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aazhu2

    飢餓 食物對人的影響,原始的生命需求使他看見了透明的胡蘿蔔。

    透過這個作品,莫言慢慢走上了感覺化小說的道路。

  • 2 #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5858

    【一、莫言《透明的紅蘿蔔》內容簡介】

    《透明的紅蘿蔔》裡的主角,小黑孩是個孤兒,從小缺乏父親的教導且總是受到繼母的虐待,這從小黑孩的外貌就可以看出來:孩子赤著腳,光著脊樑,穿一條又肥又長的白底帶綠條條的大褲頭子,褲頭上染著一塊塊的汙漬,有的像青草的汁液,有的像乾結的鼻血。褲頭的下沿齊著膝蓋。孩子的小腿上佈滿了閃亮的小疤點。他的頭很大,脖子細長,挑著這樣一個大腦袋顯得隨時都有壓折的危險。文章中寫小黑孩被繼母從睡夢中打醒去挑水的段落寫的比較細緻。小黑孩的遭遇使得他的性格變得沉默、倔強而孤獨,感情世界也變得空虛,從不願意主動跟別人打交道。而處在鄉村社群中心的青年們,他們對於黑孩從沒有屑於理解。

    小黑孩和小石匠被派到滯洪閘工地幹活掙工分 ,受到了小石匠以及美麗善良的菊子姑娘的保護。但因為繼母虐待的陰影以及他對菊子姑娘一種隱隱的情慷 ,他甚至咬了菊子姑娘 ,在小石匠和小鐵匠打架時,意外地幫欺負他的小鐵匠去打小石匠。小鐵匠動不動就讓黑孩去偷地瓜和紅蘿蔔,因為黑孩視覺上的幻覺 ,他把紅蘿蔔看成了有著金色外殼包著銀色液體的透明的紅蘿蔔,從此對紅蘿蔔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最後當小鐵匠把他的蘿蔔扔進了水裡再也找不到時,黑孩鑽進了蘿蔔地, 把所有正在成長的紅蘿蔔都拔了出來。

    【二、莫言《透明的紅蘿蔔》賞析】

    蘿蔔能夠透明,還是紅色的。這已經是個意象,一個富於詩意的意象。它使人想起童話。然而,按照通常的說法這應該算是一篇反映農村生活的所謂農村 題材小說。但凡是讀過這篇小說的人,恐怕都要猶疑,它究竟能不能算是反映現實農村生活的農村題材小說?

    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十歲左右的男孩子。這孩子剛出現 的時候普普通通,赤著腳,光著脊樑,穿一條又肥又長的白底帶綠條條的大褲頭褲子,細長的脖子支撐著大腦袋。但是越到後來,這孩子越象個小精靈,還透著幾分 神秘。他從來不說話。他從不怕冷,當十分強壯的老鐵匠都穿上棉襖時,他仍然光背赤足,且沒有半點瑟縮。他用手去抓熱鐵,讓熱鐵象知了一樣在手裡滋啦滋啦地 響,把手燙得冒出黃煙,可他還不慌不忙,彷彿那皮肉的的痛中有一種快感。他在一個夜晚看見了透明的紅蘿蔔,那蘿蔔晶瑩透明,尾巴上的根根鬚須象金色的羊 毛,蘿蔔裡還流動著活潑的銀色液體。於是孩子便著迷地去尋求它,以至於到蘿蔔地去,把每一個蘿蔔都拔下來舉到Sunny下端詳,最後把一片地蘿蔔全部拔光……。

    這的確很象童話。然而,這些非現實的童話因素在《透明的紅蘿蔔》中只是其藝術形象構成的一種成分。與這種童話式的非現實因素相交織,小說中又有很多十分現 實的農村生活描寫。凡是對中國農村生活,特別是對“文化大革命”期間的農村生活比較熟悉的人,都會承認這些描寫既豐富多彩,又生動準確。

    例如小說作者對公社副主任劉太陽的刻畫,用墨並不多,只寥寥幾筆,然而活龍活現,一個本質還不算太劣,卻已經習慣於欺凌百姓的小官僚躍然紙上。小說中的其他幾個人物,還有 小說所展現的一幅幅農村生活圖景,也都寫得十分生氣,發散著一股溫馨的泥土氣息。

    讀這些地方的時候,我們幾乎會忘記小說中的那些童話式的非現實的因素,以 為自己在品味一篇風格上非常“寫實”的小說。如此,《透明的紅蘿蔔》多少給人一種迷離恍惚之感。它所描寫的一切,似乎是現實的,又是非現實的,是經驗的, 又是非經驗的,是透明的,又是不透明的。小說這種獨特的藝術形象和藝術效果,使我們獲得一種新鮮的、陌生的審美經驗。它使我們有些困惑,但也使我們享受到 一種“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的愉悅。

    首先,這篇小說所蘊藏的涵義似乎與我們通常所見的農村題材小說有很大不同。雖然它也寫了貧窮落後的農村狀況,也寫了農村生活的“陰暗面”,還有農 民做為小生產者的種種心理,他們的狹隘、愚昧、純樸、善良等等。

    但是,我們越仔細解讀小說,就越相信這些都不是作品的主旨;作者無意於使自己作品的主題拘 束於社會學範圍之內,這大概正是使許多讀者困惑的原因所在。許多年來,不僅文藝作品對生活的表現形成一定的模式,讀者的欣賞習慣和心理似乎也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其實,倘若我們有意不象通常那樣到《透明的紅蘿蔔》中尋找我們所習慣的主題,這篇作品的解讀相反會比較容易。關鍵是對小說主人公——黑孩的理解。

