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臻情感語錄
-
2 # 凡人梵思
王允(137年—192年),字子師,太原郡祁縣(今山西祁縣)人,東漢末年時期大臣。一生最大的成就是謀劃除掉董卓,初步穩定東漢局勢,但是他這時卻昏招頻出,不僅失去了到手的大好局面,自己也丟了性命,也讓東漢徹底陷入群雄紛爭的年代。
董卓在進駐進駐洛陽後的種種倒行逆施,使王允已經敏銳地意識到他將成為威脅東漢政權的最大隱患,必須採取必要措施遏制和除掉董卓。經過細心計劃和周密佈置,公元192年4月,趁董卓上朝之時,將其斬殺,接著派李肅討伐董的女婿牛輔,使牛在混亂之中被殺身亡。這樣王允用自己對朝廷的赤誠和一身正氣贏得了剷除董卓鬥爭的勝利和世人的稱讚,站在了自己事業的顛覆。但下面的做法就是自我毀滅:
第一,沒有及時控制董的西涼軍。董死後麾下的西涼軍五員重將,徐榮、段煨、胡軫投降朝廷,牛輔、董越不肯投降。屯駐澠池的董越急匆匆趕往陝縣找牛輔商議對策,卻被牛輔殺死,主力部隊盡歸牛輔所領;牛輔又是董卓的女婿,自然就成了涼州兵新的老大,至於後來攻陷長安的李傕 、郭汜、張濟、賈詡,當時俱是牛輔麾下校尉。牛輔一死,真正是群龍無首,如何安排和處理董的舊部時,其實是王允集團面臨的首要問題,呂布因為本來是董的心腹,所以想全部赦免董卓的部下,並董卓的財物賞賜公卿、將校,起一個收買人心的作用,王允不僅不同意,還有懲罰他們,王允有點平日卻看不起呂布,以劍客對待他。而呂布也認為自己在殺董這事上有功勞,現在倆人意見不一,漸漸與王允不和了,王也失去了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
第二,王允的處置手段是企圖削奪涼州兵將領的兵權,取締全部涼州兵,並且計劃利用關東兵去控制他們。這時有人明確指出一條正確方法:“涼州兵素來害怕袁紹,畏懼關東兵,而今,如果派關東兵去解散他們,涼州兵人人都會擔心性命不保,這樣,很容易引起兵變和混亂。還不如任命皇甫嵩(字義真)為將軍,去擔任涼州兵的統帥,並讓他長期留在那兒,以便安撫軍心。”但王已經聽不了不同聲音:連董卓這樣不可一世的大奸賊都死於我的手下,我還有什麼可懼怕的呢?他便對任何人、任何事情都無所謂,毫不在乎,甚至居功自傲。特別是當朝文學家蔡邕曾是董卓的舊臣,王允便殺了他,引起朝野震動。
本來涼州百姓聽到王允想解散涼州兵的風聲後,便到處傳言,說王允要殺掉所有涼州人,一時之間,整個涼州人心惶惶,一片驚慌。涼州兵將領本來就成了驚弓之鳥,對自己的前途深感憂慮,當他們得知王允要削奪他們的軍權,解散涼州兵的訊息後,更是驚慌。絕望的涼州兵尋思:反正是一死,不如死個痛快。於是他們迅速召集軍隊,嚴陣以待,準備見機起事,並且互相傳告:蔡邕只不過受了董卓的一點厚遇而已,王允便不分青紅皂白地把他殺了,我們除了聯合起來,別無選擇。於是李傕和郭汜帶兵攻入都城長安,將他的長子侍中王蓋、次子王景、王定及宗族十餘人都被殺害,王死時56歲。
-
3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這個問題提的比較好,我是紫氣東來,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其一、牛輔不是王允所殺,但牛輔之死卻和王允有一定的關係。董卓被殺之時,牛輔並不在長安,而被董卓派往安邑,去防備關東群雄了。董卓被殺後,王允派呂布去征討牛輔,呂布派李肅去剿滅牛輔,卻被牛輔打得打敗。某一天晚上牛輔軍營裡有一部分士兵背叛逃跑,牛輔這個二貨以為軍營裡的人都背叛了,嚇得趕緊收拾金銀財寶,帶著胡赤兒幾個心腹親信逃跑了,結果在路上胡赤兒見財起意,殺了牛輔,並把首級送往長安獻給了呂布和王允。
可見牛輔並非王允所殺,但因王允、呂布征討,牛輔自己不敵,於逃亡途中被殺,可以說與王允脫不了干係。其二、牛輔死後,王允幹了以下幾件蠢事導致了王允的失敗。一、沒有收編牛輔的軍隊,而要去解散軍隊。
牛輔為董卓的女婿,在董卓死後,鎮守長安附近的軍隊群龍無首,牛輔成為西涼的老大。牛輔死後,士兵多逃亡,牛輔手下都是西涼的精銳之師,王允應該在牛輔死後,派人去接管軍隊,而不是任其解散逃亡,有人建議皇甫嵩去接管涼州軍隊,而王允堅決不同意,以為那樣會使關東軍閥不安,可見其迂腐。
二、對董卓舊部李榷郭汜的趕盡殺絕。
