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司法一棵松

    這個問題涉及的範圍很寬,但是能問出這個問題的人應該是剛出校門尚未進入職場的新兵,受限於社會發展的不均衡特性以及人生路徑的特殊性,這個問題的答案也不可能是唯一的,每一個社會發展階段有每一個階段的特有方向,所以,結合人的發展趨勢要求來分析,僅供參考。

    古諺說的好,男怕入錯行。新社會了,男女都一樣。但是有一句話是始終不變的,那就是職業的定位可以影響人的一生。在計劃經濟時代,工作是包分配的,從一定程度上講自你踏出校門的那一刻起,你的職業方向就已經明確。但是現在是市場經濟,就業壓力居高不下,有的時候即使是985、211名校高師教育出來的學生也找不到飯碗,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根據自已的情況選擇職業方向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節必修課。具體說來,一個人的職業方向確定大概有以下四種類型:

    一、學而優則往。很好理解,我學的是什麼專業,我擅長於什麼領域,就朝那個方向去就職。比如,畢業於五道口職技學院的金融專業,首選當然是銀行方向;畢業於新東方廚師研修班,你就大機率前往各大飯店小餐館的廚房。這裡沒有任何歧視的意思,任何技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是為謀生而服務。你會什麼就幹什麼,這也是最傳統的職業定位。

    二、師傅領進門。這是又一條傳統職業方向,受限於社會形勢的變化,這種選擇已經很少了,但仍然存在。很好理解,你本來不會這個技能,但是有師傅帶你,所以你也就入行了。傳統上,這是一種傳承;但是現代社會,更多的是利益。比如德雲社的雲鶴九宵、龍騰四海;再比如一部分的修理行;或者是有一些農民工內的泥瓦匠師帶徒,在一定範圍內還存在。

    三、家庭背景影響。子承父業到現代已經不太現實,但是家庭氛圍和背景的影響對於個人的職業發展方向作用很大。必須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影響方向有可能是助力,也有可能是背離。比如,雙方教師的孩子大機率也選擇教師這個職業,但是雙方醫生的孩子大機率不選擇醫生。父親是軍人的家庭孩子也大機率當兵入伍,但是企業家的子女未必全選擇從商。這裡面有社會學的深層原因在裡面,受限於篇幅不再展開,但是影響是實實在在的。

    四、隨遇而安型。這個型別雖然很被動,但確確實實存在,比如我。社會的變化雖然有規律,但牽涉到個人的際遇卻是隨機的。有的人,學無所長,無師可帶又沒有家庭可幫,一切只能靠自己。當然,這種隨遇而安並不是消極的,而是在謀生的過程中逐漸掌握某種技能,並依靠這種技能安身定職,成家立業。必須說一點,不是所有的人都在進入職場前就規劃好了一切,更多時候是一種無奈;另一種角度來說,你的規劃也未必就能精確實現。所以,活到老,學到老,也從業到老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無技不定,無職不安。新社會新時代,總有各種各樣的機會出現,首先要平和心態,其次要增長能力,第三要博覽眾家之長。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職場方向明確了,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 2 # 職業規劃師張魯

    你好,這是一個關於職業生涯規劃的問題。主要涉及職業定位和職業發展通道規劃兩個方面的內容。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作為職業規劃師,我先大概介紹一下關於職業規劃的一些基本常識,幫助你消除一些誤解:

    職業生涯規劃的前世今生。

    “職業規劃就像是算命的”,有的人這樣說。中國歷史上,最早最原始的職業規劃算是民間的“抓周”,在年滿一週年的幼兒面前擺放各種代表不同職業的道具,比如算盤、錢幣、髮釵、寶劍、印璽等等,讓孩子自由選擇,根據孩子選中的道具,判斷長大以後的職業。有道理嗎?有人說是迷信,有人說是鬧著玩兒的,你可別這樣武斷,現代心理學、基因學等研究證明,這種做法雖然不準確,但還真的在某些維度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職業規劃也叫生涯規劃。現代意義上的職業規劃始於二十世紀初期的西方社會,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工業發展需要大量的產業工人,職業分工越來越細,人們發現不同職業不同崗位上,對人的知識技能和人格特質有不同的匹配要求,相同的崗位不同的人做,效果會不一樣。所以從提高勞動效率出發,以“人崗匹配”為主的職業規劃指導和諮詢開始出現。隨著一、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直走到今天,職業規劃理論在心理學基礎上,吸收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發展了不同的職業規劃理論,實踐中也得到了更加廣泛和卓有成效的利用。在促進就業、和諧勞動關係、提升組織管理、促進個體職業發展等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認可。

