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吟風者

    “哲學無用”這種看法的成因與哲學的一些特質是不不開的。

    第一,哲學具有遲滯性。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說過這麼一句話,就像是雅典娜肩頭的貓頭鷹,總是在黑暗降臨大地時才飛臨大地,所以哲學總是來的太遲。雅典娜是智慧女神,我們可以這麼理解這句話,肩頭的貓頭鷹象徵著智慧,而貓頭鷹總是黑暗降臨大地才飛向大地,意思就是說智慧來的太遲了。

    第二,哲學概括性太強,沒有單一的指向性,哲學好像什麼都能指導,又好像什麼都指導不了。這會給人們造成一種哲學就是一種無用的印象。

    第三,哲學過於晦澀難懂,沒有經過哲學訓練的人看哲學的著作就像是霧裡看花又像是水中撈月,完全不知所云。(舉個栗子,不服的同學可以看看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看看能不能看懂。)

    第四,哲學所研究的問題不那麼“接地氣”,它不研究天氣變化,機械運轉,房價高漲等等問題。哲學研究的都是一些人類終極問題,還是舉個栗子,比如我們是什麼,我們能知道些什麼,存在與時間的關係等等。

    綜上所述,我簡單介紹了哲學一些特質,這些特質也是使得一些人對於哲學造成了,哲學沒什麼用的看法。

    我的看法就是“哲學有用”,不但有用而且有大用。但是哲學的知識並不能直接使用於現實問題,它的知識需要“降解”才能使用,還是舉個栗子,我爸爸使用殺蟲劑打藥,要先把殺蟲劑兌水才能打向農田。哲學知識要經過降解才能使用,必須心理學,數學,物理學都可以說是哲學的分支。

    如何看待對對有“哲學無用”這種看法的人呢?我的觀點是芸芸眾生可以不管,但是一個民族一定要有那麼幾個人來守護指導我們的精神世界,西方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東方我們有孔子,孟子。一個民族決不能全體世俗化,不能!

  • 2 # 臨江隱士

    “哲學無用”這種看法在當今社會形成已久,之所以產生這種看法,我認為是現代社會人們對有用或者無用已經有一個潛移默化的標準,在大多數普通老百姓看來,能帶來財富、權利、地位、聲勢等顯而易見的好處,便稱之有用,否則稱之為無用之物。越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外在的利益,人們越會說有用,這跟當今社會的一種浮躁的氛圍有關係,社會的追求、價值觀逐漸開始單一化,失去了多元化的和諧共存環境。金錢至上、權利至上的崇拜機制,讓我們的下一代耳濡目染,社會上逐漸形成了一套鄙視鏈,有錢的土大款可能鄙視無錢的副教授,有權的政府官員可能看不起卑微的貧下中農,須知世界的價值觀是多元的,先秦諸子百家爭鳴,那是一個文化燦爛的時代,留下了寶貴的文化思想財富,深刻的影響了中華文化,先秦諸子的哲學思想是中國哲學的奠基,無數偉大人物從先秦諸子的思想中汲取營養,成就輝煌人生,如果哲學無用,從古至今的優秀人物是如何成長起來的,有人總結過,哲學是所有學科的指導學科,哲學是高階的智慧,它雖然不是具體的學科技能知識,不能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但是它能指導你、啟迪你找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我們或許有這樣的體驗,不管我們做什麼事,我們大腦裡都先有一個思路或方法,然後再具體的執行,哲學好比給我們大腦傳送指令的,有了指導思路或方法,我們才能用具體的手腳把事情完成,如果從外在看,好像是手腳把事情完成,具體起作用的是手腳,而忘記了大腦的指導,而這個指導是內在的不是顯而易見的,顯然哲學是有大用的,成功離不開哲學。哲學有時候有點像空氣,每個人都離不開它,但誰會覺得空氣比金錢這些外在的東西那麼的有用呢,但是你做什麼事都離不開空氣,哲學可以讓你獲得大眾意義上的成功,也可以讓你獲得個人定義上的成功,所有的選擇取決於你選擇什麼樣的哲學指導思想,取決於你選擇什麼樣的人生價值觀,而這些取捨應該是多元的,五彩繽紛的,這樣世界才會精彩紛呈,每個人都各放異彩。

    持“哲學無用”這種態度的人,是固執於自己的價值觀,用自己的標準來定義別人,用大眾的標準來定義個人,用金錢,權利至上的價值標準來定義所有的人,有用或者無用不是一成不變的,不是適合於所有人,每個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記得有人說過,真正的成功是選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 3 # 菁菁寳寶

    現代社會急功近利思想制約下,接受更多教育的動機已不再是基於對科目的知識見解本身有興趣,而是知識可以增加自身在人際市場上的交換價值

    因而現代人雖熱衷於知識和教育,但對於所謂“非實用性的,沒有用處的,只是探討真理而在市場上沒有交換價值”的思考,卻抱持著懷疑甚至輕蔑的態度,認為哲學不能產生直接效益便不關乎自己的利益

