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aazhu1

    稻飛蝨主要有三種:白背飛蝨、褐飛蝨、灰飛蝨。除為害水稻外,還為害小麥、大麥、玉米等作物。是一種遷飛性、暴發性和毀滅性害蟲。水稻受害後,輕者減產二三成,重者達五成以上,甚至顆粒無收。因此防治稻飛蝨也是預防病毒病的關鍵措施。

    一、農業防治:1、選用抗(耐)蟲品種,合理密植;2、澆水勤灌,避免大水漫灌,適時排水落幹,降低田間溼度。

    3、水稻生長中後期要加強田間觀察調查,一量發現個別點片為害,百叢蟲量超規定數量,要抓緊在為害初期施藥。 4、改進肥水管理,底肥足,追肥早,避免偏施氮肥,防止後期貪青徒長;使稻苗青綠不過旺,夠苗曬田,增強稻株抗性,保持稻田溼潤通風,以減輕稻飛蝨為害。

    5、及時拔除田間稗草和雜草,以利於控制稻飛蝨的發生和發展。 6、提倡稻田放鴨,以有效地控制稻飛蝨和其他害蟲。

    二、化學防治:

    選上述一種藥液,每畝施用50至60公斤。收前20天左右,即7月下旬利用下午搶晴施藥。四、施藥方法:將藥液霧狀噴施於水稻中、下部(稻飛蝨集中危害部位),防治效果最佳。

    在2—3齡若蟲盛發期施藥,用25%撲蝨靈可溼性粉劑,每畝25—30克;或 10%撲蝨靈乳油,每畝50毫升;或10%葉蟬散可溼性粉劑,每畝300克;80%敵敵畏乳油80 —100毫升/畝;40%樂果乳油,畝用150毫升。

    以上藥劑均兌水75千克噴霧,噴霧時對準 稻株基部,使藥液噴在蟲體上,害蟲密度大時,用上述藥量兌水200—300千克,全田潑澆。

    (二)或者畝用25%的撲蝨靈可溼粉25克---35克,加水50千克噴霧;或25%的殺蟲雙200克---250,加水50千克噴霧;或50%的甲胺磷50克,加水50千克噴霧;或75%的葉蟬散可溼粉20克---25克,加水50千克往稻株中下部噴霧,田間保持淺水層;或畝用45%的胺敵磷100克--150克,加細士25千克于田間排幹水後撒施。

  • 2 # 老田說種植

    稻飛蝨是水稻產區重要的蟲害之一,種類很多,在長江中游(如湖北)為害的主要有灰飛蝨、白背飛蝨、褐飛蝨。白背飛蝨、褐飛蝨屬遷飛性害蟲,在本地(湖北)不能越冬,每年的蟲源都是從南方遷來,隨雨水降落。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沒有大發生,只有零星發生,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只是間隙發生。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發生程度明顯加重,己經成為常發性害蟲。一、常見為害水稻的稻飛蝨種類

    灰飛蝨:是水稻黑條矮縮病、條紋葉枯病、玉米粗縮病病毒的傳播媒介,可在當地越冬,寄主除水稻外,還可為害麥類、玉米、稗、千金子、雙穗雀稗、稻李氏禾等禾本科植物。

    白背飛蝨:為南方早稻田、中稻田的優勢種群,對菸鹼類殺蟲劑(噻蟲嗪、呋蟲胺、烯啶蟲胺等)敏感,為遷飛性害蟲。寄主以水稻為主,也可在稗草、稻李氏禾、看麥娘、麥類、甘蔗等禾本科植物上為害。

    褐飛蝨:是一季中稻和晚稻田的優勢種群,為遷飛性害蟲,對菸鹼類殺蟲劑高抗。主要寄主為水稻、野生稻。

    二、稻飛蝨的習性

    1、群集性:稻飛蝨具有群集為害特性。發生時多從稻田中間點片發生,向田邊蔓延,田間為害常可見集中為害中心,初期出現黃塘,嚴重時形成穿頂、倒伏。

    2、趨廕庇嫩綠性:稻飛蝨喜溼潤涼爽的棲息環境,因此在田間廕庇、插植過密,氮肥過多,稻株貪青柔軟,受害往往嚴重。水稻品種間的抗蟲性有較顯著的差異。帶香氣的品種較易招稻飛蝨。

    3、遷飛性:稻飛蝨具有隨氣流遠距離傳播的遷飛特性。尤其是褐飛蝨、灰飛蝨更是隨週年氣溫的變化南北遷飛。春季隨氣溫回升由南往北遷飛沿途為害,秋季隨著降溫由北向南迴遷,冬季在熱帶地區越冬。短翅型成蟲和若蟲不能遷飛,唯有長翅成蟲在傍晚或清晨爬到水稻上部葉片,借風力順氣流到達高空而遷飛,以傍晚遷飛為多。是否遷飛受植株上蟲口密度、植株營養條件、風力影響較大。當稻株上蟲量多,稻株養分不足以滿足稻飛蝨生存時,會有部分稻飛蝨外遷尋找新的寄主進行為害。

