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分類及特點
臨床常用的抗生素包括β-內醯胺類、氨基糖苷類、大環內酯類、林可黴素類、多肽類、喹諾酮類、磺胺類、抗結核藥、抗真菌藥及其他抗生素。
1.β-內醯胺類:此類屬於繁殖期殺菌劑。其特點是:血藥濃度高、抗菌譜廣和毒性低。包括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新型β-內醯胺類及β-內醯胺類與β-內醯胺酶抑制劑組成的複合製劑。
青黴素類
青黴素G:臨床上主要用於肺炎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及厭氧菌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流感桿菌多數對其耐藥。普魯卡因青黴素G半衰期較青黴素長。青黴素V鉀片耐酸,可口服,使用方便。
雙氯青黴素:對產酸耐青黴素G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最強,對其它G+球菌較青黴素G差,對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無效。
阿莫西林:抗菌譜與氨苄青黴素相似,肺炎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腸球菌和流感桿菌對本藥敏感,抗菌作用優於氨苄青黴素,但對假單胞菌無效。
廣譜抗假單胞菌類:對G+球菌的抗菌作用與青黴素G相似,對G-桿菌(如大腸桿菌、變形桿菌、流感桿菌等)及假單胞菌有很強的抗菌作用,尤其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抗菌活性更強。
抗G-桿菌類:只用於抗G-桿菌,對G+球菌及假單胞菌無效。
頭孢菌素類
此類屬廣譜抗菌藥物,分四代。第一、二代對綠膿桿菌無效,第三代中部分品種及第四代對綠膿桿菌有效,該類藥物對支原體和軍團菌無效。
第一代頭孢菌素:包括頭孢噻吩氨苄唑林拉定。對產酸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G+球菌抗菌活性較第二、三代為強,對G-桿菌的作用遠不如第二、三代,僅對少數腸道桿菌有作用。
對β-內醯胺酶穩定性差,對腎有一定毒性。對綠膿桿菌、變形桿菌、不動桿菌等無效。其中頭孢唑林拉定較常用。
第二代頭孢菌素:包括頭孢呋辛克羅孟多替安美唑西丁等。對G+球菌包括產酸金黃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與第一代相似或略弱,對G-桿菌較第一代強,但不如第三代。
對流感桿菌有很強的抗菌活性,尤其是頭孢呋辛孟多,對綠 膿桿菌、沙雷菌、陰溝桿菌、不動桿菌無效。除頭孢孟多外,對 β-內醯胺酶穩定。
第三代頭孢菌素:包括頭孢他定三嗪噻肟哌酮地嗪甲肟克肟等。
對產酸金黃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活性,但較第一、二代為弱,對G-桿菌包括沙雷菌、綠膿桿菌有強大的抗菌活性,其中頭孢他定抗菌譜更廣,抗綠膿桿菌作用最強,其次為頭孢哌酮。
頭孢地嗪對綠膿桿菌、不動桿菌、類腸球菌無效。除頭孢哌酮外,對 β-內醯胺酶穩定,腎毒性少見。
第四代頭孢菌素:包括頭孢匹羅吡肟唑喃等。抗菌作用快,抗菌活力較第三代強,對G+球菌包括產酸金黃色葡萄球菌有相當活性。對G-桿菌包括綠膿桿菌與第三代相似。
對耐藥菌株的活性超過第三代。頭孢匹羅對包括綠膿桿菌、沙雷菌、陰溝桿菌在內的Gˉ桿菌的作用優於頭孢他定。
頭孢吡肟對G+球菌的作用明顯增強,除黃桿菌及厭 氧菌外,對本品均敏感。對β-內醯胺酶更穩定。
