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英語學人
-
2 # 許願城英漢教學群
我認為學英語不用翻譯,那是不可能學會的。我們的學生學了十多年英語,連一句很簡單的英語都不能說出漢語的意思就是這樣的惡果。比如說下面的這個句子,
The salt is used by the villagers us expected.
我問了很多的學生,他們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哪怕是我把所有的生詞都寫給他們。
前兩天我剛問了十個大四的學生,下邊這兩個句子到底有什麼區別,
I like the book. 我喜歡那本書。
The book I like.我喜歡的那本書。
這十個大學實習生,竟然沒有一個人知道這兩個句子有什麼區別!這真是令人觸目驚心,我們學英語幹什麼的?這這麼簡單的東西都看不懂!
我們大部分的人學英語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把英語的文章的意思告訴別人的。如果不會翻譯,那麼我們學英語幹什麼?
還有如果我們不透過英漢的對比,我們根本不能夠把一個漢語的意思用英語說出來。我們很多的老師以及英語培訓者都以一種理想的要求來要求我們的學生,讓他們用英語來思考英語。那可能嗎?
如果我們的英語看不懂,我們能夠寫出正確的英語句子來嗎?比如說我要讓那些學生來寫一個句子,
那個來看望我的人是我的叔叔。
他們寫成什麼呢?
The come to see I man is my uncle.
The I see man come is my uncle.
Come to see me man is my uncle.
正確的字句子應該是這樣的,
The man that came to see me was my uncle.
如果大家有幸看到這些學生的作文,你就知道了,他們洋洋灑灑寫了滿滿的一頁,但是就沒有一個句子是對的。
相反,我對一些學生進行作文的培訓,我只讓他們翻譯100個各種句子,他們就可以寫出很正確的英語句子了。
-
3 # 盧老師微課堂
最好不要譯為中文,因為一般學習一種語言需要培養的是該語言的思維模式,如果你譯為中文,那麼你始終擺脫不了漢語的思維模式,也就是說當一句英語或一個單詞出現在你的眼前時,你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它翻譯成漢語,那麼就會降低你的學習成效,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使用英語的思維模式,當你看到一句英語和一篇英語文章,你如果可以不加中文的轉化,就可直接的較為準確的理解它的意思,那麼你的英語水平應該已經較高了
-
4 # 樂在英語
不翻譯成中文又能怎麼學呢?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透過譯成中文來學英語是無奈的選擇,也是高效的選擇。
無奈從時間上來說,我們是先學漢語,後學英語。學英語時很難避免漢語的影響或者說是干擾,見到英語就翻譯成漢語是下意識的、自然而然的過程,從生理或者心理上來說是不可抗拒的,不是靠自制力或者方法技巧就能避免。既然不能避免,不妨坦然接受。
高效透過翻譯成中文來學英語是一種“間接”途徑,這和學母語時的“真實習得”(從接觸實物、實景等開始學習)並不相同,因為我們總不能為了學“dog”這個單詞往課堂上牽一條狗或者為了學問路對話而把學生帶到街上!“間接”學雖然不真實但是效率高,正如我們絕大多數的知識都是透過“間接方式”習得一樣。我們學英語主要在學校和課堂,如果要追求“真實習得”,時間和條件都是問題:既沒有全天學英語的時間可能,也沒有真實學英語的情景可能。
弊端這樣學英語的弊端顯而易見:比真實的語言學習(語言→世界)增加了一箇中間轉換環節(英語→漢語→世界),影響理解速度和英語思維的形成。
策略那怎麼辦?聽說讀寫,勤學苦練,持之以恆,堅持不懈!這樣才能逐步縮短這個“轉換環節”所用的時間直至形成條件反射,基本不受其影響。
當然,如果自小能在英美國家生活或者有自小學英語的條件,就不需要這種翻譯轉換了!
