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做一天和尚撞半天鍾

    老子跟如來佛祖是同等的聖人,不同的是一個沒收徒弟卻寫了五千言智慧書,一個是收很多弟子傳智慧卻沒寫一個字傳世。

  • 2 # 桃良三月

    道德經是老子西出函谷關,應關令尹喜之請寫下的不朽名篇,其後世莫知其所終。

    思維導圖是為了有效率快速的記憶一些東西,而道德經是一部哲學類的智慧書籍,這類書籍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死記硬背,我覺得其中一些名句可以背過,其他的理解就好了,道德經深層次的含義需要仔細揣摩,聯絡現實,認真審視自我,才會產生積極實際的意義。

    對於道德經的解釋,古人解釋古人是最好的,純陽真人的校注個人很喜歡,取其中一則,一起欣賞一下,他對“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校注,此章修身之要,要人有道而不自滿,持真而無驕心。進不如退。入性之後,任其自然。在冥忘中,不知其有。如是乃有道之士。

    配圖是我學習道德經時候做的筆記節選。

  • 3 # 外星文明新時代

    本民科認為,準確地說,不是道德經的思維導圖,而是華夏思想的思維導圖,實際上就是人類‘知識樹’的總根,即知識的發源地!

    終極的宇宙組成法則:道>道生一:道創造了一個宇宙玄:太極>一生二: 太極必須由一對冤家對頭陰(質量)和陽(能量)組成>終極的宇宙執行法則: 德,在一切冤家對頭之間保持動態平衡,‘二生三’:將陰和陽合二為一,變為物質>三生萬物:在像地球這樣高度平衡的環境中,萬物從物質中誕生>...

    這就是宇宙進化的思維導圖,將時間程序‘>’顛倒過來‘<’,就是宇宙蛻化的思維導圖。

    很顯然,這只是一個人類知識體系的思維導圖的大框架,要把它填滿恐怕需要n代人的努力。

    不過有了一個正確的起點總要比現在的盲人摸象要強多了,不是嗎?

    恕本民科直言,一旦確立了人類知識樹,人類迄今為止的知識恐怕會淘汰至少是99%的垃圾知識! 對人類,尤其是莘莘學子來說,無疑是個天大的好事!

  • 4 # 上善如來

    本人不才,解讀《道德經》2載有餘,談談我對道德經的解讀。

    《道德經》能被流傳2000年,熱度直追《易經》,儒家,道教,佛教能夠能符合中華文化,無形中融入中華名族骨髓,在都收到了《道德經》的影響。《道德經》在於他思想不是點,而是面的形式。

    《道德經》可以說是一本思想,靈魂的百科全書,除去註解,可以說是千人千面,對於《道德經》的解讀可以隨你目前的心境,閱歷,困境而又不同的感悟。你要非給個標準答案,老子也給了你。

    我們先來說說《道德經》的思想,哲學派的認為是辨證論如:

    第一章“有”和“無”,“有”為實,屬於物質範疇,看得見,摸得著,“無”為虛,則是和物質相對立的,無形的。彼此同出一源,陰陽相對,虛實相合,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保守元一,構成了宇宙——道。

    第二章“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它們都是相互對立的關係,相互依存,求“有”須向“無”中求,求“易”須重視“難”,欲“長”必先“短”,欲“高”必先為於“下”,欲播聲於“外”,必先發音於“內”,欲處人“前”,必先居人之“後”。

    道教解讀《道德經》

    很多人對道家和道教混為一談,道家是以老子,列子,莊子為代表的哲學派。道教後來將老子奉為祖師。道教解讀《道德經》必有其宗教色彩,屬於他神話色彩,以至於我們一說《道德經》就和道教聯絡在一起,其實這是誤解,道家哲學派主張“無為而無所不為”的思想,有名的一句就是“上善若水”水最近似與道。就如任道長的解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認為“非”字把中間兩豎拿開是個坤卦,中間兩豎上通九天,下入九地,中正剛毅。

    佛教解讀《道德經》

    以《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為例,佛教傳入中國時,《道德經》哲學派思想已近在中華大地綻放光彩,金剛經鳩摩羅什譯本,以老莊思想為中心翻譯,已經和印度傳來的原版幾乎沒有關係如“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

    儒家解讀《道德經》

    “有位”二字足以。太多了就不舉例了。

    《道德經》與現實生活之中

    也是本人的淺顯解讀,希望有和更高層次的智者交流。引用《淮南鴻烈》一句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無為而所不為。

    手機打字,太慢了,估計也有錯字,望諒解,感興趣請關注下,我後期講都《道德經》,《金剛經》,《易經》,《淮南鴻烈》,《心經》,《莊子》,《列子》。不對請指正

  • 5 # 本然堂講席

    題主好!在人與《道德經》的關係上,老子文中反覆暗示過:當學問看,都是空談;當寶貝看,都是自愚;當方法看,都是說夢。所以,你可能被世俗史見誤導了,想用知識導圖加強記憶和理解,其實在做無用功!話題太大,真義太深,下面以喻示理,閒聊幾句,供參考。

