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顫動的丹田
-
2 # 戰略論
古德里安是德軍最優秀的裝甲兵將領,他對於裝甲作戰有著非凡的見解,而第9集團軍司令莫德爾雖然以防守著稱,被人稱為“防守之獅”,但是莫德爾也是從裝甲指揮官的位置上一路升上來的,先後擔任過裝甲師師長、裝甲軍軍長,尤其在擔任第3裝甲師師長時,莫德爾的上級就是時任第2裝甲叢集司令的古德里安,基輔會戰時莫德爾的裝甲師是是推進最迅速的,並最終和德軍第1裝甲叢集取得會合,完成了對蘇軍西南方面軍的大合圍,此戰莫德爾的裝甲師充分體現了“閃電戰”的精髓,一刻也不停的保持進攻,保持高機動性才是裝甲部隊最有效的側翼掩護。莫德爾同樣是擅長指揮裝甲部隊進攻的,兩人的指揮能力並沒有明顯的差距。
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擔負北路突擊任務,在進攻戰術上莫德爾和南路的曼施坦因存在很大的不同,曼施坦因的裝甲部隊較強而步兵師不足,因而他決定由裝甲部隊擔負主攻,而且是一開始就投入了全部的裝甲師以儘可能迅速的突破蘇軍戰役防禦地幅,從而取得戰役自由。莫德爾並沒有一開始就全部投入他的裝甲部隊,而是隻是投入了一部分,協助步兵師發起進攻,也就是說莫德爾是由步兵師擔負主攻,一旦突破蘇軍防禦陣地後,再投入裝甲師擴充套件勝利。莫德爾的做法也是合理的,因為他的裝甲部隊較弱,如果全部投入到對蘇軍堅固陣地的進攻中必然會遭到嚴重損失,即便最後取得戰役自由也無力擴張勝利了,步兵師無法擔負追擊任務,只能是由裝甲師來執行。另外莫德爾對自己的後路也擔心不已,德軍在奧廖爾突出部的防禦並不嚴密,一旦突出部被蘇軍突破,那麼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就面臨這後路被切斷的威脅,保留幾個裝甲師以備不時之需就顯得非常必要了。
假如由古德里安出任德軍第9集團軍司令,他能否比莫德爾做的更好呢?這個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古德里安也無法在保證全力進攻的同時兼顧奧廖爾突出部的防禦問題,兵力上的嚴重不足是無法靠指揮官的能力來彌補的。事實上,古德里安在參與策劃“堡壘行動”的作戰計劃時,他是反對發起兩路突擊的,他主張將全部的裝甲師集中使用,他始終堅持裝甲作戰的集中原則,即集中全部的裝甲師在北面或者南面發起進攻,鑑於蘇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構築堅固的縱深防禦陣地,古德里安的集中兵力於一個方向突破建議無疑更加合理。
從實際情況來看,無論是北路德軍集團還是南路德軍集團都沒有足夠的實力去突破蘇軍的防禦,其結果就是兩路攻擊集團都不得不頻繁的停頓下來進行重組,進攻停滯也意味著蘇軍可以重建防禦,所以德軍的進攻難度大大增加了。如果不對德軍的進攻計劃做根本上的更改,即便將古德里安換上去也難以取得勝利。而且古德里安本人也是堅決反對發起“堡壘行動”的,在他看來,德軍勝利的希望太渺茫,而且風險太大,幾乎是拿他所有的剛剛辛苦重建的裝甲部隊做賭注。
-
3 # 紅色手電筒
古德里安是德國裝甲部隊的創始人,在莫斯科城下由於兵敗而被撤職,在庫爾斯克戰役前,古德里安出任德國裝甲兵總監,正在忙著整頓由於常年征戰而有點貧血的德國裝甲部隊,好歹是有了點起色,而古德里安其實是反對發動庫爾斯克戰役也就是堡壘作戰計劃的。
對於如何使用坦克部隊,是有3種方法,一種是德軍常用的,就是一下子把坦克部隊作為第一波攻擊部隊撒出去,這樣子在突破對方的防禦陣地以後就能快速的向前推進。第二種是早期蘇聯人主張的首先由步兵開啟一個純突破口,然後坦克部隊從這個突破口進入敵軍的縱深地帶進行縱深攻擊。第三種也是蘇聯人提出的就是把坦克部隊分為遠戰和近戰兩種,由近戰坦克部隊支援步兵開啟突破口,然後投入遠戰坦克部隊執行縱深攻擊任務。德軍的坦克部隊質量相對優秀,但是數量始終保持劣勢。坦克部隊最擅長的任務是縱深攻擊。
對於古德里安呢,他是習慣於一開始就投入坦克部隊,在對方的防禦陣地開啟缺口,然後再向對方的縱深進行攻擊,這種辦法在二戰爆發的初期是十分有效的,而且省去了投入後續部隊的一系列麻煩,最典型的就是交通問題,但是這樣做的問題也很多,坦克部隊在突破對方的防禦陣地的時候會遭到一定的損耗,如果數量不大還好,但是如果是損耗比較大,就會影響坦克部隊執行縱深發展任務的力量。蘇軍的防禦陣地已經是採取了很多的措施來對付坦克了。二戰中期各個國家都已經開始適應了由坦克發動的攻擊,而且已經配備了大量的反坦克火器,坦克在突破對方的防線時損失越來越大。