    4、趨光性:稻飛蝨在夜間有較強的趨光性,尤其在夏季傍晚時,活動非常活躍。

    三、稻飛蝨為害特點。稻飛蝨具有隱蔽性、突發性和暴發性特點,在遷入量大的基礎上如遇氣候適合,就會大發生。“盛夏不熱,晚秋不涼,寒露風來得遲,夏季多雨”是大發生的氣候條件。

    1、稻飛蝨主要以成蟲、若蟲在稻株基部吸取汁液。破壞水稻輸導組織,阻礙養分輸送,出現黃塘、穿頂、倒伏、分泌蜜露而形成煙黴,灰飛蝨還會傳播病毒病。

    2、田間紋枯病發生重的田塊較易誘發稻飛蝨為害。可能是因為施氮肥偏多,田間生長嫩綠,溼度大,莖稈柔弱,病害的發生又降低了植株的抗性等原因引起。

    3、產卵歷期長,卵量大。雌蟲每頭產卵150-300粒不等,有的可達500粒,短翅型成蟲壽命長,卵量大,繁殖力比長翅型強,產卵量多的上1000粒。夏季溫暖多溼,食料豐富時,若短翅型成蟲大量出現,就意味著稻飛蝨即將會暴發成災。

    4、稻飛蝨為累積暴發為害。如果前期不做好防控,任其發展,當田間基數足夠大,產卵量則呈幾何級增長,成蟲、若蟲高峰期疊加易暴發成災。稻飛蝨在水稻營養最佳的孕穗期至灌漿期生存最好,因此,抓好水稻孕穗至灌漿期的防控是稻飛蝨防治的關鍵時期!

    四、稻飛蝨防控技術稻飛蝨的防控堅持“預防為主、壓前控後、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積極保護利用自然天敵,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降低農藥殘留。

    1、保護天敵,自然控害:農田蜘蛛、黑肩綠盲蝽等是飛蝨天敵,蜘蛛捕食活動的飛蝨,黑肩綠盲蝽吮食飛蝨卵液,生產中可透過使用高效低毒農藥來減少對天敵的傷害。杜絕使用菊酯類農藥,防止飛蝨猖獗和刺激產卵。

    2、加強田間調查,實時預警監測:在孕穗期、灌漿期切實做好飛蝨田間監測,及時預警。孕穗期百叢蟲量800頭以上,灌漿期百叢蟲量1200頭以上(區域不同,指標有差異)應及時用藥防治。

    3、合理使用化學農藥防治:稻飛蝨是剌吸式口器害蟲,在植株基部以口針吸食汁液為害。在選用農藥時,應選擇內吸性強的藥劑,以利藥劑在植株體內吸收傳導。防治農藥主要有噻蟲嗪、呋蟲胺、吡蚜酮、烯啶蟲胺、烯啶吡蚜酮、毒死蜱、敵敵畏、異丙威等。噻蟲嗪、呋蟲胺、吡蚜酮、烯啶蟲胺、烯啶·吡蚜酮為長效內吸性藥劑,毒死蜱、敵敵畏、異丙威是速效觸殺性藥劑。

    前期防治要用長效內吸性藥劑,後期蟲量高且有大量長翅型成蟲出現時要長效內吸性藥劑與速效觸殺性藥劑相結合。

    預防用藥:田間以白背飛蝨為主時,預防可用噻蟲嗪、呋蟲胺等菸鹼類殺蟲劑;以褐飛蝨為主的中稻及晚稻田塊,用吡蚜酮或烯啶·吡蚜酮復配劑。用藥參考:25%噻蟲嗪15-20克/畝,20%呋蟲胺20克/畝,這兩種藥劑對白背飛蝨有效。50%吡蚜酮15-20克/畝,80%烯啶·吡蚜酮10-15克/畝,這兩種藥劑對灰飛蝨、白背飛蝨、褐飛蝨都有效。

    暴發用藥:當田間蟲量大呈暴發趨勢時,必須速效與長效藥劑結合使用,在短時間內降低蟲口基數。用毒死蜱、敵敵畏、異丙威等加吡蚜酮或烯啶吡蚜酮混合施用。用藥參考:每畝用45%毒死蜱100毫升加50%吡蚜酮10克或80%烯啶吡蚜酮8-10克於早、晚時段噴霧,畝打2-3桶水,田間保水5-7天。

    田間無水乾旱條件下則採用毒土法,于晴天上午9時後,畝用45%毒死蜱150毫升+80%敵敵畏300毫升與30-40斤幹細土混合進行全田撒施。

    提示:防治水稻“遷飛性”害蟲,要實行“治早治小,早防綜控”的防控策略,釆取“壓前控後”防治原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有效提取蝦加工廢水中的蛋白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