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蝴蝶叔

    魚腮出血和鱗出血一樣,是病菌所引起的,原因有幾點;

    1 水質太差; 2魚頭太密 ; 3餵食太多; 4四至六月是其發病期。

    防治方法;

    1大換水 消毒用2氧化綠片劑

    2病魚隔離用高錳酸鉀溶液沁泡3分鐘或用鹽水。

    3用紫藥水塗於患處。或用青黴素液滴入腮內。

    鯽魚的鰓出血病已出現多年,從一開始的發病原因不詳,到大多數養殖戶知悉其病因和發生條件、傳播途徑,從導致萬畝水面因病無法可養,到目前大多養殖戶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死亡率,鯽魚重現養殖熱潮,這其中凝聚了無數水產業者們的努力。筆者作為水產一線漁醫,對鯽魚鰓出血病做一個小的總結,以供參考。

      一、鰓出血病的共識

      首先,是我們這幾年來對鰓出血病達成了一些共識:

      (1)鰓出血病是病毒性,無藥可治,病原是鯽魚皰疹病毒。明確了診斷方法和標準,有實驗室的PCR檢測確診,也有現場診斷方法。但近來鰓出血病的症狀更為複雜,且經常會和其他疾病併發,使養殖戶容易將其和出血病、大紅鰓等混淆。

      (2)鰓出血病能透過苗種傳播,水源傳播,網具、人員傳播等,因此大家知道了如何切斷傳播途徑。另外,也知悉了刺激、應激是造成該病暴發的主要因素。例如溫度變化、pH值變化,氨氮亞硝酸升、寄生蟲增多、其他疾病暴發等等都能加速病情;刺激性藥物的投放,如殺蟲藥、氯製劑之類能引發該病;一些人為的刺激,如換水、拉網捕撈等也易引發該病。

      (3)加強保健、增強魚體體質很重要,體質好、健康的魚對鰓出血有更強的抵抗力。

      (4)發病和溫度關係非常大,水溫28°以上發病一般會停止。一般水溫達到該溫度,持續3天以上死亡率很快就會下降,甚至幾天之類就停止死亡。

      (5)減料、控料對控制死亡確實有幫助,有部分業者猜測是因為此舉減少了魚的搶食接觸,減少了病毒的傳播蔓延。但停料時間不宜過長,如果5-7天還不能控制死亡率,一般建議直接清塘以減少損失。

      鯽魚鰓出血病典型症狀

      二、達成共識後的改變

      在各方力量的努力下,多數養殖戶對鰓出血病的瞭解不斷加深,達成了更多的共識。這樣的共識非常重要,大家對養殖各環節的要求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這有助於進一步控制鰓出血病。比如大家明白了:

      (1)苗是關鍵,不帶病原的苗種是養殖成功的基礎。首先,品牌苗開始走紅,哪怕價格貴不少,也開始被接受;其次,南方高溫時間長,能有效對抗鰓出血病,南苗北調開始形成;再次,非疫區的內陸區域和獨立池塘養殖的魚種更受歡迎;另外,拿魚種的養殖戶都會打聽該養殖區域或塘口之前是否發病;一些大的養殖場也開始自己繁殖魚種,有條件的也開始做PCR病毒檢測,甚至有一些育苗場在研究抗鰓出血的鯽魚品種。

      (2)生物防控受到重視,開始注重注重病毒的隔離。很多養殖戶開始自備捕撈網具,並注重捕撈工具的消毒,以防被傳染;發病季節一般不再進水以防病原;不亂扔病死魚,一些大的養殖場甚至開始對病魚進行無害化處理;養殖戶亂用藥的現象大大減少,不再存僥倖心理。前幾年的好幾種“神藥”、“特效藥”都已消失不見。明白很多時候,不用藥比用藥的效果還要好;水質問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特別是發病季節;保健的概念深入人心,保健品和保健料走紅。養殖戶用飼料不再只看價格和生長速度,而是更重視保持魚體健康的作用;高檔料開始走紅,低蛋白的保健料逐漸好賣;投餵也不再追求越多越好,不再猛投猛喂。

      三、鰓出血病的複雜化

      但是,鯽魚鰓出血病的症狀更加複雜了,出現了許多變化。原本鰓出血病的典型症狀為:美人鰓、鰓流血、體表點狀出血、鰓蓋內側點狀出血、魚鰾點狀血點。魚鰾是診斷的關鍵點,其內藏體內,死亡腐爛的魚也能診斷。

      鰓出血病典型症狀:魚鰾點狀血點

      1、魚種發病增多

      目前,魚種階段發生鰓出血病的情況增多。剛發現此病時一般都是半大成魚,三五兩以上的鯽魚才發病,現在半兩不到的小魚種就開始發病,並且能造成大量死亡,這樣的魚種養殖起來風險很大。

      魚種階段暴發鰓出血病增多

      2、和其他疾病併發的情況增多

      同時,我們發現鰓出血開始在更低溫和更高溫下發病,和許多其他疾病的病期出現更多重疊,導致診斷和防治更加複雜。

      (1)鰓出血病和孢子蟲併發。在鯽魚的主要地區鹽城,孢子蟲之前是能被有效控制的,由於鰓出血病的流行,導致大家不敢用殺蟲藥來預防。這兩年孢子蟲發病明顯增加,特別是春季,有孢子蟲單獨暴發,也有喉孢子和鰓出血病同塘暴發,如果是後者,一般只有放棄。

