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軍武資料庫
-
2 # 永喜歡兵器和攝影
先從美軍的“百舌鳥”反輻射導彈說起吧,顧名思義反輻射導彈,就是對付雷達的導彈。這種導彈爆炸後能形成電磁輻射軟殺傷電子裝置。這種導彈是被動尋的,也就是跟蹤敵方雷達發出的雷達波被動尋的。後來,敵方雷達發現“百舌鳥”後就緊急關機,來規避攻擊。再後來,“百舌鳥”升級了,當敵方雷達關機失去目標後,就用比例引導法制導。這也許能當做是鎖定後不能逃逸吧…
接著再說遠端空彈,實際上遠端空彈和“百舌鳥”類似,只能攻擊預警機這樣的目標。
中距空彈命中率高的原因,是因為目標沒有發現被鎖定,發現時太晚了來不及規避機動,才被擊中的。
而近程空彈,大離軸角發射,而導彈的搜尋範圍相對於發射飛機的搜尋範圍,是非常有限的,離軸角越大越容易被目標甩脫!
聽說過近程空彈的不可逃逸區沒有?有不可逃逸區就有可逃逸區!
被導彈鎖定目標,目標(當然是空優戰機)只是憑藉自身的高機動性就能甩脫導彈!
不要說現代飛機上有誅多的軟殺傷手段了,如蘇27上就有拖曳干擾源,主動干擾源和探空氣球紅外干擾彈等等等等…
切記,導彈不是萬能的!導彈不是萬能的!導彈不是萬能的!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這也是為什麼有了遠端空彈,還要中距空彈,有了中距空彈還要近程空彈,有了近程空彈還要航炮的原因!!!
另外,有人還說電視制導什麼的,這種制導模式只適合攻擊地面固定目標!如發電站,橋樑什麼的。
-
3 # 霹靂火觀察
隨著電子裝置技術的發展,軍用電子裝置的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戰機,它們的機載電腦的計算能力可能還不如現代一臺手持高階計算器,但新世紀之後或是升級過航電之後的戰機,它們的電腦已經可以繪製3D影象了。雷達的發展也是如此,最先進的戰鬥機載雷達探測距離甚至能達到數百公里,而且有很強的抗干擾能力。那是不是被現代雷達鎖定就一定會死呢?當然不是,無論多麼先進的裝備一定有其弱點,用反雷達機動和干擾機,就有很高機率脫離雷達的鎖定。
反雷達機動和干擾機都是利用雷達工作原理上的弱點發揮作用的。無論是什麼型別的雷達,它們都是利用發射和反射的電磁波工作的,測量目標的距離主要利用訊號脈衝的發射和反射之間的時間關係計算,而測量角度主要使用此時天線的轉動方位(機械雷達)計算。雷達分辨目標和障礙物時,主要依靠自己與目標之間的速度差,即相對速度高於本機航速的一定是目標(這代表目標在移動),否則就是障礙物。而如果飛行員在剛被雷達鎖定時突然轉向,讓相對速度降低,就有可能被敵方雷達誤認為是障礙物濾掉。
海灣戰爭的第一天夜裡,伊拉克達烏德上尉駕駛一架米格25攔截美軍機群,他利用米格25的高速度垂直撲向目標(此時相對速度最大),在遭遇護航的F14鎖定時迅速將飛機拉起(此時相對速度驟降到零),就這樣從十幾架F14的雷達螢幕上消失了,甚至連E3A預警機都暫時丟失了目標。當美軍再發現他時,他已經鑽進F18機群,擊落了一架F18。這也是伊拉克整場戰爭中唯一的空戰戰果。這個戰術被稱為“水平翻領”或“側轉”,至今仍是東方國家空軍的一種基本防禦戰術。
還有其他各種戰術,大多也是利用雷達的這個弱點。而且在實施這些戰術時,飛行員還會搭配干擾機。干擾是利用電子手段發射特定的訊號,被敵方雷達接收後使雷達產生錯誤的判斷,達到掩護真目標的目的。干擾機分為最常見的自衛干擾和獨立的支援干擾,分別採取不同的技術。支援干擾指的就是電子戰機,它主要使用遮蓋干擾,自衛干擾就是戰機自身的干擾,主要使用欺騙干擾。
遮蓋干擾就是利用特殊的訊號破壞正常的反射訊號,讓雷達無法檢出正常的資訊,這種干擾會在雷達螢幕上產生大片雪花影象,主要是電子戰機掩護本方機群時使用。欺騙干擾則是利用特殊訊號讓接收到的雷達錯誤判斷目標的位置,能在雷達螢幕上模擬出一個或多個不存在的光點。
-
4 # 江湖人稱老頑童999
單向鎖定,被鎖的一方難逃。最佳方案,跳傘!因為,飛機跑不過導彈。
雙方都有火控雷達,互鎖狀態,就看誰快!一句話:把它幹翻了,一切OK!
