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襟亞
-
2 # 楚襄蠻
(溫馨提示:此篇以無關緊要的題外話和又臭又長的廢話為主,望友友們慎入!)
時常有後世人說高適這個人薄情寡義。
其“依據”是:
當年,政治情商較低而又極度渴望建功立業的暮年李白,由於站錯了隊,受永王李璘的牽連,被下了入大獄。
於是向位高權重、唐玄宗眼前的紅人高適寫詩求助(但灑一行淚,臨歧竟何雲。),但高適最終卻保持了沉默。
難道當初高適和李白、杜甫三個人在梁園許下的“誓言”都隨“一江春水向東流”了嗎?
顯然不是,高適不是不想救李白,而是李白觸碰到了帝王那根最敏感的神經——謀逆。
謀逆輕則判死罪,重則誅連九族。高適只怕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弄得不好,把自己都搭進去了,還不如留下自己一命,用來照顧李白的妻小。(李白後由再造大唐的郭子儀,以全部官爵和資財相贖,加上朝廷遇赦才獲救。)
高適是重視友情的,晚年的杜甫如果沒有高適的時常接濟只怕是早就“嗚呼哀哉”了。(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
除了詩壇的朋友,與音樂圈裡朋友的友誼,高適一樣珍視。
比如和當時的著名名琴師董庭蘭。其家族排行第一,所以稱呼為董大。
董庭蘭原是吏部尚書房琯的門客。房琯志大才疏、求生意氣,安史之亂時,指揮失利,多次敗於叛軍,導致數萬將士戰死,加上政敵攻擊,唐肅宗心生厭惡,於天寶六年(公元747年)被貶。樹倒猢猻散,董庭蘭也就失去了依靠,從此,流落江湖。(一說房琯遭貶與董庭蘭收受賄賂有一定關係,但也有學者持懷疑態度,如收受賄賂屬實,那麼董庭蘭不會一直都過得異常清苦。)
別董大二首表達的思想感情有點複雜。既豪氣干雲,積極豁達;又窘而不迫,寒而不酸。
其一: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高適再次於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南)見到董庭蘭時已經是冬天了。
那天,綿延千里的黃雲遮天蔽日,呼嘯的北風剛剛送走了雁群,又帶來了紛紛揚揚的大雪。
看來他們重逢時的天公一點也不作美,日暮黃昏,大雪紛飛,北風勁吹,遙空斷雁,出沒寒雲。旅雁,暗喻他鄉之遊子。
第一句寫景,壯麗遼闊,引人思緒飛昇。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何俱江湖縹緲,紅塵無系,何愁知音難覓?普天之下,誰人不認識你董庭蘭啊?
有才華真好,這句安慰真讓人暖到了心坎裡,即便再落魄,聽到這句,也會抖落身上的塵土,擦乾蒼涼的濁淚,迎著風雪,一往無前。
這就是唐人,分別時沒有離愁別緒,沒有悽婉哀怨,只有催人奮進的豪爽灑脫融進九尺柔腸。
第一首讀完,我們滿以為高適如此豪邁,想必應該很是“發達”。
而事實恰恰相反。
高適50歲之前的大部分時間都是揮舞著鐮刀和鋤頭,在田間地頭“躬耕”。但是,他的田地據說多半處於“草盛豆苗稀”的狀態。《別董大》當作於高適43歲之時。
其二:
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
就像鳥兒六翮飄搖般自傷自憐,離開京城不知不覺已經十多年了。
一句輕聲的感嘆道出人世無常,流光易逝。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大丈夫貧賤誰又心甘情願呢?說來慚愧啊,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錢。
多年故交,他鄉重逢,本該一醉方休,但高適不怕尷尬,真性情流露——酒是應該喝,但我卻囊中羞澀呀,不如,下次吧?
肝膽相照,赤誠相待,亦勝過萬千的瓊漿玉液啊?