新型β-內醯胺類
包括碳青黴烯類(亞胺培南、帕尼培南、美洛培南)和單環β-內醯胺類(氨曲南、卡蘆莫南)。
泰能(亞胺培南/西司他定):抗菌譜極廣,對G-桿菌、G+球菌及厭氧菌,包括對其他抗生素耐藥的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糞鏈球菌、脆弱擬桿菌均有極強的抗菌活力,對多數耐藥菌的活性超過第三代頭孢菌素。對各種β-內醯胺酶高度穩定。
氨曲南:對多數G-桿菌包括腸桿菌科和綠膿桿菌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但對G+球菌及厭氧菌無效,對β-內醯胺酶穩定。
β-內醯胺酶抑制劑
β-內醯胺酶抑制劑能夠與細菌產生的β-內醯胺酶行自殺性結合,從而保護β-內醯胺不被β-內醯胺酶所水解,繼續發揮抗菌作用。
臨床上常用的β-內醯胺酶 抑制劑有克拉維酸、舒巴坦和他唑巴坦,它們與β-內醯胺類組成複合製劑,對耐藥菌株可增強殺菌效果,並可使抗菌譜擴大。
常用的品種有安滅菌(阿莫西林加克 拉維酸)、特美汀(替卡西林加克拉維酸)、優立新(氨苄青黴素加舒巴坦)、舒普深(頭孢哌酮加舒巴坦)和他唑西林(哌拉西林加他唑巴坦)。
2.氨基糖苷類:此類屬靜止期殺菌劑。常用的有阿米卡星、妥布黴素、慶大黴素、奈替米星、西索米星及鏈黴素。主要抗G-桿菌,包括綠膿桿菌、腸桿菌科細菌、沙雷菌、不動杆 菌等。
阿米卡星作用最強。抗G+球菌也有一定活性,但不如第一、二代頭孢菌素。對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以奈替米星作用最強,對結核桿菌以鏈黴素最好。對厭氧菌無效。此類藥物對聽神經和腎有毒性作用,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3.大環內酯類:屬窄譜速效抑菌劑,抗菌譜與青黴素G相似,主要為需氧的G+球菌、G-桿菌及厭氧球菌。軍團菌、支原體、衣原體及部分流感桿菌對此類藥物敏感。對綠膿桿菌、大多數腸桿菌科細菌無效。
新大環內酯類包括羅紅黴素、克 拉黴素和阿奇黴素,與紅黴素相比,抗菌譜沒有明顯擴大,但藥物代謝動力學改善和副作用減少是其明顯進步。
阿奇黴素對G+球菌作用比紅黴素差,對G-桿菌比 紅黴素強,尤其對社會獲得性肺炎(CAP)的常見致病菌、流感桿菌、支原體、衣原體和軍團菌均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可作為CAP治療的第一選擇。
4.四環素類:屬廣譜抗生素。因常見致病菌多已耐藥,現在僅用於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及軍團菌感染,多西環素和米諾環素抗菌譜同四環素,但抗菌作用比四環素強5倍,米諾環素作用更強,對多數MRSA有效。
5.林可黴素類:包括林可黴素、氯林可黴素,抗菌譜較窄,抗菌作用與紅黴素相似,氯林可黴素抗菌活性較林可黴素強4-8倍,主要用於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厭氧菌感染。
6.多肽類:包括多粘菌素B、多粘菌素E、萬古黴素、去甲萬古黴素及壁黴素。多粘菌素B和E,腎毒性大,療效差,只用於嚴重耐藥的G-桿菌感染。
萬古黴素和去甲萬古黴素屬於繁殖期殺菌劑,對包括多重耐藥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糞鏈球菌等G+球菌有高度抗菌活性,對G-桿菌多數耐藥。
壁黴素抗菌譜與抗菌作用與萬古黴素相似,但對錶皮葡萄球菌稍差,對腸球菌和難辯梭菌強於萬古黴素。
7.喹諾酮類:包括諾氟沙星、環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氟羅沙星、依洛沙星、洛美沙星、司帕沙星、格雷沙星、蘆氟沙星、克林沙星、巴羅沙星、曲伐沙星等。
