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吹臉膀
-
2 # 秋雨魯北說歷史
四方敬畏天可汗還是要從唐太宗說起,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朝代,外戰幾乎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當然皇帝也起到了決定的作用。唐太宗就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偉大,本來作為次子本來是沒有機會繼承皇位的,而且太子大哥李建成的能力也不差,然而李世民卻實現了逆襲,還把國家搞出了貞觀之治這個就沒的說了。
首先說軍事才能出眾,作為新朝代的開創者李世民的功勞遠在李建成之上,不論是從太原起兵時李世民就積極籌劃,還是攻入長安後剿滅各地割據勢力穩定唐朝政治局面,李世民都算的上是功勳卓著。作為天才軍事指揮家的李世民在同竇建德和王世充的三軍對壘中豪取連勝可謂是驚為天人,李世民不僅以少勝多消滅竇建德部還圍困洛陽擊敗王世充部,這樣以一敵二均取勝也為唐朝統一奠定了基礎。而建國後一舉擊潰突厥導致其西遷歐洲也是國家強盛所在,不僅自己軍事才能卓著還有凌煙閣二十幾位軍事將領輔佐,想不成功也難。
再次是開放的民族政策,不僅被俘虜的突厥吉利可汗得到了安置,還派出和親的文成公主搞好了跟吐蕃松贊干布的關係解除了國家的一大威脅。像周圍的日本的或者阿拉伯國家經商朝拜都是持開放的態度,天可汗的稱號也不是吹得。
再次國家經濟繁榮,大運河不僅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也讓唐朝拓展了海上絲綢之路,加上原有的路上絲綢之路可謂之雙線貿易了。不僅絲綢買的好瓷器茶葉等也是財源滾滾來,當時的國家還是比較開放女性地位也比較高因此文化活躍經濟繁榮,貞觀之治也不是吹的,因此唐太宗是最偉大的唐代皇帝也是值得肯定的。
1、唐太宗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說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陝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2、唐高祖
唐高祖李淵(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生於長安 [1] 。唐朝開國皇帝、軍事統帥。出身於北周的貴族家庭,七歲襲封唐國公。因隋文帝獨孤皇后是其姨母,得隋文帝垂愛,歷千牛備身,譙、隴、岐三州刺史。大業九年(613年),遷衛尉少卿。
隋煬帝徵高句麗,督運糧草於遼東。大業十一年(615年),率兵擊破毋端兒起義軍於龍門。大業十二年(616年),率兵御突厥,屢捷。大業十三年(617年),升任太原留守。時隋朝土崩瓦解,李淵與李世民等於五月殺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起兵晉陽。
建大將軍府,與李建成、李世民等率兵3萬南下。攻克霍邑,斬宋老生;又招降關中孫華起義軍。十一月,攻取長安。立隋煬帝孫代王楊侑為帝,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改元義寧,自為大丞相,封唐王。
次年五月,隋煬帝被殺後,逼楊侑讓位,自立,國號唐,建元武德。即位不久,命秦王李世民率兵擊敗割據隴西的薛舉之子薛仁杲。武德二年(619年)至三年,遣世民率兵東渡黃河,擊退了劉武周、宋金剛。
又命世民東擊據洛陽稱帝的王世充,四年,擊滅援救王世充的竇建德,迫降王世充。此後各地農民起義軍及地方割據勢力相繼被剪除,從而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玄武門之變後,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八月,傳位於李世民,自稱太上皇。
貞觀九年(635年),李淵病逝。諡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在獻陵。上元元年(674年)改尊號為神堯皇帝。天寶十三載(754年)上尊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3、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字為善,祖籍隴西成紀,唐朝第三位皇帝(649至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為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與唐太宗嫡長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為同母兄弟。
貞觀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於東宮麗正殿。貞觀五年(631年)被封為晉王,後因唐太宗的嫡長子太子李承乾與四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於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
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由於他勤於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 ,史稱“永徽之治”。高宗還在廢立皇后問題上堅持自己的主張,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擾。
顯慶五年(660年)以後,高宗經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武皇后乘機開始參與國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狀況不佳,政權由高宗向武則天手中轉移的趨勢逐步形成。
唐高宗在位期間先後滅西突厥(657年)、滅百濟(660年)、滅高句麗(668年)。高宗時期唐朝版圖為最大,東起北韓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三十二年。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駕崩於紫微宮貞觀殿, [3] 享年五十五歲,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諡號天皇大帝。天寶八年(749年)增諡為天皇大聖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再增諡為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4、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寶十五載(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亂退位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亦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生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通曉音律,儀表雄偉俊麗。初封楚王,後改封臨淄王,歷任衛尉少卿、潞州(今山西長治)別駕。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集團。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李隆基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為。他勤於政事,從各方面採取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唐朝政權。
唐玄宗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但是在位後期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
且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天寶十五載(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
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長安神龍殿,終年78歲,葬於金粟山,名為泰陵。廟號玄宗,又因其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清朝為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5、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chén)(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武則天和殤帝李重茂外,846年—859年在位),唐憲宗李純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恆異母弟。初名李怡,長慶元年(821年),封光王。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後,李忱為宦官馬元贄等擁立,登基為帝。
李忱勤於政事,孜孜求治,喜讀《貞觀政要》。他在位期間,整頓吏治,並限制皇親和宦官,將死於甘露之變中除鄭注、李訓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 。對外關係上,擊敗吐蕃、收復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
尤其是收復河湟,這是安史之亂後,唐對吐蕃的重大軍事勝利之一。李忱在位時,國家相對安定繁榮,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之為“大中之治”。李忱性格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所以直至唐亡,百姓仍思詠他,稱其為“小太宗”。
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李忱因服長生藥中毒,於大明宮駕崩,享年五十歲,在位十三年。諡號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葬於貞陵。後加諡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