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448845021438

    曹操的《短歌行》傳於後世的共兩首,這裡介紹的是第一首。

    《短歌行》是“漢舊歌”(《宋書·樂志》),屬相和歌平調曲。古辭已經亡佚。樂府有“長歌”“短歌”之分,一般都認為是指歌聲長短而言。清人朱嘉徵在《樂府廣序》中說:“《短歌行》,歌對酒,燕雅也。”指出這是用於宴會場合的歌辭。曹操的這首《短歌行》是抒情性很強的言志詩,全篇抒寫了年光易逝的感慨,流露出對友朋的懷念和求賢若渴的心情,表現了建功立業的雄心大志。

    開篇寫道:“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當”,也是“對”的意思。這與張正見《對酒》詩中的“當歌對玉酒”詩意相同。“去日”,指逝去的年華。這四句是說:在對酒當歌的歡宴時刻,感到人生猶如易晞的朝露轉眼即過,逝去的年華苦於太多。言外之意是餘年漸少而功業無成。

    下面接著寫道:“慨當以慷,幽(編者注:課本里作“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慨當以慷”是“慷慨”的間隔用法,這是由於四言詩句的要求和叶韻的緣故才這樣寫,用來形容歌聲的激躍。“幽思”,指內心的隱曲,深藏著的心事。“思”讀去聲,作名詞用。“忘”字是韻腳,讀陽平。“杜康”,相傳是發明釀酒的人,一說是黃帝時代人,一說是周代人。這裡作為酒的代稱。這四句是說:歌聲這樣激躍慷慨,是因為有隱衷在心底深埋。用什麼來驅煩解憂?只好借酒澆愁。

    以上八句,我們乍讀起來,似乎感到情調消沉了些,其實不然。詩人生逢亂世,目睹百姓顛沛流離,渴望建立功業而未得,這就不能不產生苦悶和感慨。但是,這種苦悶和感慨,也只有對事業和理想執著追求的人,只有不滿現實而又積極要求改變現實的人,才可能產生,它絕然不同於沒落階層的頹廢和感傷。所以我們說,詩人的苦悶和感慨,正是英雄人物的苦悶和感慨,是烈士的一種悲心(曹植《送應氏·其六》:“烈士多悲心。”),是壯士的一種隱憂(曹植《篇》:“誰知壯士憂?”),自有它的積極意義在。

    詩文隨後進入正題。這樣寫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衿”,是衣領。“青衿”,是周代學子的服裝,這裡作為賢士的代稱。“悠悠”,長的樣子,形容綿長的思念之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詩經·鄭風·子衿》篇中的成句。“君”,這裡指所思慕的賢才。“沉吟”,就是低吟,用低聲吟味表示渴念。“呦呦”,形容鹿叫的聲音。“蘋”,指艾蒿。“鼓”,是彈奏。“呦呦鹿鳴”以下四句是引用《詩經·小雅·鹿鳴》篇中的成句,《鹿鳴》原是歡宴賓客時唱的詩,這裡借用表示詩人對招賢納士的熱情。這八句是說:俊士賢才啊,我在長久地思念你們。正是因為你們的緣故,我是時刻不忘直到如今。鹿在呦呦地叫啊,它們呼朋引伴相聚而食郊野的艾蒿。我要是有滿座的嘉賓,就用彈瑟吹笙把他們歡迎。

    詩文接下去寫道:“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心念舊恩。”“掇”,採拾、摘取。一作“輟”,是停止的意思。“阡”“陌”,都是田間小路,南北叫“阡”,東西叫“陌”。應劭《風俗通》中引有一條古諺叫做“越陌度阡,更為客主”,這裡引用前一句是指客人遠道來訪。“枉”,枉駕、屈就。“用”,以的意思。“存”,是省視、探問。“枉用相存”是屈就以探問之意。“契闊”,即投合、疏遠,可引申為歡聚、久別,本為聯合片語,這裡作偏義複詞來用,取“闊”的意思,即久別。“契闊談”,是指兩情投合,在一起暢談宴飲。“舊恩”,當指往日的情誼。詩人這裡把尋求賢士生動地比作無法攬取的明月,是那樣的可望而不可即,藉以表明求賢不得的苦悶和憂思;而賢士既得,則又喜不自勝,歡樂已極。這八句是說:賢士有如那皎潔的明月,明月無法採摘,賢士難以求得。我的憂慮出自內心,簡直不能消歇。一旦賢士長途跋涉,前來存恤問候,我們自當在一起宴飲高歌,以表達舊日的情誼沒有忘卻。詩人就是這樣,僅在短短的八句詩裡,便將求賢過程中的悲喜情狀曲折有致地表現出來了,形象是那樣的鮮明、感人!