-
5 # 都市能量哥
一旦被火控雷達鎖定的話,逃脫的機率幾乎為零!但是有一點需要說明,這個問題要放在軍事大國,或是軍事大國扶植的重要狗仔們的國家。因為這個技術不是一般小國家可以搞定的,只有中美俄這三個國家,包括歐盟的英法國家及以色列可以做到,日本的話都有點懸,因為美華人不可能給日本這樣的技術儲備!所以說,只要是中美俄等國家的空戰導彈,可以做到這樣的無可逃逸。
回覆列表
對基本上如此,因為導彈發展的速度要比戰機快得多。
現代空戰中被導彈鎖定的戰鬥機能逃生的機率幾乎為零。
首先說下導彈鎖定戰鬥機的問題吧,也順帶著說一下現代空戰的體系。
通常一枚導彈鎖定戰鬥機會分為幾個不同的階段:
首先由雷達系統確立目標戰鬥機的方位、告訴、航向、速度等資料諸元。
這是一步典型的軍用雷達,可以探測和識別空中訊號,當然如果對空雷達裝在戰鬥機上面則是這個樣子的:
雷達的作用是發出無線電波並根據回波計算探測到的物體方位、高度、速度、方向等資料資訊,這些資訊會傳輸至導彈內,為導彈提供一個初始航向資訊。在這個時候,大部分導彈還沒有鎖定所要攻擊的目標。
雷達一旦探測完畢目標後,會接通敵我識別系統進行敵我識別,甄選出友方之外的訊號。
這時如果是一步老舊的雷達那麼還會繼續向火控系統提出請求,利用火控雷達對目標進行持續照射。
上圖就是一個典型的火控雷達,這裡面有一誤區“火控雷達對導彈傳輸目標訊號”這是一個錯誤的概念,火控雷達實際上就是一個探照燈,根據雷達的方位資訊對目標進行強烈的很窄束的電磁波照射訊號,這個時候目標由於反射雷達波那麼在雷達系統上就立刻變得格外的“明亮”起來。
當火控雷達照射後導彈的導引頭上接收到火控雷達的編碼資訊系訊號後,導彈會向火控計算機傳送已經鎖定目標的訊號。
同時導彈發射後向著已經“鎖定”的那個明亮訊號區域進行飛行。
這就是大家常說的“半主動雷達制導”。在這種狀態下只要戰機被火控雷達持續照射,那麼就有很大的機率被導彈擊中。同時如果戰機在做出各種大G力機動後脫離了火控雷達照射範圍那麼導彈就會失去目標——戰機成功逃脫。
看到這裡大家似乎就可以發現半主動雷達制導的一個缺點就是目標要被持續照射。陸基海基的雷達系統還好說,但是用在戰鬥機上的火控雷達發出的雷達波往往要隨著戰機的不斷飛行和姿態變化改變方向,這樣就決定了使用半主動雷達系統的戰鬥機只能攻擊起前方的一個錐形區域,並且在發射導彈後至導彈命中目標之前需要將機頭隨時對準目標戰機。
我們比較熟悉的AIM-7麻雀式導彈就是一種典型的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同時我們的PL-11(中國版的AIM-7)早期型號也是使用了半主動雷達系統進行引導。
由於成本很低,因此半主動雷達系統導彈也被大量裝備。由於半主動雷達系統導彈在失去火控雷達照射訊號的時候無法確定飛行方向,最早期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裝備半主動雷達系統的導彈會爆炸自毀掉。後期則在半主動雷達系統的導彈上面裝備了陀螺儀驅動的複合制導裝置。在導彈接受不到雷達回波的時候繼續向目標區域飛行,低進區域後如果尋的器可以找到目標後,繼續引導。
但是這種方式其實並不是特別有效,目標飛機在發現導彈來襲的時候一定會做大角度機動,這時早就離開了導彈上尋的器的作用範圍。
後期對半主動雷達制導系統進行改進,將探測雷達縮小裝入導彈內部。
當導彈彈頭上裝入了這麼一個小型的雷達系統後,導彈就升級為了主動雷達制導導彈。例如AIM-120。
火控計算機將目標諸元裝訂入導彈中後,導彈的彈頭雷達進行啟動對目標進行探測。探測到了後則向火控計算機發送鎖定訊號,導彈點火發射。一般的來講導彈在發射後可以依據自身雷達系統進行引導,載機可以立刻轉移針對下一個目標進行攻擊,用形象的說法就是“發射後不管”。
由於導彈可以一直指向目標,那麼目標很難逃脫導彈的雷達探測範圍,因此只要導彈的機動性高於目標的機動性那麼目標就很難脫離。
至於紅外製導導彈基本上原理和主動雷達制導導彈類似,W君這裡就不再多說了。
現在回答題主的問題,導彈鎖定戰鬥機後有多大的機率能夠逃脫。
機率幾乎為0。由於戰鬥機是人駕駛的,因此大部分戰鬥機可以做出的機動載9G以內。超過了9G人體就會受到極大的傷害。而上面只有機械和電子元件的導彈可以輕易的做出40G左右的機動。因此戰鬥機如果和導彈比機動能力的話現在已經落下了幾條街了。再說速度,戰機目前最高速度為2.3馬赫左右,但導彈由於質量遠小於戰機,又利用火箭發動機推動,因此速度是戰機的2-3倍。速度上戰機也不佔有優勢。結合著現代導彈的制導系統,戰機在導彈面前就是一個待宰羔羊。所以說目前在導彈的攻擊範圍內只要導彈發射了,戰機基本上就是必死無疑。唯一的能夠寄託逃生的機會在於導彈自己的工況條件不利於導彈飛行。
所以電影裡那種戰鬥機躲避導彈的情節在現實的戰場裡面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