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略論

    其實在二戰爆發前曼施坦因就已經在德軍總參謀部了,而且職位不低,已經升任總參謀部首席軍需長,在總參謀部內是第二號人物,相當於副總參謀長。也就是說曼施坦因的地位僅次於總參謀長貝克將軍。在曼施坦因被調離總參謀部後,他的繼任者就是哈爾德將軍,也就是日後的陸軍總參謀長。可見如果曼施坦因不離開總參謀部,那麼在貝克被希特勒解職後,應該是由曼施坦因來擔任陸軍總參謀長,這樣他就能參與制定所有的重大作戰計劃了,曼施坦因的戰略天賦在二戰德軍將領中可以說是佼佼者,得到了一致的認可。

    可惜曼施坦因沒能留在總參謀部,根本原因就是原陸軍總司令弗裡奇大將的離職,當時弗裡奇大將被納粹黨份子誣告是同性戀,憤而辭職,之後整個德軍高層經歷了一次大換血,許多弗裡奇大將的親信都被調離總參部和總司令部,其中就包括曼施坦因,他被認命為第18師師長,從此離開了德軍的首腦部門。這對於德軍來說確實是相當大的損失。

    戰爭爆發時,曼施坦因擔任的是集團軍群司令,雖然不能參與作戰計劃的具體制定,但是也是能夠提前看到作戰計劃的,正是這樣才使得曼施坦因能夠對陸軍總司令部制定的旨在進攻法國的作戰計劃提出不同的意見,儘管過程曲折複雜,最終曼施坦因的作戰思想還是得到了採用,並最終使德軍在西線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可惜的是曼施坦因作為西線作戰計劃的提出者,竟然只能是率領一支步兵軍參加進攻,根本無權過問任何作戰方案,顯然陸軍總司令部在排斥曼施坦因。

    最終在東線戰場,曼施坦因透過軍功一步步升到了集團軍群司令級別,其戰略天賦也得到了大家的公認,但是他還是沒能進入陸軍總司令部,擔任總參謀長或者是陸軍總司令,阻礙他的不是他的能力不夠,而是他的能力太強了,已經遠遠超過了希特勒的掌控範圍,希特勒顯然不會允許曼施坦因這樣才華橫溢又立場堅定的人進入總司令部,希特勒重用的都是那些精通戰術型的將領,戰略型的將領基本都被棄用了,如哈爾德、龍德施泰特等等,希特勒自詡他就是最好的戰略家。

  • 2 # 歷史扒糞機

    許多人只看到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爾被稱納粹德國三大名將,卻不知他們有不為認知的另一面。僅曼施坦因而言,可吹噓他為二戰德軍最優秀的戰略家,但國內為何又有甩鍋帝、曼不群之稱呢?實在的說,他的人品真不咋的,恃才傲物不為人喜,攬功推過一流水準。

    1935年曼甩鍋成為德陸軍總參謀部作戰處處長,36年第一軍需長,總參謀長貝克下的第二號人物,也是貝克的親信與門徒,屬總司令弗裡奇一派。38年2月弗裡奇被革職,8月貝克因其反納粹的立場提出辭職後,曼甩鍋在總參謀部和總司令部失去靠山,以應有實際軍事指揮職務為由被清除出總參謀部,發配到西里西亞擔任一步兵師師長。

    但切切不要認為原因是他政治上反納粹納粹黨人所為。此時的甩鍋帝與親近納粹被納粹賞識的古德里安、賴歇瑙關係親密,為德軍官團所忌憚才是根本。古德里安與哈爾德一度競爭總參謀長,希特勒有讓賴歇瑙出任總司令的企圖。布勞希奇、哈爾德的上任,是希特勒向德軍高層固有勢力的妥協。

    波蘭戰役前夕,甩鍋帝被任命為龍德施泰特南方集團軍群參謀長,有曼自身才華能力的原因,也是希特勒打壓總司令布勞希奇、總參謀長哈爾德之意。

    波蘭戰役後,甩鍋帝在A集團軍群參謀長位置上極不安分,屢次向上提出自己的計劃。這讓自命德軍最優秀戰略家的哈爾德極為不滿,尤其是越級行為更不討人喜歡,以至被排擠任一步兵軍軍長。尊卑有序,希特勒也難以制止。

    可以說只要布勞希奇、哈爾德及其勢力在臺上,甩鍋帝是到不了總司令部和總參謀部的。1941年12月希特勒解除布勞希奇職務自任總司令後,他不會再放權讓他人染指,也是對德軍高層內部爭鬥的厭惡。

    1942年9月哈爾德被解職,希特勒選擇蔡茨勒任總參謀長是希望他出於感恩,為己所用,而不是面對曼甩鍋一副盛氣凌人的態度、鄙夷奚落的口吻。況且希特勒對曼甩鍋要求設立東線總司令的提議充滿警惕。

    當古德里安多次向希特勒推薦讓甩鍋帝任東線總司令後,希特勒言道:“曼施坦因也許能稱得上是總參謀部培養出來的傑出人才,但他只能指揮完整的新銳師,卻不會指揮我現在這樣的殘兵敗將。我現在沒辦法為他組建一支全新的有作戰能力的部隊,所以任用他毫無用處。”

    一語見的!從甩鍋帝就任集團軍群司令,除了個誇大其詞的哈爾科夫反擊戰,哪次他判斷對蘇軍的主攻方向?預估正確蘇軍的實力?憑這,以他不切實際的想象、一廂情願的作派,只會把德軍帶入深淵,讓德軍失敗得更快更慘!

