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娛影閒探

    在當今的中國相聲界有“三大世家”,雖然都在步入沒落的階段,但是這三大家族對於傳統相聲的傳承,卻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說以相聲泰斗馬三立先生為代表的“馬家”,是對傳統相聲的承上,那麼以侯寶林大師為掌門人的“侯家”,就是對傳統相聲去其糟粕的啟下,這也是為什麼稱侯寶林大師,是“20世紀最著名的相聲藝術家”的原因。

    如果說現在如日中天的郭德綱,是把相聲商業化做的最好的人物,那麼侯寶林大師就和郭德綱完全相反,侯寶林大師的目的,是要讓所有人都能聽到相聲這門藝術,不為名也不為利,只為傳播和傳承相聲藝術和文化。侯寶林大師對於相聲這門藝術的傳播,不僅只是停留在作品創作之上,他還花了畢生的精力,在潛心研究相聲文化,他要讓所有人都能聽到和了解什麼是真正的相聲文化。

    郭德綱經常把一句話掛在嘴邊,他說:藝人拼到最後,拼的一定是文化。但是在相聲界,真正敢說自己有文化的人,並不是很多。而能將相聲這門藝術的文化傳播出來的,更是少之又少。而只上過三年小學的侯寶林大師,不僅用自己創作的大量優質相聲段子,讓世人聽到了他的藝術水平,還透過自己撰寫或者是和他人合寫的書籍,讓大眾瞭解到了他在相聲這門藝術上的文化造詣。像《相聲表演藝術》、《曲藝概論》、《相聲溯源》、《戲劇雜談》 、《醉酒》 等專著,這都是侯寶林大師為相聲藝術做出的文字貢獻。

    有的人說了一輩子的相聲,到最後最好也只是一個“相聲表演藝術家”,可是侯寶林大師卻是真正的“相聲藝術大師”,他應該是中國相聲界“體制內”的第一人,他是最早的“相聲改進小組”成員之一,後來還升任為組長。他不僅參與了對老相聲段子的“去糟粕”行動,還隨志願軍一起“走出國門”,去北韓做慰問活動。可以很公道的說,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是侯寶林大師一步一步的把相聲這門藝術,帶到了曲藝最高最輝煌的位置。因此,在相聲界有這麼一句話,說每個懂相聲的人都清楚:無論講相聲的人有多少,但侯寶林只有一個。

    其實關於侯寶林大師讓相聲走入千家萬戶的這一說法,有很多不同的聲音。有人說,侯寶林大師當時的“侯家”實力太大,十大笑星之類的有一半都是“侯家人”,所以這些關於侯寶林大師的讚揚之詞,多有阿諛奉承之意。還有的人覺得這只是對相聲界前輩的一種褒獎,並沒有太多實質性的意思。畢竟斯人已逝,再怎麼談論也只是過往雲煙而已。

    我個人覺得,無論是現在的郭德綱,還是老前輩侯寶林大師,只要是在他們所在的年代,為相聲做出了貢獻的,都是值得被後人記住的。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哪怕是聖人孔夫子,也不敢說自己的是一個完美的存在。他原來都做過什麼,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為後世都留下了些什麼?如果不是侯寶林大師的存在,我想中國的傳統相聲只會沒落的更快。論這份功績,侯寶林被稱為“大師”,就是實至名歸的。

  • 2 # 登攀者9923

    侯寶林是70年前建國以來,第一代經過篩選進入國家級藝術社團的相聲藝人,並擔任相聲改革領導小組負責人,根據黨的文藝方針,堅持破舊立新,移風易俗的原則,為了適應當時的政治形勢,擯棄了一大批傳統段子,改編創作了一批新相聲,有批判型的,也有歌頌型的,與當時流行的活報劇、快板書、對口詞等一併成為宣傳黨的政策、愉悅群眾的文藝形式。1960年前後,有線廣播網普及到各個城鎮,透過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節目,使侯寶林的相聲開始得以傳播,有些影像資料以電影正片開映前的新聞片播放過片斷,雖然為數不多,也使人們認識了侯寶林。但絕大多數人對侯寶林的認識是隻聞其聲,未見其人。最讓人知道其人幽默搞笑是文化大革命初期,侯寶林為了應付批鬥,做了一頂可以伸縮的高帽,逗得群眾忍俊不禁。真假未知,卻為進京串聯的紅衛兵瘋傳全國。人們真正把聲形對了號,還是在普及電視後看到的影像資料。

  • 3 # 王燁讀書

    侯寶林的相聲藝術,既然這門藝術走進了千家萬戶,又讓這門藝術走進了藝術的殿堂。

    相聲這門藝術最早的時候是撂地攤,我就是在揭示和人流量比較大的一些地兒啊。每一個圈兒就在那兒啊,給這個路過的人呢,開始說了。之後呢,收一些零錢,然後以備養家餬口。

    侯寶林的時代呢,收音機呢,相對很普遍了,那個時候,很多人家裡都有話匣子,條件好的呢,家裡應該有半導體收音機。

    所以那個時候他的相聲呢,就開始走進了千家萬戶。

    後來隨著電視的發展,到了80年代中期,有了電視。

    那個時候他的相聲走進了電視,透過螢幕傳遞給廣大的觀眾朋友,所以說呀,他的相聲藝術,先是走進了千家萬戶,後來呢,又走進了藝術的殿堂,所以他在相聲領域是一個領軍式的人物,改變了相聲的整個表演地點和技術革新

