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語有云

    春秋戰國的分界線從生產力上來看就是鐵器取代青銅器;從上層建築上就是地主所有制取代奴隸主所有制。

    三家分晉後,韓趙魏三家都採取的地主所有制,而且在那個時代,鐵器也佔主導了,只要這兩樣具備了,不是三家分晉也會有別的標誌性事件。

  • 2 # 文軒春秋

    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奪取瓜分,出現三個新的國家:趙國,南韓,魏國。因此韓趙魏又被合併稱為三晉。前403年周威烈王分封三家為候國。春秋戰國以三家分晉為界。

    這一事件與田氏代齊認為是春秋時期的結束,進入了戰國階段。春秋時期諸侯國也混戰,但是相比戰國時期,打得更加的猛烈,這個時期的諸侯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

    宋代司馬光寫的《資治通鑑》就是從這一年開始的。寫的第一件事就是“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同時這樣標誌從此由奴隸社會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七雄兼併的戰國序幕開始了。韓趙魏三國的產生,讓諸侯國失去了約束,他們都想代周而立,因此大國兼併小國,大國之間相互征戰,最終走向統一。

  • 3 # 戴你看歷史

    春秋時期,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到了春秋後期,鐵製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併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一些諸侯、卿大夫等不斷開墾一些荒地,使其成為自己的私有土地,而且也不交稅,這就破壞了西周以來的井田制。

    伴隨著井田制的崩潰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現,階級關係也相應發生了變化,封建依附關係開始產生。一部分平民自己開墾土地,獲得土地私有權,擺脫諸侯和卿大夫的控制,成為自耕農。隨著分封制和井田制的不斷瓦解,這種自耕農越來越多。一些諸侯和卿大夫開墾額外的土地,把土地租給其他無地的平民耕種,他們改變剝削方式,從中收取租稅。還有一些因軍功獲得土地的新地主也不斷增多。地主和農民在這個時期開始出現。

    這些地主在春秋後期實力不斷壯大。隨著經濟地位的變化,逐漸形成具有獨立政治集團利益的地主階級,他們迫切要求獲得政治上的權利。三家分晉就是其中一例。

    以前有公室和私家的區分。“公室”指諸侯國君,“私家”則指大夫。以國君為代表的“公室”大都是主張維持舊制度的守舊派,而“私家”則是從舊貴族中轉化過來的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代表。在井田制日趨崩潰、私有土地不斷髮展的時代,不少“私家”大量奪取土地和人民,成為擁有大量私產的富有者。

    公元前7世紀,晉國的諸侯勢力不斷衰落,而晉國“私家”力量逐步強大起來,不斷與晉國的舊貴族展開鬥爭。晉國國君與晉國六家新興勢力(韓、趙、魏、智伯、中行、範氏)開展武裝鬥爭。六家為代表新興勢力取得勝利。晉國新興勢力內部也進行了激烈的鬥爭,最後韓趙魏滅點其他大族,分別建立了三個政權。這就是三家分晉。後來周王室正式承認它們為諸侯。

    三家分晉代表了新舊勢力的鬥爭,體現了當時社會變革發展的需要。西周分封制到這個時期解體,一個新的社會制度開始出現。因此把三家分晉和田氏伐齊認為是春秋和戰國的分解。

  • 4 # 孝陵衛小校

    上學的時候,老師給我們總結春秋戰國時期歷史的時候用了一句話:前期周天子倒了,諸侯起來了,後期諸侯倒了,大夫起來了。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已經不存在了,這一時期由各國諸侯相繼稱霸,即我們所說的五霸。戰國時期,這一批霸主的權威也衰落了,其諸侯國內的大夫成為了當權派,即所謂的七雄。這個前期、後期的分界就在兩個事件上: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三家和田氏都是本國的大夫,他們的崛起即代表著戰國時代的到來。

    春秋時期,五霸地位的確立在於其還能利用“尊王攘夷”的旗幟來會盟諸侯,即周天子還是名義上的共主,霸主不過是代天子執政,時有贊襄王室的行為。

    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田氏代齊:春秋初年,陳國公子完避禍齊國,田釐子乞做了齊景公的大夫。-532年田氏將執政欒氏、高氏逐出齊國,-489年田乞帶兵進宮打敗了齊國的國氏、高氏、弦氏、晏氏四大族,國氏奔莒,其他三甲奔魯國。-481年,田恆(常)與監止任左右相,田恆以武力打敗監止,還將逃跑的監止與齊簡公殺掉,進一步取得實權。-476年“齊國之政歸田常”,直到-386年田和位列諸侯。

    三家分晉:晉厲公被殺後,晉國形成韓、趙、魏、智伯、中行、範氏六族新勢力,六族不斷打擊晉國舊貴族,最後掌握晉國政權,稱“六卿”。此後六卿開始鬥爭,-493年韓、趙、魏滅掉中行、範氏,-453年晉陽之戰又滅調智伯,三族掌握了晉國的國政,直至-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認他們是諸侯。