不裝不作,一本正經,沒錢也可以如此的“理直氣壯”!
兩首別董大,鼓舞了潦倒的董庭蘭的同時也安慰了落魄中的自己。
帶著高適的豪言壯語重新踏上漫漫征程,彼時的董庭蘭一定會信心大增,正能量爆棚。
1000多年以後,天下早已沒有了董大,亦沒有了高常侍,但“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卻依舊鼓舞著今天依然處在困境中的人們……
回覆列表
《別董大二首》的作者是唐朝的邊塞詩人高適(704—765),作這兩首詩的時候43歲,離著安史之亂他護送唐玄宗入川(他的上司哥舒翰被生擒之後)還有9年,換言之離著他仕途發達還有些時候。
邊塞詩人高適
高適《舊唐書》中說高適“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整個唐朝的詩人中,論混得好,高適是最牛掰的。拜爵封侯,官位顯達。
然而,高適屬於大器晚成、後半生逆襲的硬核人物,他還有顛沛、抑鬱、不得志的漫長的前半生。
高適比李白小3歲,比杜甫大8歲。
就在作《別董大二首》的前幾年,他剛和後來中國詩壇上這兩顆亮瞎眼的巨星組團漫遊了梁宋之地,據傳三人還一路上了王屋山。“飲酒觀妓,射獵論詩,相得甚歡”之後,依依惜別,各奔前程。
寫這兩首詩的時候,高適基本上定居宋州(今河南商丘市),所以這兩首就寫於此地。從其中的一首中,我們還能看出他當時的經濟非常貧困。
《別董大二首》其一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邊塞詩人高適自是筆力雄健豪闊。第一首上去就是白描寫景:落日黃雲,大野蒼茫,雁雪紛紛,使人頓生日暮天寒中的遊子悵惘蕭索之感。千里送別,前途渺渺,卻豪邁有力地鼓勵友人說:不要擔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己,普天之下哪個不認識你呢?
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意氣風發的高適,他的內心要積聚著多麼堅定的自信,才能發出如此斬釘截鐵的雄壯之語。“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既是對於朋友的安慰和鼓勵,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激勵和展望。
今天,它更像是一張烈烈招展的大旗,激發著千千萬萬在人生路途中艱難前行的人們。
其二
六翮(hé)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就像折翼的鳥兒一樣哀怨自憐,高適離開京城已經十多年了。作為一個滿懷壯志的大丈夫,怎麼能甘心於懷才不遇呢?在送別友人的時候,連買酒的錢都沒有。然而,他沮喪絕望了嗎?
這一首充分說明了作者高適當時的窘迫狀況,但是我們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落魄的文字表面下頭,依然蟄伏著一顆希望不滅的心。六翮、丈夫都暗含著作者心存的遠大志向:是鳥總要飛上天空;大丈夫總是志在四方。
董大借了董大的光,我們今天有了“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給力詩句。
董大是誰?是唐玄宗時代著名的演奏家董庭蘭嗎?答案是:沒有十成的把握!也許是,也許不是。至少敦煌寫本《唐詩選》殘卷就不這麼認為。
無論他是董庭蘭還是董令望,“董大”都永遠定格在高適的詩裡了。
《別董大》中詩人的情感縱觀高適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既是個胸懷大志,又是個腳踏實地、善於把握住機遇的人。身處逆境不沉淪、不沮喪,送別詩《別董大》筆調蒼茫卻情緒高昂,鼓動著熾熱、積極、振奮的正面情緒。語言樸實無華,感情真摯誠懇。
這兩首連起來來看,作者高適雖然身處逆境,依然充滿了對於未來的信念,相信自己的實力,堅信前路定有知己,相信總有一展宏圖大願的機會。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飽蘸著信心和力量的《別董大》,是詩人高適給喜愛它的後人的禮物。它如同浩瀚夜空的一粒星光卟呤卟呤,閃動著就是你懂得——呃——希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