    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和應用始於歐美,二次大戰結束後在日本得到廣泛應用,對日本的戰後重建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從上世紀中葉逐步傳入臺灣;進入大陸較晚,大約從改革開放以後,有中國學者開始引進職業規劃理論。真正進入應用,也就近二三十年的時間,也只是在一些外資企業和較大的內資企業中得到零星使用,沒有被廣泛認知和使用;近十年來,才得到政府特別是教育界逐步的認知和倡導。但是,令人擔憂的是,國內近年來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研究和商業化應用,正在呈現一種無序發展和變異狀態,存在劍走偏鋒的危險。應當引起學界和管理層的重視。

    在大體瞭解了職業規劃的來龍去脈後,我們來看如何確定職業發展方向,及如何進行職業定位和發展通道規劃。

    一、如何進行職業定位:

    所謂職業定位,就是透過全面的自我認知,發現自己的優勢,然後根據外部環境和職業需求,找到與自己的優勢最匹配的職業。主要分三個步驟:

    第一步,自我認知。

    主要是透過對自己性格、興趣、價值觀、需求、使命等維度,利用工具測試、專家諮詢、自我探索等方法,回答好兩個問題:即“我適合做什麼”和“我喜歡做什麼”;然後對“適合”和“喜歡的”進行協調,回答“我要做什麼”,並確定一個大致的範圍。這一步是生涯規劃的內在基礎,決定了工作是否符合人的內在邏輯,工作能否持久。

    第二步,發現自己的商業價值。

    作為職業規劃,在明確了“我要做什麼”以後,更重要的是還要回答“我能做什麼”。這決定了一個人的商業價值。比如一個人的知識、技能、經歷、經驗、人脈或者天賦,既決定了一個人的能從事哪些工作,又影響了一個人能為供職的組織創造多大的價值。這一步的關鍵就是要根據自己的能力,找到自己區別於別人的優勢和特長,然後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特長,在“我要做什麼”中,初步確定自己擅長的行業和職能(崗位)。這一步決定了個人在職場的競爭力和價值。

    第三步,發現職業未來的發展機會。

    確定了自己最適合從事的職業後,還要對具體進入哪個區域、哪個行業、哪個組織等進行選擇。不同的地域,氣候、文化、習俗、產業特點、發展基礎和空間不同;不同的行業未來的成長空間不同,有夕陽產業,有朝陽產業;不同的單位,比如國家機關、國有企業、外資企業、民營企業、事業單位等等,成長路徑、組織規則、體制、文化等等也不同;在哪個城市工作,你的家庭條件如何,家人如何安置,他們是否同意等等。透過對上述因素的綜合權衡後,才能決定擬進入的具體組織和工作崗位,到此為止,完成了職業定位。這一步決定了未來的成長空間。

    在完成職業定位後,接下來就是蒐集職業資訊和就業機會,採取行動就業的事情了。當然,在這期間還會根據就業市場的情況,對職業定位進行適當的調整。

    二、如何進行發展通道規劃。

    職業發展通道規劃,包括職業目標的確定和發展路徑的規劃。

    1、職業目標設定。

    在順利完成就業入職後,根據入職的具體崗位和職務,綜合權衡自己的職業需求和職業價值觀等因素,結合所在組織的具體情況,確定自己在組織內的成長目標。比如,如果走管理通道,明確未來用幾年達到什麼職務;如果走專業通道,未來用幾年達到那個等級等等。這個目標的確定,要遵循SMART原則,要符合自身實際,要有明確的時間要求等等。

    2、發展路徑規劃。

    設定目標之後,要評估自己目前的知識、技能水平與設定目標的要求有哪些差距,確定需要提升或者學習哪些知識技能,需要哪些實踐鍛鍊等;還要根據目標,明確需要哪些人脈支援、工作生活需要如何平衡等等。然後把確定的目標分解成階段性的小目標。

    需要強調的是,職業生涯規劃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執行過程中要根據個人、組織和外部因素的變化進行最佳化和調整。按照舒伯的生涯規劃理論,人在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通常具有公民、兒童、家長、學生、工作中等多重身份,職業生涯的主要任務在不同生命階段都有不同的要求,這些都是一個完整的具有實際意義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必須要面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ache資料庫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