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潘不安講究史
-
2 # 圭海四記
從地緣看,秦國居西,楚國居南,齊國居東,燕國和趙國居北,此五國處於戰國七雄的四維邊區,避免了四戰之地的窘境,是最有希望一統中國的。
然而秦國以西有戎,趙和燕之北有胡,楚國之南有蠻和越,只有齊國背靠大海最無後顧之憂。
而齊國自古又是東夷腹地,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在戰國時代絕對是最具實力的強者。
到了戰國中後期,七雄的混戰除了軍事實力的比拼外,更多的是經濟與人口的實力對抗。
齊國的後發優勢仍足夠強大。
齊國從建國開始,便充分利用魚鹽之利發展經濟,在齊桓公時代更是大舉進軍工商業,加上山東半島優越的農耕條件,齊國的未來是可期的。
儘管在齊桓公之後,齊國未能獨霸,但其優勢卻一直保持著,常年處於列國第一梯隊,然而齊國的領導者卻不甚開明。
當秦國一家獨大時,它可以對趙魏韓楚各種侵擾,但卻拿領土不接壤的齊國沒辦法。
敵人的敵人是朋友,敵人的朋友是否一定是敵人?秦國無法獨自對抗六國,最好的辦法就是拉攏齊國,讓齊國不能“助紂為虐”顯然是棋高一著。
假如,齊國不獨善其身,而是北上滅燕,徐圖趙魏,戰國的局勢會不會最終成為三分天下呢?
-
3 # 張志祥41277
1,距離遠。俗話牙齒和舌頭要打架,距離近了,就會鬧出很多大大小小的事,如秦楚接境,秦趙接壤,戰爭不斷。而越秦之間,燕楚之間同秦齊之間一樣,沒有直接的利害衝突,就不會有戰爭。當然,這不是絕對的。2,不能說秦齊和好如初,更不存在所謂的範睢的遠交近攻戰略和張儀的連橫戰略在此體現。張儀的連橫不用說了,範睢的遠交近攻只在趙燕大戰中成功過,即公元前251年的燕將慄腹,慶秦率6O大軍乘趙軍長平戰敗企圖滅趙,結果大敗。還有前236年,秦再次用計挑起趙燕大戰,結果又被趙將龐煖擊敗失地,但秦從西面,南面改趙,奪取趙地。僅此而已,沒有發現秦的遠交近攻有其它成功之說。
-
4 # 清水空流
從這張地圖我們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來,東方六國除了齊國沒有和秦國接壤之外,其他國家都和秦國接壤(燕國太弱,不算) 而秦國之所以和齊國交好的目的就在於四個字“遠交近攻”遠交指的就是齊國,近攻指的就是魏,趙。韓,楚四國,秦國的這一外交戰略原則充分體現了秦國的高瞻遠矚。把齊國間接地捆綁在秦國的戰車上。
合縱六國聯合抗秦,這是戰勝秦國唯一選擇,要想破壞這一聯盟就必須拉住齊國,而齊國沒有和秦國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所以對合縱的興趣不大。而秦國則開始透過一切外交手段拉攏住齊國,當齊國使臣達到秦國的時候,齊國使臣會享受到最高禮遇,秦王會親自接見。給予厚賜。秦國使臣到齊國以後。大量地賄賂齊國朝臣,使得齊國上下充滿了與秦國交好的輿論,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全世界都在保衛自己的國家而浴血奮鬥的時候,而齊國卻在安詳富貴,每當秦國消滅一個國家,齊國都會去祝賀。然後哪回大量財物。而面對所有的聯合,齊國的態度首先是曖昧。意圖從秦國敲詐出更多的財物,然後再拒絕。實數小國嘴臉。可以說,秦國的遠交政策在齊國取得了空前成功。
而齊國之所以不願意伐秦,是因為利益不大,而尤其是在五國伐齊以後,齊國對五國的仇恨不亞於五國對秦國的仇恨,齊王田建繼位以後,在外交策略上徹底倒向齊國,齊國不是沒有明白人,有人多次提醒齊王建,而齊王建一律不允採納,五國伐齊嚴重地削弱了齊國的實力。戰國後期唯獨齊國40年沒有戰事,軍隊的戰鬥力嚴重衰弱。臨武君荀卿有言:齊之技擊不可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銳士,齊國的技擊之士乃亡國之兵。就是說齊國士兵的武力不如魏國,魏國的不如秦國,齊國的軍事力量是最差的。
而且長期的和平時期,使得齊國君臣上下麻痺大意,沒有任何危機意識。宰相後勝接受了秦國大量的賄賂,對於他來說,國家由不是他的,只要自己過得榮華富貴,哪怕我死後洪水滔天,亡國滅種。也許就是這種鴕鳥政策。讓齊國平安度過40年太平歲月。
但該來的還是要來的,該還的還是要還的。公元221年。秦國大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進入臨淄城,齊國成為六國中最後一個滅亡的國家,套用一段名言:
當秦國滅南韓的時候,我保持沉默;因為我是齊華人。與我無關
當秦國滅趙國的時候,我保持沉默;因為我是齊華人。與我無關
當秦國滅魏國的時候,我保持沉默;因為我是齊華人。與我無關
當秦國滅楚國的時候,我保持沉默;因為我是齊華人。與我無關
當秦國滅燕國的時候,我保持沉默;因為我是齊華人。與我無關
當秦國滅齊國的時候,沒有人幫我了;因為齊國滅亡了。
-
5 # 使用者94738516596
戰國時代沒有什麼朋友,也沒有什麼友好之說的,也沒有什麼好人和壞人之分,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秦國對齊國好嗎?可以說秦國和齊國就沒有好過,當年的五國伐齊,雖然說是樂毅帶頭的,但是沒有秦軍相助,樂毅能聯合到五國就不錯了,
齊國對秦國當然也都是一樣的,孟嘗君應該都聽過,當年被魏冉排斥出秦國以後也是懷恨秦國,帶領魏韓齊等聯軍一路攻進到函谷關內,要不是魏國中途收了秦國的好處撤軍,不知道最後結局是什麼?
