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廣逵

    5.15.[原文]

    [原文通釋]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諡號為‘文’呢?”孔子說:“聰敏又願意學習,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稱他為‘文’。” 

    [註釋]

    ①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孔文子為什麼諡號為“文”呢。孔文子,衛國大夫孔圉(Yǔ),“文”是諡號,“子”是尊稱。古代對死了的君主、大臣、貴族要依據生平事蹟給一個稱號, 這就叫“諡”。《逸周書·諡法解》列了經緯天地、道德博厚、學勤好問、慈惠愛民等等多種品德,凡是有這些品德之一的都可以諡為“文”。何以,因為什麼,為什麼,憑什麼。

    ②敏而好學:聰敏又願意學習。敏,機敏,聰明。而,並列關係連詞。

    ④是以:因此。是,此,這。以,因。

    [解讀與點評]

    “不恥下問”是孔子治學的一貫態度。前面我們已經看到了“子入太廟,每事問”(《八佾》第15章)的事例,《論語》中還有他與弟子“教學相長”的事例。孔子提倡的“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對後世文人學士產生了深遠影響。關於孔圉被諡為“文”孔子的回答是有根據的。

    “敏而好學”容易做到,但“不恥下問”相對要難一些。人們的天性往往就是如此:如果自己位卑,向比自己能力強、見多識廣而且地位高的人求教似乎沒有什麼,不以為恥;一旦反過來,就恥於開口了。“不恥下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地震是怎樣形成的,發生地震應該怎樣有效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