      使用鰓絲顯微鏡檢查有助於提前發現孢子蟲,需要提醒的是,鰓絲檢查需要有經驗的漁醫根據鏡檢來判斷。若採取喉嚨檢查,可以直接掰開魚的鰓蓋或透過嘴向裡看,不需要殺魚才能檢查。兩種檢查方式都需要採集至少20個以上的樣來統計感染率。

      如果是魚種階段,基本都需對孢子蟲進行預防。成魚則需根據感染率的高低來判斷是否進行預防,若感染率低,則可以不用預防。

      鰓絲顯微鏡檢查能提前發現孢子蟲

      預防時,外用一般在放苗前徹底清塘,用到紅蟲(水蚯蚓)死亡。放苗後以內服為主,可定期使用氯苯胍結合維生素、保肝藥。有一些養殖戶朋友,既防住了孢子蟲也沒有更易暴發鰓出血病。

      (2)鰓出血病和大紅鰓併發。兩種病很容易出現重疊,先看看典型的大紅鰓症狀:鰓絲顏色變淡,從正常的紫紅到鮮紅、粉紅,最後發白;魚體發黑;眼球突出;尾部邊緣發白;腹水;肝臟壞死;腸道沒有食物;膽囊膽汁鬱積發黑腫大。

      鰓絲顏色變淡是大紅鰓的典型症狀

      大紅鰓(又叫肝膽綜合徵)是細菌性疾病,之前鹽城地區的養殖戶一般都能對其有效控制,對病原和治療方案(消毒+抗生素+保健藥)都較為明確。但同樣因為這兩年鰓出血的流行,使很多養殖戶不敢用抗生素和消毒劑對大紅鰓進行防控,從而導致了很多不必要的損失。有些養殖戶在剛發現大紅鰓的時候沒有用藥,等後面鰓出血病也暴發,兩者疊加的情況下只有賣魚清塘,損失慘重。

      同一池塘,既有鰓出血,也有大紅鰓

      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其實大紅鰓發病會更早一些,所以提前預防,早期用藥是關鍵,千萬不要因噎廢食,不敢用藥。不過用藥需注意,選擇溫和的消毒劑,抗生素的用量不要特別大,加上多維保肝,一般沒有問題。即便後期暴發鰓出血病,也至少能避免兩病同發的棘手狀況。

      鰓出血病和錨頭蚤併發

      (3)鰓出血病和錨頭蚤併發。部分養殖戶因為害怕用藥引發鰓出血病,在錨頭蚤暴發時僅僅靠嚴重控料來控制病情,但此舉導致魚體瘦弱,錨頭蚤感染率加劇,最後錨頭蚤、鰓出血併發,全軍覆沒。其實,春天做好預防後,不動水,一般就不會有錨頭蚤。在同時暴發鰓出血病和錨頭蚤的魚塘用混養塘專用錨頭蚤藥(溫和)有一定效果。

      鯽魚出血病

      (4)鰓出血病和出血病併發。典型的鯽魚出血病症狀是魚體體表發紅,甚至肌肉發紅,內臟發紅腫大,有腸炎症狀,多伴隨著同池花白鰱和野雜魚的死亡。出血病的發紅,一般是彌散性出血,沒有明顯的出血點,有時候也會有“美人鰓”的症狀,但鰓蓋內側不是出血點,只是發紅。近來,我們也常發現鰓出血病和出血病這兩種病併發於同一條魚上。如何判斷是單獨感染還是併發?這主要看魚鰾,魚鰾完全沒有出血點,則不屬於鰓出血病;若有出血點,但是不明顯,且細菌性出血病症狀更明顯,則可以判斷同時感染了兩種病。

      魚鰾完全沒有出血點

      出血點有但是不明顯,而細菌性出血病症狀更明顯,就是兩病合一了。

      近年來,無論是養殖戶還是飼料廠技術員、漁醫,都很容易在防控疾病時從一個極端走到另外一個極端,陷入誤區。比如有人為了避免鰓出血病的暴發,認為完全不能消毒。實際上放苗時、低溫時(水溫10℃)、高溫時(水溫超過30℃),或者確認沒有感染鰓出血病的池塘都可以進行消毒。當確認鯽魚患細菌性疾病(比如赤皮、大紅鰓、出血病等)時,一些溫和的消毒劑也是可以適量使用的。其次,也不是完全不能殺蟲,水溫低的時候早殺,選擇對的藥,沒有暴發鰓出血病,蟲病危害很大時,可能還是要殺蟲的。再次,並非完全不能用抗生素。我們不能濫用抗生素,但有些疾病必須配合抗生素才能有效治療,只是要注意確診、選擇合適的抗生素、用藥量、保肝、保健的重要性。此外,還有一個誤區,很多人認為投餵過多會導致鰓出血。一定要明白病毒才是鰓出血病的根源,鰓出血不是吃不出來的,控料要有度,過渡控料魚體質瘦弱,抵抗力差,反而容易發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