  • 4 # 天雨146927234

    首先,建國初期人們能用礦石收音機就很幸福了!礦石收音吱吱響,聽不清楚看不見!怎麼能同現今的智慧手機.電腦比呢?當初人們仍然可見4-8人打板乞討的藝人。那時候藝人們為生存,就順情說好話,不好就贓話罵人還是有的,藝人們的社會政治地位低下,下九流就是貧賤藝人的代名詞。侯寶林老先生對舊相聲的取其精華,去其槽粕的改革,順應了新時代的新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滿足了人們對新社會精神食糧的需求。從而,侯老先生把改革的相聲推向與其它文化藝朮同等地位的藝朮門類。現在,人們可以從廣電手機網路電腦影片以及茶社看到不同風格的相聲表演藝朮,該是對藝朮的享受吧!那麼,使人不明白的是,繼承傳統是不分析的完全繼承舊作呢?還是需要經過提煉改進的傳統相聲呢?建國後,侯寶林.馬三立老先生和馬季楊振華高英培趙維洲諸位先生們的新作,算不算是繼承傳統的相聲呢?難道,相聲只能是舊作才是傳統嗎?我深信馬季諸位先生們那麼多的新作,正是,在繼承傳統舊作的基礎上創新發展的豐碩的果實!到如今,這麼多的相聲才俊們怎麼能停步不前呢?個人深信現在如此多的高學歷的相聲新秀們,一定會繼往開來在侯老先生和馬季先生們的新的傳統相聲的前提下,相聲藝朮創新作品一定會更上一層樓!謝謝您的邀談。

  • 5 # 長劍不出鞘

    如果沒有侯寶林的努力,相聲很可能在五十年代就消亡了。

    新中國建立後,黨和政府對於文化加強管理,要求文藝要為人民服務,為新中國服務,體現新中國的大國風貌。

    相聲作為舊社會撂地攤的曲藝形式,存在有幾個大問題:一是低俗問題,撂地攤的節目要迎合最基層老百姓的口味,大講一些葷段子俗段子在所難免。二是相聲段子對社會諷刺挖苦多,歌頌型的作品根本就沒有。三是相聲演員參差不齊,素質不一,身上舊社會壞習慣多,不符合新中國要求。

    有人統計過,1949年到1953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從來沒有播出過相聲。

    在這種情況下,侯寶林參與發起了“相聲改進小組”。1950年1月19日,由侯寶林、常寶霆、孫玉奎、羅榮壽、於世德、高鳳山等11位當時的相聲名家聯合發起成立“相聲改進小組” 出身啟明茶社的孫玉奎任組長,副組長是給張壽臣量活的侯一塵以及“相聲八德”之一的劉德智。

    這個改進小組透過淨化,改造,將相聲改造為能為新中國服務的宣傳藝術形式。改造成功標誌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於1955年7月第一次播放了相聲新作。曲藝要能夠教育引導人民自覺按照黨和政府的倡導,投身革命建設;相聲是要教育人的這一理念使得相聲取得新生,有了地位。

    直到1979年7月,侯寶林先生正式宣佈退出舞臺,專門從事相聲研究工作。他對相聲的貢獻可以說是再造之功。

    至於說讓相聲走進千家萬戶,應該說是侯寶林等先生們主動按照要求完成了自身社會主義改造的必然結果。

  • 6 # 咱誰的都不欠

    從候寶林能進中南海說相聲,中國只一人。能用詼諧的表演拍了遊園驚夢,相聲界只一人。說學逗唱在候寶林身上己經爐火純青,無人能與其比肩。六十年代初,天津舉辦大型相聲晚會,老相聲界的演員基本都到齊了。購票排了一夜隊,聽相聲時一點兒笑點都沒有,半場時觀眾轟動起來,候寶林從北京趕來坐在觀眾席上。許多渴望聽相聲能通快笑一場的觀眾,齊聲邀請侯寶林上臺說一段。當然候寶林不可能上臺,上臺等於砸了天津的場子,不得己離席退場。可見候寶林在觀眾心中的地位。

  • 7 # 遼西居士1

    侯先生早在五六十年代就是家喻戶曉的相聲演員。當時廣播電臺是人們收聽戲曲,曲藝的唯一工具。雖然劇場每天都有各種演出,但老百姓一年也進不了幾回,所以收音機很時髦。當時中央廣播文工團說唱團,那是”國家隊”,集中了各曲種名家,他(她)們大多都到電臺錄節目,播給聽眾,逢年過節電臺會將錄製的相聲段子編輯成近兩小時的”相聲大會”,使得侯寶林,郭啟儒,郭全寶,劉寶瑞,馬季還有天津的”常家”等一大批優秀演員給人們留下深刻的記憶。侯先生還演過一部賀歲電影《遊園驚夢》,給觀眾帶來歡笑。他的許多作品印成單行本,如”夜行記”,”婚姻與迷信”,”賣布頭”等等,是不少相聲愛好者在學校,單位晚會上常表演的節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葡萄酒裡能泡枸杞子嗎要是能的話還可以加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