董卓雖死,但董卓的軍隊任由其部下統領,其手下牛輔、李榷郭汜等人依然握有重兵。董卓死後,王允得意忘形,對李榷、郭汜等人的投降不予理睬,並要對西涼之人趕盡殺絕,造成了李、郭二人的仇恨心裡。他二人本想著解散部隊逃亡家鄉,擔心得不到朝廷赦免,在賈詡的建議下,聚眾殺回長安,為董卓報仇,一路上收集殘部,到長安時已有十萬之眾。到長安時又與董卓舊部樊稠、王方、李蒙等人回合,一起攻破長安,趕跑了呂布,殺了王允。
其三、輕易相信董卓舊部胡軫的投降。
胡軫在董卓死後,假意投降王允,以待時機。在李榷郭汜圍攻長安時,被王允派去抵擋李、郭大軍,平時王允不善待胡軫等人,結果這小子臨時反叛,與李、郭二人一起率軍攻打長安,長安城破,王允卒。
王允在除掉董卓後未能正確的估計當時的局勢,對董卓舊部不能寬以待人,而要趕盡殺絕,造成了西涼董卓舊部的瘋狂報復,王允可謂是自找死路。
回覆列表
王允聯合呂布除掉董卓後,董卓舊部李傕、郭汜等人逃往陝西,同時上表希望得到朝廷的赦免。不過,司徒王允卻態度堅決,不肯赦免李傕、郭汜等人。正當李傕等人惶惶不可終日之際,謀士賈詡提出建議,以為董卓報仇為由聯合其他董卓舊部,向長安發動進攻。這一建議得到李傕等人的採納後,其部眾人數急劇增加,兵力達到十餘萬眾。李傕隨即兵分四路,向長安發動進攻,其先鋒正是董卓的女婿牛輔。得知李傕、郭汜等人進犯,呂布主動請纓,領兵迎戰。但在首戰中,呂布部將李肅大敗而回。呂布非常憤怒,將李肅斬首示眾,自己親自率部迎敵。牛輔不是呂布的對手,大敗而回。當天夜裡,牛輔帶著心腹胡赤兒及三、四名隨從渡河逃跑。誰知胡赤兒將牛輔殺死,並向呂布投降。呂布得知胡赤兒是見財起意殺死牛輔,勃然大怒,又將胡赤兒誅殺。此後,呂布率眾迎戰李傕。呂布一馬當先,將李傕擊敗。不過,李傕認為呂布有勇無謀,遂與郭汜、張濟、樊稠等人密謀,以一部兵力牽制呂布,主力分兩路偷襲長安。小說中提到的此次董卓殘部與呂布之間的較量在歷史上的確出現過。不過,事情的起因及經過卻與歷史記載有著一定的差距。按照小說的描述,牛輔被殺是在賈詡慫恿李傕等人起兵之後。而在真實的歷史當中,此事卻是在賈詡提出建議之前。據《三國志·董卓傳》載,董卓被殺後,呂布命李肅帶著朝廷的詔書去誅殺牛輔。牛輔負隅頑抗,反將李肅擊敗。呂布大怒,將李肅處死。不過,此後牛輔軍中突然出現譁變,令牛輔驚慌失措。牛輔竟然扔下部眾,與胡赤兒等五六人逃跑。結果胡赤兒見財起意,將牛輔殺死,並將其頭顱送往長安邀功。此後此有了王允不赦免李傕及賈詡建議進攻長安之事。回顧李傕、郭汜等人重新控制漢末朝廷這一段歷史,很多人將責任推到了謀士賈詡的身上,認為正是由於賈詡的建議才導致了漢末局勢的混亂。不過,這種觀點並不全面。要論及責任,真正應該承擔責任的人並非是賈詡,而是誅殺董卓的大功臣王允。正是因為他的決策失誤,才導致了漢末王朝的萬劫不復。據史料記載,王允誅殺董卓時,僅僅解決了長安城中的董卓部下,而大部分的董卓舊部仍在。在這種情況下,王允命呂布誅殺牛輔是一招好棋,震懾了董卓舊部,因此才出現了李傕、郭汜等人上表乞求赦免的情況出現。此時,王允應該採用的方法有兩個,一是對董卓舊部進行拉攏,將其收為己用;二是先答應李傕等人的要求,然後再進行分化瓦解,逐個擊破,最終將其剷除。不過,此後王允卻出現了重大失策。據《後漢書·王允傳》載,王允的表態是這樣:“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雖大赦天下,獨不赦此四人。”這無疑就將李傕等人逼上了絕路。這時候賈詡及時出現,向李傕、郭汜等人提出了聚眾攻打長安的建議,李傕、郭汜立刻意識到只有這樣才能挽救自己的命運。在李傕、郭汜起兵進犯長安時,王允還犯了一個致命的失誤,將董卓集團的一位重要人物放走,進一步壯大了李傕、郭汜的力量。據《三國志·董卓傳》注引《九州春秋》載:“胡文才、楊整修皆涼州大人,而司徒王允素所不善也。及李傕之叛,允乃呼文才、整修使東解釋之,不假借以溫顏……於是二人往,實召兵而還。” 這段記載中提到的“胡文才”,便是討董之戰期間董卓大軍的前線統帥胡軫,是董卓集團的核心人物。面對李傕、郭汜的進犯,王允竟然將胡軫派去調解,無疑是縱虎歸山。而胡軫回到西北後,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招兵買馬,壯大叛軍力量。面對彪悍的西北叛軍,以王允為首的幷州勢力功虧一簣,無力迴天,這才導致了長安的淪陷及王允的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