  • 3 # 度度狼gg

    這個問題內涵過於龐大了,二戰時期德國陸軍的“總司令部”和”總參謀部”可不是一回事,日本陸軍的軍政和軍令平行系統,就是模仿了德國陸軍的“兩部”建設。曼施坦因作為一個卓越的戰略人才,甚至可以稱為天才,其實最合適的位置是“總參謀長”,但問題在於,希特勒粗暴地破壞了德國陸軍總司令部和總參謀部兩者配合的體系,曼施坦因其實留在哪個單位都白扯。

    曼施坦因上校曾於1936年入職德國陸軍總參謀部,官至第一總軍務長、首席副總參謀長,之前還擔任過第三軍區參謀長,無論系統內履歷還是能力,本來都是有機會衝擊一下總參謀長職務的。可惜有三個原因使他無法成功,第一是在總參謀部資歷太淺,一戰時他還不過是個副官;第二是曼施坦因具有“才子”的通病,即恃才傲物和卓而不群,夏伊勒的評語就是“遭到總參謀部絕大部分軍官的嫉妒”,套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職場人緣不好。

    第三點是最要命的,那就是繼任陸軍總參謀長的哈爾德上將極為討厭曼施坦因,尤其對他越級闡述戰略思想特別反感。曼施坦因提出的西線作戰計劃其實是由龍德施泰特轉交希特勒的,他當時的職務是“A集團軍群參謀長”,還是屬於參謀總部的體系之內,在希特勒和德軍高層考慮和討論《曼施坦因》計劃期間,曼施坦因本人一直要求面見希特勒詳細說明觀點,哈爾德大為惱火,一腳把他踢出了參謀系統,用明升暗降的手法將其派往一線部隊任職。

    (總參謀長哈爾德)

    1940年曼施坦因被任命為第38步兵軍軍長,按照軍令和軍政的雙軌制度,各部隊長屬於軍政範疇,換句話說,曼施坦因已被調離參謀系統,基本與陸軍總參謀長的位置絕緣了。結果曼施坦因利用希特勒接見一批新任軍長的機會,終於得以與後者當面交流,進攻法國的“黃色計劃”雖然就此敲定了,但是曼施坦因也徹底得罪了總參,因為那不是他一個軍長應該乾的活。而哈爾德直到1942年底才因為跟希特勒吵架才被解職,這三年多時間裡,曼施坦因已不可能回到總參謀部。

    從此曼施坦因就成為了一名前線指揮官,蘇德戰爭爆發時任第56裝甲軍軍長、第11集團軍司令官、頓河集團軍群總司令等職務,1942年因塞瓦斯托波爾戰役的巨大勝利而晉升陸軍元帥。

    (最高統帥部長官凱特爾)

    至於留在德國陸軍總司令部更沒有可能,希特勒用清洗衝鋒隊和陸軍達成效忠的交易後,迅速拿下了國防部長(武裝部隊總司令)和陸軍總司令,而全部由自己兼任,骨子裡是對陸軍”普魯士軍官團”的不放心。但是他仍不滿意,又成立了凌駕於各總部之上的戰時“最高統帥部”(OKW),如此一來等於說陸軍總司令部和總參謀部都成為了OKW的子單位。

    總參謀部的建立是普魯士軍隊最重要的發明,它的核心是將舊時軍隊作戰的“統帥決策”進化為“軍官團決策”,用專業的軍官和智囊團來制定戰略與戰術方針,說白了就是以民主集中制代替軍事獨裁。然而希特勒設立OKW的舉動,完全是一種倒退,又恢復成軍隊統帥一人說了算的局面,作為一名非職業軍官,希特勒扼殺總參作用的做法,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二戰的程序,打仗終究不能全靠“元首的靈感和直覺”。

    (希特勒和曼施坦因)

    希特勒從此繞開陸軍總參謀部,而直接以最高統帥部的名義下達作戰命令,總參謀長的許可權雖然不算“形同虛設”,但也被嚴重縮水了,曼施坦因回去也是浪費,還不如在外做個統兵大將。而希特勒留在最高統帥部的貼身將領,則必須是絕對忠誠和完全服從的“奴才”,比如被稱為元首傳聲筒的最高統帥部長官凱特爾元帥,曼施坦因這種在前線經常抗命撤退的選手,希特勒不可能留在身邊。

    曼施坦因儘管認可希特勒最高統帥的地位,但他同時認為戰場上關於戰略戰術性的問題,希特勒應該交付給前線將領即可,尤其無法忍受希特勒動不動“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的靜態硬性防禦政策,強烈要求建立“東線陸軍總司令部”,潛臺詞是由他來主掌蘇德戰事,不肯放棄兵權的希特勒多次予以拒絕,在希姆萊等人質疑曼施坦因忠誠度的影響下,希特勒終於走馬換將,1944年4月以莫德爾取而代之。

    從根本上說,希特勒對於能力出眾的曼施坦因只是利用或者大用,但卻從來沒有真正信任和喜歡過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中的沛公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