到了1943年各個國家的防線已經不是剛開戰時的樣子了,各個國家都已經建立了大縱深的防禦陣地,大面積佈設雷場和各種工程障礙,使用各種手段降低坦克的攻擊速度,而且步兵部隊中的反坦克火力已經是大大的加強了,這種情況下坦克部隊在突破對方的防線的時候就會損失30-40%的坦克,這樣隨後縱深攻擊的力度就會降低很多。而就庫爾斯克會戰而言,蘇軍的主要防線有3道,而且還有強大的預備部隊進行反突擊,如果按照德軍傳統的使用坦克的方法,極有可能是在突破了蘇軍的第一道防線以後,就會被蘇軍的反突擊部隊所阻止,南邊的曼施坦因就是這樣,當然曼施坦因憑藉著數量更多的坦克和數量更多的新式坦克,突破了蘇軍的2道防線,但是被隨後趕到的蘇軍反擊部隊阻止在第三道防線面前。
在二戰期間,使用坦克最合適的方法其實就是第三種,在蘇軍中,這種辦法沒有正確名稱,只有一個非正式的名稱叫做動態交戰,蘇軍的做法是用坦克軍或者機械化軍支援步兵作戰,而坦克集團軍是用來進行縱深發展的,對於德軍來說,可以複製這種辦法,就是大量使用突擊炮加強步兵部隊,尤其是三號突擊炮,加強整個陸軍的裝甲戰鬥車輛數量,把坦克部隊從支援步兵的任務中解放出來,不過這樣做就需要數量巨大的裝甲戰鬥車輛,而這個就不是古德里安能管得了的事情了。能夠給德軍提供多少坦克是施佩爾的差事,雖然他很努力但是德軍的坦克等裝甲車輛的產量始終沒有趕上蘇聯,就更不要說後來美國馬力全開,德國的坦克產量就差距更大了。
-
4 # 榮華之武器堂
德軍戰役失敗並不是前線將領水平太差導致,而是戰略上的問題。因為德軍明知道蘇軍早就有所準備,但是依然對自身的進攻能力和重型坦克過於期待。
按照德軍的計劃,準備南北對攻庫爾斯克突出部。北部中央集團軍群第9集團軍為主,主攻方向奧廖爾,面對蘇聯的中央方面軍。南部以南方集團軍群為主,主攻方向別爾哥羅德,對峙的蘇軍為沃羅涅日方面軍。而蘇軍在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東面還有強大的預備隊-草原方面軍。
整個北線雙方兵力兵器對比,德軍並無優勢可言。蘇軍中央方面軍擁有71萬餘人,裝備1700餘輛坦克和11萬餘門火炮;而進攻的德軍只有近40萬人,裝備1000餘輛坦克和6300餘門火炮。
中央方面軍防禦的重點是波內裡,由第13集團軍負責。由於該集團軍位於中央方面軍防禦最重要地段,因而實力強勁,共有4個步兵軍、1個突破炮兵軍又14個炮兵團、1個坦克旅又5個近衛坦克團等。總兵力約達到15萬人,裝備火炮和迫擊炮2718門,坦克和自行火炮約300輛。
由於預計德軍將在這個方向投入進攻,整個集團軍構築了三道防禦地帶,全部防禦縱深為35千米。該集團軍戰役佈勢為三個梯隊。在兵力兵器戰役密度上,由於該集團軍責任重大,因此密度很高。方面軍別的集團軍一般每5-8公里1個步兵師,而該集團軍是2.7公里。 炮兵密度也要比其他集團軍高出6-7倍。
在每個步兵師的防禦地帶則有4道塹壕。同時,集團軍在整個防禦地帶加強了對坦克的防禦,共建立了159個反坦克支撐點,平均每千米反坦克武器達到18件。
而德軍的進攻陣型很有規律,就是前方“虎”式重型坦克和“費迪南德”強擊火炮群,隨後則是中型坦克群和乘坐裝甲車的步兵。不過面對蘇軍預有準備的縱深防禦以及步兵、炮兵、裝甲兵與航空兵的緊密配合下,莫德爾的部隊經過6天最遠處不過推進15公里,但卻付出了5萬人和400輛坦克的代價,他們連蘇軍戰術防禦也未能突破。儘管蘇軍在防禦中同樣蒙受重大損失,不過德軍之前所期待的勝利顯然遙不可及。而就在德軍攻勢矛頭變鈍的同時,蘇軍在7月12日對奧廖爾方向開始了反攻。
對於德軍來說,北線指揮官無論換誰,都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儘管無論是莫德爾、古德里安或者曼施坦因都有裝甲戰的豐富經驗。
回覆列表
那更完蛋,莫德爾雖然對"堡壘"計劃不贊同,但好歹人家還是服從命令的牛人,他在北邊到底也突破了二十來公里,還不斷投入預備隊,直到力量枯竭和蘇軍反攻才停手,莫德爾在庫爾斯克中的表現只能說是熱情度不夠而已。
古德里安根本就徹頭徹尾反對整個作戰行動,要他上,有可能北線基本上就不會大打起來,又與克魯格心存芥蒂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再加上莫斯科戰役裡的私自撤退,希特勒是絕對不會再讓他擔任軍隊主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