抗菌譜與第三代頭孢菌素相似而較廣,對G-桿菌抗菌活性較G+球菌強,與環丙沙星、氧氟沙星相比,新喹諾酮類在保持原有對G-桿菌良好抗菌活性的同時,對G+球菌抗菌活性增強,以克林沙星、曲伐沙星最強。
對G+厭氧菌抗菌活性也有所增強,其中曲伐沙星較甲硝唑高10倍以上,被認為是目前喹諾酮類對 G+厭氧菌抗菌活性最強者。
對其他呼吸科常見病原體的抗菌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司帕沙星對結核桿菌抗菌活性較環丙沙星強4-8倍,對其他分支桿菌、 軍團菌、支原體、衣原體及MRSA均具有相當活性。
臨床上多用於院內感染,尤其對其他抗生素耐藥的G-桿菌及MRSA感染等。
近年來,細菌耐藥率日益增加,尤其以腸桿菌、MRSA和綠膿桿菌最為顯著。本類藥物可使細菌在各品種間產生交叉耐藥,並對其它抗生素,如β-內醯胺類藥物產生耐藥。故選用時應注意選擇適應證。
喹諾酮類藥物新的分類法是將原來的第一、二代合稱第一代,代表藥物有萘啶酸、吡哌酸,抗菌譜為G-桿菌,用於尿路和腸道感染;將比較早期開發的氟喹諾酮類藥物總稱為第二代,代表藥物有氧氟沙星、環丙沙星,抗菌譜為G-桿菌為主,用於各系統感染。
第三代是在第二代的基礎上增加了抗G+球菌的活性,代表藥物有司帕沙星、帕蘇沙星,抗菌譜包括Gˉ桿菌和G+球菌,用於各系統感染;第四代是在第三代的基礎上增加了抗厭氧菌的活性,代表藥物有曲伐沙星、莫西沙星,抗菌譜包括G-桿菌、G+球菌和厭氧菌,用於各系統感染。
第三、四代與第二代相比,主要是增加了對G+球菌、厭氧菌、支原體、結核桿菌、軍 團菌的抗菌活性,可作為CAP的第一線治療用藥。
8.磺胺類:常用的有複方新諾明,多用於輕、中度細菌感染和衣原體感染,是卡氏肺孢子蟲病的首選藥物。
抗生素的分類及特點
臨床常用的抗生素包括β-內醯胺類、氨基糖苷類、大環內酯類、林可黴素類、多肽類、喹諾酮類、磺胺類、抗結核藥、抗真菌藥及其他抗生素。
1.β-內醯胺類:此類屬於繁殖期殺菌劑。其特點是:血藥濃度高、抗菌譜廣和毒性低。包括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新型β-內醯胺類及β-內醯胺類與β-內醯胺酶抑制劑組成的複合製劑。
青黴素類
青黴素G:臨床上主要用於肺炎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及厭氧菌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流感桿菌多數對其耐藥。普魯卡因青黴素G半衰期較青黴素長。青黴素V鉀片耐酸,可口服,使用方便。
雙氯青黴素:對產酸耐青黴素G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最強,對其它G+球菌較青黴素G差,對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無效。
阿莫西林:抗菌譜與氨苄青黴素相似,肺炎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腸球菌和流感桿菌對本藥敏感,抗菌作用優於氨苄青黴素,但對假單胞菌無效。
廣譜抗假單胞菌類:對G+球菌的抗菌作用與青黴素G相似,對G-桿菌(如大腸桿菌、變形桿菌、流感桿菌等)及假單胞菌有很強的抗菌作用,尤其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抗菌活性更強。
抗G-桿菌類:只用於抗G-桿菌,對G+球菌及假單胞菌無效。
頭孢菌素類
