和游擊戰術。

    反應蒙越戰爭的海陸大戰的繪畫。

    1287年,元軍將領費拱辰率領的糧船在廣東惠州遇到大風不能前進,只能漂到海南島與張文虎會合,結果與張文虎一起在北部灣遭到安南海軍阻擊,只得把糧食全部沉到海里,退回海南島。蒙元軍結果就處於坐守空城空村,糧草斷絕,進退不能的境地,鎮南王脫歡決定撤軍。結果一路上在女兒關、丘急嶺一帶遭到安南30多萬軍民包圍突襲,元氣大傷,最終脫歡率殘部再次退回廣西南寧。

    不過這次元軍雖然失敗,但安南必竟是小國,人員財產傷亡慘重,陳昑擔心元軍再度來襲,隨即派遣使臣到元朝廷,以金人自代謝罪,並歸還了所有元軍俘虜。

    其實到1293年,忽必烈顯然還想報仇雪恥,又開始下令準備第四次入侵安南,但1294年初月駕崩,元成宗鐵穆爾下令停止討伐安南。安南的國王這時候已經是陳烇(陳英宗)了,也趕緊遣使朝貢,雙方恢復了友好關係,沒再發生戰事。

  • 4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最為重要的原因。安南(越南)地區的地形優勢,叢山峻嶺的地形,溼熱多雨的氣候環境。先不說戰鬥減員,因為水土不服的非戰鬥減員估計也要佔一大半。

    蒙古軍隊的戰鬥精髓是什麼?騎兵的快速穿插和突擊。強調的就是一個快字。而在山地丘陵的地形騎兵部隊根本就不展開不了下了馬的騎兵,戰鬥力還不如步兵呢。所以說同樣的道理,在歐洲戰場上的平原坦克戰的德國軍隊戰鬥力到了亞洲地區戰鬥力不一定比日本陸軍強。日本陸軍到了歐洲平原上打仗那簡直就是一個渣,估計連義大利軍隊都不一定能打得過。

    第三就是後勤問題。都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問題是保障軍隊戰鬥力的根本保障。而蒙古軍隊的後勤保障就是帶一群羊,但是到南方地區之後這些羊沒有地方讓你放牧。所以而且南方的深林裡有很毒蟲、毒蛇和瘴氣這些東西會給進攻的部隊帶來比戰鬥還要嚴重的減員。而歷史上也不僅僅只有蒙古一次沒有徵服安南,在西漢朝時期也有過出現這樣的情況。最主要的還是以上的問題。所以正常點的人是不會願意到那裡去的。和中國古代流放的地區,除了西北邊疆以外,還有南方地區。所以說中國古代一般都是征服安南,要安南服從中央的統治,不發動叛亂就行了,都沒有吞併它,因為這種地方窮的要命誰願意來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般汽車的空調幾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