    從表面的層次上說,這是一個具體的人物形象,一個倔犟頑強、飽受困苦的農村孩子,他的性格和命運中都有一種悲劇色彩,令人同情,讀者也許會透過他思索很多的 東西。但是如果僅僅如此,那這思索就會與類似小說中類似這樣的形象所引起的思索大同小異。然而,正是滲透於這個形象的那些童話式的非現實因素,使我們對黑孩的理解有可能進入到更深的層次。黑孩形象中的非現實色彩,使他在一定意義上成為一種抽象和象徵。

    黑孩卻是中國農民那種能夠在任何嚴酷的條件下都能生存發展的無 限的生命力的抽象和象徵。無論黑孩那種超自然的、神秘的承受苦難和忍耐痛苦的能力,無論黑孩那在剛剛能活下去的惡劣條件下仍能保持那麼多幻想,仍能頑強地 去追求的熾烈感情,我們都不能把它們只看做是人物性格,而是應當做作者對中國農民的反思。其中有他的熱愛、理解和信任,也有憂慮、懷疑和批評。

    《透明的紅蘿蔔》是莫言的成名作。1985年在《中國作家》第二期發表的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蔔》多少給人一種迷離恍惚之感。 它所描寫的一切,似乎是現實的,又是非現實的,是經驗的,又是非經驗的,是透明的,又是不透明的。小說這種獨特的藝術形象和藝術效果,使人們獲得一種新鮮 的、陌生的審美經驗。

  • 3 # 落地繡才

    顧名思義透明的葫蘿蔔就是個假葫蘿蔔,要麼就是基因突變後的怪胎,往好的方向想,就是科學家研究出了新品種,不一而論!

  • 4 # 小清流

    《透明的紅蘿蔔》瀰漫最深的是一種孤獨感,大概也就是“憋悶憂鬱悲傷”。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那個物質貧乏的閉塞的鄉村裡,普遍存在的苦難使得每個人的身上產生了各種奇異的變化。每個人雖然被生命力驅趕著,但精神已經被鎖死在衚衕裡,他們卻走來走去,卻找不到出路。無論是冷漠寡言的黑孩,還是一個人嘶啞唱著歌詞的老鐵匠,或者是菊子姑娘、小石匠、小鐵匠,無論是自覺的或是不自覺的,每個人物心裡的是無處發洩的苦悶和彷徨,看似很貼近卻無法理解,更無力援助。

    沒有一個人天生就該是承受著殘酷不堪的生活。在於那個物質貧乏的時代中,最基本的生存欲求都不可能被滿足,更何況是人在精神層面的渴望。活在自我世界中的黑孩是孤獨的,但這並不是最讓人震撼的。不可思議的是,不管他如何地痛苦,他從不去正面反映自己的真實情感祈求一份理解和同情。面對每個孩子成長中心靈必然經歷的震顫和惶恐,卻無外人能夠足這份震動的意識以足夠的關注。幼小的孩子如同一株植物自然生長,但旺盛的生命力催發出的雜草卻只能自生自滅。

    無論內心有多豐盈,無論聲嘶力竭地想要傳達什麼,都絕不可能被抵達任何一個人的內心,都無法得到世上另一顆顫抖著心靈的共鳴。那不如保持沉默吧,如同谷地裡被風吹動的稻草人,完全沉浸在自我建構的幻想中,體驗用感官塑造的世界。

    真正的痛苦是自己感受不到痛苦。孤獨地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也帶著不屑於參與世俗的傲氣,偏執地固步自封。黑孩越是沉默,越是壓抑那種想要抒發自我的情感和慾望,越是以一種偏執對抗外界冷酷混亂且麻木不仁的世界。那個在Sunny下閃著金光的蘿蔔,或許是少年之夢的投射之物,是黑孩忍受痛苦,夾縫中生存下去的支撐。

    就好像中國農民,他們身上也無言承載著千百年來沉重的壓迫和精神的腐蝕。然而誰又知道,他們的內心裡是不是有著一片任何人無法踏入,拒絕讓人靠近的神秘之境。他們從不言語,彷彿是被剝奪了表達痛苦的能力;可忍受並不代表著沒有反抗和表達的慾望,沉默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豐富的內心世界。

    用自我摧毀去抵制宿命和反抗壓迫,用無言的荒誕與徹底的冷漠對待苦難。然而這種反抗對於消解外界強加於身上的困苦卻是消極的,僅僅是沉默著承受難以言說的悲痛,以及在被侮辱和被損害的弱勢環境下做著軟弱而無效的反抗,是無法改變身處的困境,更無法拯救自己的命運。

    可這種肉體的折磨和精神的孤獨,或許正是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承受的生命之痛。當黑孩光著身子在莊稼地裡興奮地舉起那個蘿蔔時,反射的金色光芒或許恰恰就是他在冷酷的現實世界裡尚未泯滅的最後一絲溫暖和浪漫,是生存空間被殘忍擠壓下保留的最後一份微弱的力量和愛。

    也許在那個不允許的發聲的時代中,這份寄託正是“卑賤”生命不可多得的慰藉,如是便也足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雲老祖最早出現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