此類屬廣譜抗菌藥物,分四代。第一、二代對綠膿桿菌無效,第三代中部分品種及第四代對綠膿桿菌有效,該類藥物對支原體和軍團菌無效。
第一代頭孢菌素:包括頭孢噻吩氨苄唑林拉定。對產酸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G+球菌抗菌活性較第二、三代為強,對G-桿菌的作用遠不如第二、三代,僅對少數腸道桿菌有作用。
對β-內醯胺酶穩定性差,對腎有一定毒性。對綠膿桿菌、變形桿菌、不動桿菌等無效。其中頭孢唑林拉定較常用。
第二代頭孢菌素:包括頭孢呋辛克羅孟多替安美唑西丁等。對G+球菌包括產酸金黃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與第一代相似或略弱,對G-桿菌較第一代強,但不如第三代。
對流感桿菌有很強的抗菌活性,尤其是頭孢呋辛孟多,對綠 膿桿菌、沙雷菌、陰溝桿菌、不動桿菌無效。除頭孢孟多外,對 β-內醯胺酶穩定。
第三代頭孢菌素:包括頭孢他定三嗪噻肟哌酮地嗪甲肟克肟等。
對產酸金黃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活性,但較第一、二代為弱,對G-桿菌包括沙雷菌、綠膿桿菌有強大的抗菌活性,其中頭孢他定抗菌譜更廣,抗綠膿桿菌作用最強,其次為頭孢哌酮。
頭孢地嗪對綠膿桿菌、不動桿菌、類腸球菌無效。除頭孢哌酮外,對 β-內醯胺酶穩定,腎毒性少見。
第四代頭孢菌素:包括頭孢匹羅吡肟唑喃等。抗菌作用快,抗菌活力較第三代強,對G+球菌包括產酸金黃色葡萄球菌有相當活性。對G-桿菌包括綠膿桿菌與第三代相似。
對耐藥菌株的活性超過第三代。頭孢匹羅對包括綠膿桿菌、沙雷菌、陰溝桿菌在內的Gˉ桿菌的作用優於頭孢他定。
頭孢吡肟對G+球菌的作用明顯增強,除黃桿菌及厭 氧菌外,對本品均敏感。對β-內醯胺酶更穩定。
新型β-內醯胺類
包括碳青黴烯類(亞胺培南、帕尼培南、美洛培南)和單環β-內醯胺類(氨曲南、卡蘆莫南)。
泰能(亞胺培南/西司他定):抗菌譜極廣,對G-桿菌、G+球菌及厭氧菌,包括對其他抗生素耐藥的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糞鏈球菌、脆弱擬桿菌均有極強的抗菌活力,對多數耐藥菌的活性超過第三代頭孢菌素。對各種β-內醯胺酶高度穩定。
氨曲南:對多數G-桿菌包括腸桿菌科和綠膿桿菌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但對G+球菌及厭氧菌無效,對β-內醯胺酶穩定。
β-內醯胺酶抑制劑
β-內醯胺酶抑制劑能夠與細菌產生的β-內醯胺酶行自殺性結合,從而保護β-內醯胺不被β-內醯胺酶所水解,繼續發揮抗菌作用。
臨床上常用的β-內醯胺酶 抑制劑有克拉維酸、舒巴坦和他唑巴坦,它們與β-內醯胺類組成複合製劑,對耐藥菌株可增強殺菌效果,並可使抗菌譜擴大。
常用的品種有安滅菌(阿莫西林加克 拉維酸)、特美汀(替卡西林加克拉維酸)、優立新(氨苄青黴素加舒巴坦)、舒普深(頭孢哌酮加舒巴坦)和他唑西林(哌拉西林加他唑巴坦)。
2.氨基糖苷類:此類屬靜止期殺菌劑。常用的有阿米卡星、妥布黴素、慶大黴素、奈替米星、西索米星及鏈黴素。主要抗G-桿菌,包括綠膿桿菌、腸桿菌科細菌、沙雷菌、不動杆 菌等。
阿米卡星作用最強。抗G+球菌也有一定活性,但不如第一、二代頭孢菌素。對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以奈替米星作用最強,對結核桿菌以鏈黴素最好。對厭氧菌無效。此類藥物對聽神經和腎有毒性作用,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3.大環內酯類:屬窄譜速效抑菌劑,抗菌譜與青黴素G相似,主要為需氧的G+球菌、G-桿菌及厭氧球菌。軍團菌、支原體、衣原體及部分流感桿菌對此類藥物敏感。對綠膿桿菌、大多數腸桿菌科細菌無效。
