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顛沛的獨角獸
-
2 # 未濟
除了能力與機遇,壽命也很重要,因為總是要熬很多年。因為于成龍就是從知縣當到了總督,基本把地方官職都做了一遍,所以拿他舉例。
知縣任期三年
吏部考核官員,每年都會評級,知縣在任期三年內,若是每年的評級都比較上等,三年期滿後能否升遷也不一定,還是要看有沒有空缺,很可能是平調到另一個地方當知縣再幹三年。要是六年內評價都不錯,那基本就能升遷了。于成龍就是從知縣做起,因為政績卓著,還被舉薦為卓異,官聲很好,當知縣六年之後升任了知州。
基層官員一般不越級升遷
當知縣表現得再好,也得慢慢升遷,先當知州,然後升任同知,再是知府。當到了知府,算是地方上比較大的官職了,之後可能升遷的快一些,但是在當上知府之前,一般都是一個等級一個等級地升遷。于成龍政績卓著,多次獲得卓異,也是經歷了知州,同知,知府這些職務。所以這時候壽命就顯得很重要,在政績突出的時候都要經歷這些官職,于成龍都經歷了十年。
四品以上官員由皇帝任命
當到知府以後,很可能就升不上去了。除非壽命比較長,政績也不錯,熬到有空缺,可能會升上去。知府想繼續升遷,需要功勞,需要一些挑戰和機遇,能展現自己的能力,讓皇帝知道自己。于成龍武昌平亂立了大功,督撫們賞識他,自然皇帝也就知道了他。能讓皇帝知道就不容易了,所以很需要機遇。也可以說看運氣了。
升任按察使,布政使後就有希望當督撫了
一旦從知府上升到了按察使,布政使,就是一省的大員了,地位就不一樣了。這時候皇帝基本上是知道你的。這個時候,若是有督撫的空缺,很可能就升遷了,這個階段的升遷就不是熬時間了,要是有機遇,幾年就當督撫。要是沒機遇,這輩子可能也就到這 了。一般升遷督撫,都是皇帝想讓你辦一些事,按照皇帝的意思進行改革。
于成龍從知縣做起,除了本身的能力強,政治卓著以外,還趕上了三藩之亂,讓他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讓皇帝賞識,因此之後仕途平坦,升遷很快。即使是這樣,升到知府就不容易了。于成龍有機遇的情況下都用了23年才當上總督,何況沒這樣的機遇呢?那怎麼也得30年吧。所以說,要想當到督撫,首先得長壽一點。 -
3 # 公子品史
古代縣令是七品官,而和省長差不多的官職(巡撫)則是二品官,中間的跨度很大,不是那麼容易升上去的。一方面你的能力必須出色,在官員幾年一次的考核中必須被評為優秀這樣的等級;另一方面還要必須處理好上下級之間的關係,因為官場是很複雜的,情商不高的官員是很難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係的;最後還得有貴人提拔你才行,如果三者都滿足了的話,那從知縣到巡撫也得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的時間,你必須經歷歷練才可能晉升上去。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談:
官員的政績考核以明代的官員考績為例,明代官員考核分成二種,一是京官,一是外官,知縣屬於外官。明朝考察內外官員,分為京察、外察。京察是指對在京任職官員的考察,外察指對在外任職官員的考察,它的制度開始於洪武中期。京察每六年一次。
外官的考察則是州縣每月一考察,上報於府,府考察,每年一報,上報給省布政使司,每三年,巡撫、按察使司共同稽核官員考察情況,結果造冊上報給吏部,做為外官考察的憑據。
明代外官的外察共分八等:一貪,二酷,三浮躁,四不及,五老,六病,七罷,八不謹。其處分則有充軍、為民、降調、致仕等。此外,倉場庫官每年一考,巡檢三年一考,教官九年一考,吏員亦有三、六年考滿之法。又有當政為及時處分官員,於考期之外另行考察,稱“閏察”。明制大計遭到八面的官員,是不能重新啟用的。所以官員的此考察時十分用心的,就怕被查出問題從而被迫辭官。