    【1、盲人點燈喻】

    一盲無事,請為點燈,持之為寶,好如葉公,明人見笑。

    評:聖賢教理能超越時空,放在三世十方都正確,是因為他們有能力開啟無上智慧,在最高處立論。故面對聖教時,世人的第一步是用經典所教的方法自救,先治己病,而不是旁觀聖人和教言,談來談去。反之,若未覺悟,樂於途說教理,將無濟於事,枉費聖心。同理,《道德經》是教人行動的,不是教人感想的;唯有照著落實,才能明白。為何?真理無關文字,真教不在言說。

    【2、富翁夢貧喻】

    富主閒臥,入夢為乞,討飯四方,苦不堪言,一日頓醒,啞然失笑,本財仍在,徒勞昧難。

    評:聖賢教理不是專利發明,講的都是人的本能,人皆有之,天生忘記罷了。人不能覺悟這個根本真相,只有聖人知之,出世以萬語千言,無非變著法講自己與一切人都有的同一個本能,沒別的奧秘。世人常痴,以為聖理是聖人獨有,自己無份,卻不知心中智慧與聖人齊等,毫無區別;何時徹悟,才明白原來如此。同理,《道德經》講的一切義理都是萬物(包括人)的本能,道德即一切,一切即自己,無二無別,何須探討“什麼是道德,什麼不是道德”呢?多此一舉,都是自害自傷。若能覺悟此理,破除邪見,覺醒自我,當下就是聖賢,人人可為,有啥可仰慕的?心無平等,知必自困。

    【3、以想為行喻】

    某甲赴遠,手有地圖,反覆記看,熟能倒背,未邁一步,終不能達。

    評:聖教的價值重在實行,不在臆想;意為虛幻,何勞下功夫強記呢?梨子真味,必須親嘗,無人能替代,所以真聰明人都擅長沉默寡言,力在自行,遠離喧鬧,自安自得。同理,真懂《道德經》的人必定是書中說的“三隱之人”,不懂《道德經》的人必定是書中說的“中下之士”。為何會這樣?上智離想,上人無說,上慧不語,來去自在,樂而不言。

    【4、自視為賊喻】

    宿族大福,生人為子,走失離路,投入窮戶,豔羨本家,常欲盜物,以濟時艱,活在顛倒。

    評:聖理不是聖賢的發明,而是萬物共有之財,沒有私性。世人不明其實,常以偷心,妄想竊為己有,卻不知仰慕的是自己的珍寶,得到的是失去的家璧。聖人反之,明示此寶,平等施人,以滅其蠢,別無他意。同理,敬仰《道德經》的,都是自矮;惜為難得的,都是蟊賊;奉如圭縞的,都是劣性。心不斷欲,自甘凡愚,就與聖人無緣,讀也無用,是肯定的。

    【5、居家自盜喻】

    一家多器,主忽癲狂,日思夜想,瞞人外賣,以得微利,貴耀顯赫,不知自害。

    評:聖賢徹悟道德,知與世人同體,則也知己智就是人智,故說出不增一理,未說不減一義,最終是否利人,取決於世人自己。無奈,後人皆曲解聖懷,常想從經典攫取私寶,妄為私用,背道離德,越學越迷。同理,是否能從《道德經》受益,不取決於某個外人說了什麼、書中寫了什麼,只取決於自己讀經時剎那間的覺悟。為何?真悟不從書中得,書理天真未曾失,探討個什麼?鑽研個什麼?只需一念間轉愚為智,無慾無為,沒有心理活動,則人人都能講自己的《道德經》,與老子的《道德經》沒有區別。

    總之,道德即世界,經義即萬物,說之成迷,思之成獄,求之成空;若不說、不思、不求,剎那自明,不論其他。正所謂:

    讀經如子歸家,行道是享宿福。

    世無一道一德,何必珍之為智?

    聖人不曾去世,萬載未離凡間。

    隱者就在四方,常被對面錯過。

    自古道教誤人,打坐皆成木偶。

    大悟只在自然,哪有萬語千言。

    版本都是路牌,動念就是罪人。

    學士不分高低,無心當下成賢。

  • 6 # 平衡論極力波金鵬

    二龍戲珠能量千變萬化,

    四季如春骨朵獻媚星辰。

    六六大順風水開天闢地,

    八仙過海法寶乘風破浪。

    十全十美大愛鋪滿人間,

    一心一意知識舞動乾坤。

  • 7 # 春臺96245986

    我沒做過辯證思維導圖,但我體悟出陰陽五行基本“陰陽交錯交替、序度提高延續”迴圈基本過程,因不好闡述故又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概要》中還解密出陰陽五行的九個基本技能要點。因不懂電腦程式設計,老朽連打字也是新學的,寫這兩本書,用了七八年時間,總算通俗完整解密出老子道法,作為基礎理論,才寫出哲學社會科學理論體系。原”陰陽魚”的似不能提現完整陰陽辯證法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詩表達了豁達的人生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