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習社

    11世紀,塞爾柱突厥的異軍突起給拜占庭帝國帶來了諸多壓力,拜占庭帝國的皇帝急需其他力量幫助他脫離困境,他開始向歐洲尋求幫助,其中就包括教皇烏爾班二世。

    烏爾班二世對皇帝的請求相當重視,很快教皇便在克萊蒙召開公會,呼籲所有具有基督教騎士精神的教徒參加遠征行動,保護同教兄弟,擊退異端。這次拜占庭的危機或許有望讓分裂的東西教會重回一體。

    最初的十字軍東征確實是在信仰的感召下開始的。當時,參與東征的大多數士兵懷著虔誠的信仰之心前往東方,在他們心中,這是一場為上帝、為兄弟而戰的戰鬥。然而,雖然十字軍東征最初是一場宗教戰爭,一場信仰之戰,但這個理由其實很難讓這個遠征持續這麼多年。從第二次十字軍東征開始,這場戰爭更多是建立在世俗的利益之上。

    是什麼帶起了人們參與第二次東征的興致?首先應該是“奪取聖城”的勝利。基督徒第一次真正將耶路撒冷控制在手,這點然了人們心中的激情。奪取聖城的訊息如火焰般迅速蔓延整個歐洲,而參與其中的不少將領則變成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如十字軍將領博希蒙德在回鄉後就受到了英雄的禮遇。這種對英雄的嚮往,或者說期望自己能借助東征名聲大噪的願望,驅使不少人加入到東征的行列中,可是賺取自我聲譽的一個好機會。

    而對另一批人來說,東征是一個發財的好機會。十字軍東征一開始是以宗教戰爭發起的,但沒想到的是,這場遠征卻極大地促進歐洲和近東的來往商貿。尤其是義大利商人,藉助著東征開闢的道路,他們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商貿基地。

    例如,在參與1100年圍攻阿卡的戰役時,十字軍每奪取的一座城市,義大利商人就能得到一座教堂、一個貿易廣場、三分之一的戰利品,還能免除稅收。因此,越來越多的義大利商人出資資助十字軍東征,以換取豐厚的商貿回報。

    除了狂熱的信徒、為贏取名譽的騎士、盯著金錢的商人以外,阿拉伯人也是推動這場東征運動的助推者之一。他們對東征運動幾乎無動於衷的態度就是就好的助推劑。

    當基督教在十字軍東征中取得極大勝利,英勇事蹟傳遍整個歐洲大街小巷之時,伊斯蘭世界卻幾乎沒有任何的反應。雖然在耶路撒冷陷落之前,耶路撒冷城內也曾制定對抗十字軍的計劃,但執行起來相當消極,也只是區域性反抗而已。而在耶路撒冷陷落之後,巴格達的哈里發也沒有太大的反應。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反常的狀況,或許是因為當時什葉派和遜尼派的爭鬥所致,巴格達和開羅的哈里發都覺得,寧願讓基督徒佔據耶路撒冷,也好過讓對手佔據耶路撒冷。十字軍東征近200年,非但沒有撕裂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關係,反而創造出了雙方相互交流的機會。東方思想與知識傳到歐洲,尤其是古希臘經典回到歐洲,以及後來的文藝復興,都同十字軍東征關係匪淺。這也倒是一件奇事。

    參考資料:

    彼得. 弗蘭科潘:《絲綢之路 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彼得. 李伯庚:《歐洲文化史 上》

  • 2 # 鄧海春

    十字軍東征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進行的、持續近200年的、宗教性的著名軍事行動,東征是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以收復阿拉伯穆斯林入侵佔領的土地為名義,對地中海東岸國家發動的戰爭,前後共計九次。

    當時原屬於羅馬天主教聖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手中,羅馬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便進行了多次東征行動。但實際上,東征不僅僅只針對伊斯蘭,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就是針對信奉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十字軍在他們佔領的地區建立過幾十個十字軍國家,最大的是耶路撒冷王國,此外還有安條克公國、的黎波里伯國等。

    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徵,因此每個參加出征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戴“十”字標記,故稱“十字軍”。十字軍的主要目的是支援羅馬天主教勢力對穆斯林統治的西亞地區進行佔領,並建立一些基督教國家,因而這些戰爭也被形象的比喻為“十字架反對弓月”。而實際征戰也涉及對“基督教異端”、其他異教徒和對其他天主教會及封建領主中的“敵對勢力”的征服。