    一般來說,戰國時代始於-476年,這一年正是依據田氏掌握齊國國政的時間,接著到了-453年韓趙魏三家也掌握了晉國國政,也就是說以大夫崛起作為戰國時代開啟的標誌。為什麼大夫的崛起意味著進入了另一個時代呢?這是因為五霸時期,周天子還是名義上的共主,到了大夫崛起以後則不然,特別是周天子承認大夫代替了老諸侯的地位(也就意味著造反有理),這就標誌著天下對周天子已無任何尊重(自己打了自己的臉)。此後,各諸侯國相繼稱王(地位與周王相當),各國的戰爭已經變成了國家之間的兼併,而與周天子再無任何瓜葛。

  • 5 # 使用者94738516596

    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認同三三家分晉是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現在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 有很多種觀點。比如是供暖期礙難475年或者是476年,這是一種,還有好幾種比如公元前473年,公元前468年,公元前403年,還有公元前453年的都有。每一個時間的劃分都有學者和專家支援,也都有自己的理由,再說三家分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前後從三家分晉開始到晉國徹底滅亡前後持續了差不多一百多年的時間。

    但是我們看到春秋和戰國的劃分其實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點,但是大致都集中在這一二十年內之內,主要的原因還是這二十多年之內發生了太多的事。

    第一種公元前476年/475年;這一說法是在《史記·六國年表序》裡記載的,這一說法比如郭沫若也是支援的,在史學界也很多人支援,但是這一說法的缺點就是把春秋最後一霸主勾踐的事業分成兩部分了,所以很多人也是不支援這個觀點。畢竟戰國是沒有霸主的,只有在春秋的時候人們才承認霸主。

    至於還要公元前473年,公元前468年等等這些支援的觀點不是很多,還要公元前481年,這一年田氏代齊也有人支援這個觀點的。

    還要就是題主說的三家分晉,但是前面說了這個觀點也沒有確權的時間,因為三家分晉的時間跨度很長。

    公元前453年,這一年三家分智,其實也就標誌著晉國已經是名存實亡了,但是這個時候晉國的國主還在,我們都知道晉國當時的權利都集中在六卿手裡,到這個時候有四家是比較大的,就是韓,趙,魏,智。智氏是最大的,三家分晉其實也就是三家分智。這一年智氏滅亡。所以支援這一觀點的也是有的。

    但是到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是承認趙魏韓三家諸侯,這個也是《資治通鑑》支援的。對於這個觀點支援的人是很多的,因為把勾踐全部劃到春秋了,但是也有不認同的,雖然說這個時候周天子才承認趙魏韓三家諸侯,但是在這之前的數十年裡,趙魏韓已經是諸侯般的存在了。勢力早已形成。

    所以說春秋和戰國的劃分觀點是很多的,這個本來就是後世研究春秋和戰國做出的劃分,至於具體哪種比較有說服力的話,這個就是任職見仁智者見智的了。

  • 6 # 歷史沉澱中的新奇

    三家分晉正好是周王室名存實亡的一個節點,周威烈王無奈的承認並封分韓、趙、魏三家為諸侯國。也意味著中國歷史從春秋時代向諸侯混戰的戰國年代過度著。

    周王室能引領天下八百餘年,一直遵循以禮制天下的原則可謂影響深遠,想當年王室的一聲令下,千百諸侯莫敢不從。到了西周末年由於周王室的內亂迫使都城東遷,王室的影響力逐漸降低,雖然春秋時期出現了諸侯稱霸的局面,但是他們依然拱衛守護著微弱的周王室,這時候王室權利下移到了諸侯王們的手中,但畢竟這些諸侯王們還是王室成員姬姓血脈,深入骨子裡的禮法使他們當已王室為尊。

    隨著時間的流逝,諸侯國的卿大夫們權利日益龐大,時刻威脅著自己的君王。終於在公元前403年晉烈公時期,韓、趙、魏被周威烈王正式為諸侯國,直到公元前376年他們把晉靖公廢黜,晉國徹底成為了歷史。這時候周王室的權利繼續下移到了卿大夫手中,他們不在是王室宗親,表面上尊王,實際則是各自為了自己的利益。再到後來的周王朝封秦國國君為諸侯之長、任命齊大夫田和為諸侯國君,這些事件就更加地說明周王室無奈的可有可無的地位,權利的喪失,尊嚴的泯滅,王室不再佔有主導。諸侯國為了擴充實力加快了軍備競賽,“戰爭”就成為了這個時代的主角。

    要是說三家分晉是戰國時期的開始,倒不如說是權利的再分配引發的利益之爭,殺戮倒變成了寵兒。公元前256年周赧王的崩逝,周王朝徹底滅亡,戰國時代基本結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幽門螺桿菌會不會致癌,怎樣能有效殺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