到後來和秦國和齊國交好,那是為了麻痺齊國,也就是範睢提出來的遠交近攻的戰略,畢竟齊國離秦國算是最遠的國家了,一個在最西邊,一個在最東邊,所以秦國沒辦法只能和他交好,然後秦國在滅其他國家的時候,不讓齊國插手。但是這個時候齊國已經遠遠不是之前的齊國了,正是在秦國的慫恿下,樂毅帶領五國聯軍伐齊,導致齊國差點被滅了,之後齊國也就是三流國家了。秦國也是沒把他放在心裡的,後來和齊國交好,那齊國還不是高興的屁顛屁顛的。
等到秦始皇把其他的國家收拾完了之後,齊國也就不戰自降了。
回覆列表
這主要和秦相范雎制定的“遠交近攻”政策有關。
在此之前,秦國一直採用的是張儀的“連橫”之策,連橫之策的核心是在於利用秦國強大的實力,脅迫其他弱小的國家,攻擊其他強國。這個政策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在張儀之後,後續的執行上開始出現了偏差。
主要表現在不符合國家利益的瞎打,如公元前284,秦、韓、趙、魏和燕五國聯合,以樂毅為上將,攻打齊國。此戰,樂毅勢如破竹,連下齊國72城,曾經的“東帝”強齊只剩下即墨和莒兩座城池。如果不是最後田單力挽狂瀾,齊國可能就是最早退出歷史舞臺的戰國七雄了。
但是聯軍獲得如此大的戰果,對秦國卻是沒有任何好處的,甚至齊國萬一真的被滅,秦國將來能否統一中國都將成為未知數。為什麼?
因為秦國並不和齊國接壤,中間還隔著趙、魏兩國。大家是否記得課文《燭之武退秦師》,原理是一樣的。秦國勞師遠征,消耗大量兵力糧草,得到的最多是幾塊遠離本土的飛地,一旦其他國家來奪取,是易如反掌的。伐齊之舉,不僅是滅齊,而且還是疲秦弱秦,最終獲利最大的卻是秦國最主要的,也是要直接面對的三個敵人,魏國、趙國、楚國。
那麼秦國為什麼還要去聯軍伐齊?
一方面是因為秦國此時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雖然秉持著“連橫”之策,但是今天打打楚國、明天打打三晉,現在又跑來打“風馬牛不相及”的齊國。
另一方面,秦國魏冉兄妹勢大,國君秦昭王此時與傀儡無異。伐齊之舉,正是魏冉公器私用,此戰過後,獲得了當時天下最富庶的陶邑作為自己的私人領地。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范雎向秦昭王提出了“遠交近攻”之策,為秦國確定了戰略目標。可以看到之後秦國的進攻都非常具有目的性,逐漸蠶食韓魏趙楚和秦國接壤的土地。同時對於齊國,秦國極力拉攏,這其實並不是友好這麼簡單。秦國表面在採用范雎的“遠交近攻”策略的同時,陰暗處實際不停使用外交戰和間諜戰,利用大量金錢賄賂腐化齊國官員。極力的培養齊國內親秦勢力,而對於反對秦國的大臣則是用各種辦法除去。
這樣處理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比如在長平之戰中,兩國均陷入了比拼國力的持久戰中,雙方糧草都難以為繼。趙國就曾經向齊國請求購買糧草,但是齊國以趙國曾是攻齊聯軍的一部分而拒絕援助趙國。也算是間接導致了趙國在長平的戰敗。
可以想像,秦國聯合齊國之後,不僅是各國失去了一個強援,更是相當於在趙、魏、楚三國的背後放了一顆定時炸彈,使得幾國將來不得不兩線分兵防禦。而秦國則去掉了一個和自己勢均力敵的對手。
齊國在失去秦國這個強大對手後,秦國對各國的攻擊又為齊國吸引了火力,創造了安逸的假象。同時採用賄賂的方法,在齊國朝廷上培養了一大批奸臣,竟然一直以為秦國對自己是友好的,幻想著兩國平分天下。等到秦國厚積薄發,以平均一年左右一個的速度滅掉其他五國後,齊國發現再也不能和秦國對抗了。最後齊王建出城投降,齊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