官員的能力想要從縣令這樣的七品官晉升到巡撫這樣省一級的官員,仕途之路是很漫長的,其中官員個人的能力很重要。因為外官外察的存在,你的能力如何可以從你在處理地方政務的過程中看的出來。
知縣作為地方的父母官,最重要的二項工作就是徵收賦稅和維護地方穩定。上級對縣令的考察重要就看這二項,你能不能每年按時的把國家的賦稅給正常上繳,地方的治安情況如何,這些都是考察官員能力的。想要晉升,你必須在這二方面發揮的很好,能夠受到上級的關注才有機會。還有就是處理好上下級之間的關係,古代官場規矩很多,也必須都熟悉和掌握,此外還得懂得表現自己此行。
綜上所述,古代縣令想要升到省長這一級別是十分困難的,和你的能力、情商等多個方面都有關係。
-
4 # 風土揚
踏入官場僅是漫漫仕途的開始,想從縣令升到省長級別的官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縣官和省級官員,這中間相差了好幾個層次,每升一個臺階都很困難。想升上去,不光要花錢打點,天時、地利、人和的諸多條件也不可缺少。
早期選拔官員主要是察舉制(舉薦)制和徵辟制,如漢代時朝廷就開始用了這些方法。
一,察舉是由下向上的推選制度,以“鄉舉裡選” 為依據,注重基層鄉里輿論對德才的評判。這樣被選的人只能擔任基層官員,在仕途上算是剛剛起步。如劉備,孔融舉薦他當過平原令。接下來他打來打去,到過沛縣和下邳,他的級別始終提不上去,一直是縣級官員。在打鬥中顯示出自己的才能、個人的聲望提升後,被徐州牧陶謙賞識,陶謙三讓徐州,劉備的級別才上升到省級。
可以肯定地說,一個普通的縣官,沒有背景是很難被推舉上去的,累世公卿的世家已形成了對高層官位的壟斷,普通官員上升通道被堵,有才能的普通官員想升到省級,需要漫長的等待,才會有機遇。
二,徵辟是一種自上而下官員選拔的制度,形式主要有皇帝徵聘,或公府、州郡對下的直聘。這也是普通官員獲得提升的途徑。皇帝徵聘,有名望品學兼優的人士才有機會,透過這條途徑,普通官員直接超過省級也不是夢。但這需要被徵的人,確實要有一定要有真本事才行。
如宋代的包公,在基層時幹得名聲很好,為人正直,敢於和有背景的貪腐官員作鬥。職位逐漸提升,後被提為龍圖閣大學士。但是,像包公這樣的官員必竟很少。其中太后對他的賞識,對他也起到了很好的保護。
古語云,朝中有人好做官。從賈雨村的經歷也可看出這點,藉助賈府他才蝕得以很快地提升。總之,在和平時期,普通官員如果沒有能在皇上面前說上話的靠山,想升到省級很難。戰爭時期,做出業績的機會多,相應的官員獲得提升的機會也很多。
回覆列表
這個在不同時期,難度是不一樣的。
秦漢時代,選拔升遷制度沒有那麼完善的時候。
如果有機會見到皇帝,別說縣令
就是平民,都可能升到宰輔一級。
田千秋,原本是守護高帝陵的郎官
就因為在巫蠱之禍之後給漢武帝上書,
就被提拔為大鴻臚,數月後就當了丞相。
即使是到了比較複雜的晉升機制之後
皇帝看中了你,也是很容易的。
只要你中了進士,又有能力的話
基本上二十年做到宰輔一級,問題不大(在中央是宰輔,在地方就相當於省長)
以北宋為例
王安石科舉考了第四名,一開始就當了個七品官籤判,然後當了縣令,然後當了通判(副市長),皇帝就想調他進京當官,他一直不去,宋仁宗宋英宗死後,他被宋神宗調入京,直接就做了參知政事(副宰相,權力和宰相一樣)
蘇軾禮部考了第二,殿試考了十幾名,制科考試考了第一名(兩宋三百年第一名),第一任官就是鳳翔府籤判,第二任就當了杭州通判,第三任就當上了知州(市長),不是趕上和朝中人不和,下一步蘇軾就應該進京當個四品官了(宋朝是群相制度,宰相一級也只是二品或者三品),按照宋仁宗對他的賞識,速度快十五年就能做到宰相一級
到了後來更官僚的明清,考中進士,基本上也可以從7品官開始做
做得好,三年一升遷,能調入中央的話,20年差不多能到六部長官的(尚書、侍郎這個級別)水平,在地方則能做到總督、巡撫一級別。
當然,沒有能力的話,可能一輩子就是個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