堅持英語學習不怕譯成漢語,怕的是不能堅持。
-
5 # 小雨點英語口語
無一例外,他們是從口語入手的,而不是讀寫。上第一堂課,無論學生年齡,背景,上來就是一口的”外語“。老師也知道學生聽不懂,所以不斷地重複,加以動作,表情和圖案,幫助學生理解。對於難字,可以寫出來,但絕不翻譯。上完課,學生自然抱怨,感覺是雲裡霧裡,但學生不知道的是,他們至少已經熟練掌握了幾十個新詞以及用法了。
所以說,在國外學第二語言時,普遍的做法是遠離母語的。
-
6 # LoveVV474
你的中文翻譯是指的中文諧音標準還是漢語意思?要是漢語意思,那就應該有,首先作為華人,你要明白一句話用你的母語怎麼表達,才能用相應的外語說出來,所以,這樣一來,學英語的時候就應該知道每個詞每句話什麼意思,以後才能正確使用。但如果你是說中文諧音標準的話,這個絕對不能有,如果一直依賴這種方式學習外語,你一輩子都學不會,不要相信什麼中文能翻譯出任何語言的發音,這根本不存在的,外語有很多發音是中文裡沒有的,所以很多時候中文的諧音都是找的相近字來代替,這樣一來,你覺得你的發音還能標準嗎?學了就好好學,認真練習,認真記,不想學就別學了,學不進去還找歪門邪道,沒有用的。
-
7 # 童年書香
1.英文輔導班
線上少兒英語輔導班分類
從表格可以看出,線上少兒英語基本全是以全英文輸入為主,主打理念是提供語境和背景,讓孩子在浸入式環境中習得英語,比如孫儷代言的噠噠英語,劉濤代言的VIPKID,
這些課程更多是透過老師的肢體語言、動畫、遊戲等來吸引孩子。但如果孩子對英語很反感,或孩子的中文很強勢,一般很難學的下去。
另外,還要看家長培養孩子學英文的目的。如果未來打算讓孩子出國,那麼從一開始就應該給孩子全英文的環境,包括輔導班和家裡。沉浸式的學習可大大增加孩子的聽力輸入,進而幫助其輸出。如果你只是想讓孩子在學校英文成績好,且學校的英語老師都是華人,那麼選取掌門一對一這種,效果會立竿見影。
2.媽媽給讀英文故事要翻譯嗎?媽媽給孩子讀英文故事書時,是否要翻譯,要根據自家孩子的實際情況來:
如果年齡稍大,中文強勢,比如雖然五歲,但已經讀了四年的中文繪本故事,孩子的中文閱讀能力很強。這時最好加入中文翻譯,可採用一句英文,一句中文,接著就換下一句。儘量不要在中文翻譯之後,又自行加上一大堆的中文解釋。一中一英唸完三次,以後只念英文。另外,選擇故事時,也需選擇和孩子年齡差別不太大的。畢竟曾經滄海難為水呀,感受過複雜故事的趣味性,再拿低幼版的故事給娃看,他會感覺幼稚。
如果孩子低於3歲,或中文故事平時也聽的較少,其實初開始就可以直接進行全英文輸入。根據蒙臺梭利的觀點:0-6歲的孩子都是吸收性心智,只是0-3的孩子是完全吸收;而4-6歲的孩子是選擇性吸收。所以我們可以每天固定給孩子讀全英文繪本,外加聽簡單的音訊來磨耳朵。
回覆列表
不需要,這是一種惡習,影響學習者獲得語感。
有些人就是有這種惡習。每個句子都標註上翻譯,每個單詞都用漢語標讀音。其實,漢語只是學英語的輔助,是柺棍一樣的功能。這根柺棍早晚該扔開。
而且,這種習慣還會發展出另一種惡習。很多學生到了初中還在翻譯。或者不是翻譯,而是按英語的語序堆砌漢語,以獲得英語句子的漢語意思。
在簡單句的時代,漢英語序是相同的,比如:I love you= 我愛你。
而加上了修飾成分,則漢英不同順序,比如:I love you very much不等於我愛你很。
無論英語和漢語,表達的都是語義。學英語的目的用英語表達。所以,學英語則直接用英語表達即可,不用經過漢語。所以,翻譯只是理解之後的用漢語的表達。
這到了高中階段會是很麻煩的事。比如justify是一個簡單的單詞,但是用漢語表達出來則是:把他人認為不合適的事用他人能接受的語言表達出來。這種例子,用漢語表達很容易,但是用漢語表達出來則特麻煩。所以,愛翻譯的人,做閱讀理解特別慢。
你不需要把一個英語句子翻譯成漢語才懂它的意思。學英語,只需要領會其意思即可。如果非得用漢語表達, 則太麻煩,太累,是在走不必要的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