  • 4 # 戲說無字真經

    人類智慧就是哲學的體現。說哲學無用的人很可能智慧少悟性低,本身就有意無意的運用著哲學,卻說哲學無用,也可以說正拿著筷子吃著肉,一邊還在加著班罵娘。

    哲學是人類對宇宙認知與人的智慧的高度概括,是形而上者謂之道的體現。抽象性高,無形無跡,任何的文字記載都因侷限性而帶著殘缺性。沒有一定的智慧和悟性,就不會正確的理解與歸納,因些也更談不上正確的應用。哲學無用論可能因此而出。

    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與看得著。有人說哲學總是姍姍來遲,這也是因果效應。看得到的人當時就出效應,看不見的人,就順應天時,跟在後面看效應,前者栽樹後者乘涼。

    哲學是一種武器,可以透過它謀取各種利益,也可以勉強的當做精神食糧。不要指望它變成餡餅從天上掉下來。

    只有

  • 5 # 素履草堂

    因為哲學不是知識,也不是技能,即賺不來錢,也解決不了問題。它是世界觀、方法論,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對人生的系統反思。

    人是一個社會動物。社會就像一個活著的龐然大物,人人只是它身上的一枚“細胞”,不過有人實現的是腳掌的功能,有人實現的是大腦的功能。失去誰都不行,大家的工作都很有必要,無須計較短長,最重要的是相互合作,助力整個社會向前進。

    之所以有人說:“哲學無用。”那是因為,他是從個人的生活出發,嘲笑哲學是吃飽沒事幹,也不能當飯吃。哲學是什麼?說白了,就是做個有智慧的人,就是不願糊里糊塗地活著,要活得明白……而要活得明白,就必須用自己頭腦去想世界和人生的根本問題。因為對人生與世界的認真思考,對真相有所覺悟,從而生起智慧,有智慧,即是找到了意義,有意義,人就幸福。

    “有用”與“無用”,標準是因人而異。泛泛地講:有用的便有價值、值得追求;無用的便沒有價值、不值得追求。

    在《莊子·逍遙遊》中,記載了第一棵大樹的故事:

    宋國有一戶人家,世代以漂洗絲絮為業,所以善於調製不皸手的藥物。有個遊客聽說後,出百金的高價收買了他的藥方。當時正值吳越兩國水上交戰,遊客得到藥方後就拿來呈送給吳王。吳軍因為有了藥,冬天水戰也不怕皸手,結果大敗越軍,遊客因此得到了豐厚的賞賜。

    同樣一劑藥方,有的人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絲絮,有的人卻能用它來獲得封賞。只要找對了位置,不材之木,亦可成材。無用之用,終為大用。正如莊子所說:“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莫知無用之用。”

    還有一則關於莊子的故事:

    莊子的好友惠子,曾經是梁惠王的相。有一天,惠子跟莊子說,魏王贈送給我一些大葫蘆的種子,我種下等到成熟時,摘下的大葫蘆足足有裝下五石的容量;用來盛水,葫蘆堅硬的程度經不起提舉;把它剖開做成瓢,又太大了,都沒地方可以容放。這隻葫蘆大是大,我覺得沒什麼用,就把它敲碎了。

    莊子說惠子,你實在不善於使用大的東西。這麼巨大的葫蘆,能裝下五石的東西,你可以把它繫著當小船,浮游於江湖之上。你卻認為它“無用”,說明你是“有蓬之心”,茅塞不通啊。

    西方哲學家黑格爾說,存在就是合理的。天地間萬事萬物,存在皆有用處。只要把東西,放到相匹配、相適應的地方,作用和價值就可以體現出來。

    說“哲學無用”的人,大多都是那種過於急功近利的人,著重眼前利益的人,說白了,是視野有限,格局過窄。所以把能帶來真實收益的事物認為是“有用”的,看不到真實收益的事物就是“無用”的。然而生活中,很多堅持讀無用的書,做無用的事,花無用的時間之人,日積月累後,量變引起質變,終有一天在命運的轉角處收穫到了意外的驚喜。

    作家周國平說:“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詩,酒,哲學,愛情,往往無用。吟無用之詩,醉無用之酒,讀無用之書,鍾無用之情,終成一無用之人,卻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哲學可以明智,可以讓人活得更加通透。一個人一旦活得通透,就不會固執己見,也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困住他。這樣的人,無論做什麼,都能成事。

  • 6 # 在路上171251036

    讓普通人沒有歸納、辨析、判斷、推理之能力,從而讓謊言成為世界的主體,進而利用少數編制的程式執行從中獲的私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單身的時候買哪些東西可以提高幸福感以及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