    曠日持久的戰役斷斷續續在黎凡特地區展開,十字軍與穆斯林展開拉鋸戰。

    第一次參戰的十字軍約有10萬人。騎士十字軍兵分4路,於1097年會合於君士坦丁堡,旋即渡海進入小亞細亞,攻城奪地。他們佔領了塞爾柱突厥人的都城尼凱亞等城,大肆擄掠。軍隊於1099年7月15日佔領耶路撒冷,進城後殺死了70000餘人。接著,十字軍按歐洲國家模式,在地中海沿岸所佔地區建立了若干封建國家。

    第二次東征是在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率領下進行的。塞爾柱突厥人於1144年佔領埃德薩是這次遠征的起因。出動較早的德意志十字軍在小亞細亞被土耳其人擊敗。隨後法國十字軍攻佔大馬士革的企圖也落了空。故這次遠征未達到任何既定目的

    第三次戰爭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法國國王奧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國國王理查一世率領下進行的。由於十字軍內部矛盾重重,此次遠征也沒有達到既定目的,而且還造成了慘重傷亡。但前三次十字軍東征打亂了拜占庭的統治秩序,使拜占庭處境困難,並且激發了拜占庭人與拉丁人的矛盾。

    第四次戰爭由教宗英諾森三世發動。目的本是攻佔穆斯林所控制的埃及,將埃及作為日後行動的基地。這支十字軍主要由法國和義大利貴族組成。在沒有足夠的金錢付給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況下,十字軍按威尼斯貴族將領的建議轉去攻打扎拉城(現克羅埃西亞的扎達爾)。他們還利用拜占庭國內的糾紛,攻打君士坦丁堡。

    這群貴族在搶劫和破壞後血腥屠城三天。大戰過後,威尼斯佔去拜占庭帝國八分之三的領土,包括愛琴海、亞得里亞海沿岸許多港口和克里特島。而十字軍則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國和兩個附庸於該帝國的國家,分別是雅典公國和亞該亞公國。

    第五次東征源於教皇英諾森三世。教皇要求信徒組建一支新十字軍。不過,此教令沒有得到歐洲君主們的支援。於是,教皇要求教士進行佈道宣傳,將信徒、社會地位較低的貴族和落魄的騎士納入十字軍。教皇在拉特蘭大堂主持召開了宗教會議,宣佈組建一支以攻打埃及為目標的十字軍,希望透過戰勝埃及的穆斯林王朝進而重新奪取耶路撒冷。然而十字軍在埃及被穆斯林擊敗,第五次十字軍東征失敗。

    第六次戰爭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領下進行的。這次遠征使耶路撒冷在1229年暫回到基督教徒手中。但在1244年,耶路撒冷又被穆斯林奪回。

    第七次戰爭由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發動。十字軍很快便攻取了達米埃塔,但卻陷入被瘟疫折磨的境況。熬過瘟疫後,十字軍進攻開羅。結果十字軍被馬木魯克騎兵打敗。最終路易九世的弟弟阿圖瓦伯爵被殺,路易九世被俘。1250年,當時的蘇丹被其馬木留克軍官推翻,故法國以大筆贖金贖回路易九世。但直到1254年,路易九世與他計程車兵才被釋放回國。

    第八次戰爭依舊由法國國王路易九世領導。但在西西里,路易九世被安茹的查理說服,轉而進軍突尼西亞。結果十字軍在突尼西亞登陸後不久,就在路上爆發了傳染病,路易九世也染病身亡。路易九世的兒子兼繼承人腓力三世馬上下令撤退。此次十字軍東征以撤退收場

    第九次十字軍東征由英格蘭的愛德華王子領導,目的是趕到北非救援路易九世,但愛德華王子已經無力迴天。他在阿卡簽定了停戰協議,於1272年返回英格蘭繼承王位。此後,十字軍在東方的領土逐漸落入穆斯林手中。1291年,最後一個據點阿卡(今以色列北部城市)被埃及馬木留克軍隊攻陷,耶路撒冷王國滅亡。至此,十字軍東征徹底失敗。

    十字軍東征是西方基督教文明與東方伊斯蘭文明的直接對抗,雙方傷亡慘重。十字軍雖然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但實際上是以政治、社會與經濟等目的為主,伴隨著一定程度上的劫掠。不過東征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促進了貿易的發展以及文藝復興的出現。可以說,這是一場橫跨亞歐非三大洲,且歷時超長的複雜宗教政治軍事事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師節的祝福語是什麼,不要抄的要自己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