新大環內酯類包括羅紅黴素、克 拉黴素和阿奇黴素,與紅黴素相比,抗菌譜沒有明顯擴大,但藥物代謝動力學改善和副作用減少是其明顯進步。
阿奇黴素對G+球菌作用比紅黴素差,對G-桿菌比 紅黴素強,尤其對社會獲得性肺炎(CAP)的常見致病菌、流感桿菌、支原體、衣原體和軍團菌均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可作為CAP治療的第一選擇。
4.四環素類:屬廣譜抗生素。因常見致病菌多已耐藥,現在僅用於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及軍團菌感染,多西環素和米諾環素抗菌譜同四環素,但抗菌作用比四環素強5倍,米諾環素作用更強,對多數MRSA有效。
5.林可黴素類:包括林可黴素、氯林可黴素,抗菌譜較窄,抗菌作用與紅黴素相似,氯林可黴素抗菌活性較林可黴素強4-8倍,主要用於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厭氧菌感染。
6.多肽類:包括多粘菌素B、多粘菌素E、萬古黴素、去甲萬古黴素及壁黴素。多粘菌素B和E,腎毒性大,療效差,只用於嚴重耐藥的G-桿菌感染。
萬古黴素和去甲萬古黴素屬於繁殖期殺菌劑,對包括多重耐藥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糞鏈球菌等G+球菌有高度抗菌活性,對G-桿菌多數耐藥。
壁黴素抗菌譜與抗菌作用與萬古黴素相似,但對錶皮葡萄球菌稍差,對腸球菌和難辯梭菌強於萬古黴素。
7.喹諾酮類:包括諾氟沙星、環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氟羅沙星、依洛沙星、洛美沙星、司帕沙星、格雷沙星、蘆氟沙星、克林沙星、巴羅沙星、曲伐沙星等。
抗菌譜與第三代頭孢菌素相似而較廣,對G-桿菌抗菌活性較G+球菌強,與環丙沙星、氧氟沙星相比,新喹諾酮類在保持原有對G-桿菌良好抗菌活性的同時,對G+球菌抗菌活性增強,以克林沙星、曲伐沙星最強。
對G+厭氧菌抗菌活性也有所增強,其中曲伐沙星較甲硝唑高10倍以上,被認為是目前喹諾酮類對 G+厭氧菌抗菌活性最強者。
對其他呼吸科常見病原體的抗菌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司帕沙星對結核桿菌抗菌活性較環丙沙星強4-8倍,對其他分支桿菌、 軍團菌、支原體、衣原體及MRSA均具有相當活性。
臨床上多用於院內感染,尤其對其他抗生素耐藥的G-桿菌及MRSA感染等。
近年來,細菌耐藥率日益增加,尤其以腸桿菌、MRSA和綠膿桿菌最為顯著。本類藥物可使細菌在各品種間產生交叉耐藥,並對其它抗生素,如β-內醯胺類藥物產生耐藥。故選用時應注意選擇適應證。
喹諾酮類藥物新的分類法是將原來的第一、二代合稱第一代,代表藥物有萘啶酸、吡哌酸,抗菌譜為G-桿菌,用於尿路和腸道感染;將比較早期開發的氟喹諾酮類藥物總稱為第二代,代表藥物有氧氟沙星、環丙沙星,抗菌譜為G-桿菌為主,用於各系統感染。
第三代是在第二代的基礎上增加了抗G+球菌的活性,代表藥物有司帕沙星、帕蘇沙星,抗菌譜包括Gˉ桿菌和G+球菌,用於各系統感染;第四代是在第三代的基礎上增加了抗厭氧菌的活性,代表藥物有曲伐沙星、莫西沙星,抗菌譜包括G-桿菌、G+球菌和厭氧菌,用於各系統感染。
第三、四代與第二代相比,主要是增加了對G+球菌、厭氧菌、支原體、結核桿菌、軍 團菌的抗菌活性,可作為CAP的第一線治療用藥。
8.磺胺類:常用的有複方新諾明,多用於輕、中度細菌感染和衣原體感染,是卡氏肺孢子蟲病的首選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