    曹操急於延攬有才幹的人物,是與他企望結束群雄爭霸的分裂局面、實現統一祖國的宏願密不可分的。他清醒地認識到要想使天下歸於一統,沒有足夠的賢才輔弼是絕對辦不到的,因此,他希望“有治國用兵之術” 的人才都能聚集在自己的周圍,即使那些品行不夠端正的人也要委用,“勿有所遺”。他在建安十五年(210年)所頒發的《求賢令》中就說:“天下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還應當看到,他這樣大膽地打破家世門第對仕進的傳統觀念,果斷地選拔來自各階層的有識之士,對於打擊一向擁有權勢計程車族大家是十分奏效的。當我們瞭解到這些情況以後,就自然找到了曹操在這首詩作中所表示對招賢納士的迫切要求的答案。

    《短歌行》在下文中接著寫道:“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匝”,周、圈的意思。這四句是說:明月皎潔,夜星稀疏,烏鵲向南飛去。它們圍著樹木繞來繞去,不知哪個枝幹可以依附。有人認為這是詩人用烏鵲無依比喻人民的流亡;甚至還有人說:“窺詩之意,當時定有流移人口,不受他的招撫,向南方流移,因而因物託事,以詩寄慨。”(見傅長君《曹操〈短歌行〉試解》)。我們認為這樣理解,詩的主旨不夠集中突出,似有割裂詩意之嫌。還是清人沈德潛的話有些道理,他在《古詩源》中說:“‘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無所依託。”說得更確切些,這是以烏鵲比喻賢者,大意是說:賢者們都在尋找寄身之地,但哪裡才是他們可靠的寄身之所呢?

    全詩的結尾寫道:“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厭”,嫌惡,滿足。“山不厭高”兩句本於《管子·形勢解》:“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姓姬,名旦,曾助其兄武王滅商。他對國家的統一、漢民族文化的發展做出過貢獻。“周公吐哺”的典實本於《韓詩外傳》。《韓詩外傳》卷三載有周公的話:“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史記·魯周公世家》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周公戒伯禽曰:‘我於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的意思是:為了忙於招待來訪的賢士,連洗一次澡、吃一頓飯的時間都沒有。洗澡時要多次擰乾長髮,吃飯時要多次吐出口中所含的食物。後來便以“吐哺握髮”形容為延攬人才而操心忙碌。這四句是說:山不滿足它的高,水不嫌惡它的深。只要像明主周公那樣禮賢下士,就能征服天下人的心。詩人在這裡用“山不厭高”兩句比喻賢士多多益善。並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渴望求賢以統一天下的宏圖大志。

    曹操的這種宏圖大志值得充分肯定。三國時期,軍閥割據,戰禍連年,生產力遭到極大的破壞,人民飽嘗流離的痛苦,面臨死亡的威脅,中原地區尤為嚴重。曹操的《蒿里行》對此有過真實的寫照。詩中說:“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那時,人心思治,要求儘快結束紛爭的局面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曹操正是順應時代的進步潮流,肩負起完成統一大業的英雄。所以我們說,他在《短歌行》中所表現出的宏偉理想是符合人民共同意願的。這也正是本詩的思想精華所在。

    《短歌行》在藝術上也是很有特色的。

    首先表現為言志與抒情相結合。言志,是這首詩的基調和靈魂。它加強了詩作的內容,使之更為厚重;它決定著詩作的主旨,使之更為深刻。然而,言志如果不輔之以必要的抒情,則容易陷於像班固的《詠史》詩那樣“質木無文”。而本詩的抒情性,則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加強作品感染力的藝術效果。這也正體現了“以情緯文,以文被質”(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語) 的建安文學的特點。而這種藝術特點是帶有獨創性的,它與兩漢作家的文學是截然不同的。

    其次是語言簡約而含蓄。如本詩有兩處引用《詩經》中的成句,一處引用古諺語中的成句,並有兩處化用了《管子》和《韓詩外傳》等典籍中的語句,從而表達了比較複雜的思想內容,使得詩作更加精煉含蓄。此外,大量反詰語句的運用,如“人生幾何”、“何以解憂”、“何時可掇”、“何枝可依”,這對啟發讀者聯想和思考,使詩味更加蘊藉,都起著很好的作用。至於本詩全用四言,四句一韻,平仄韻腳互動使用,句式齊整,音調和諧,無論從視覺或是聽覺上,都能給讀者一種美感,也無疑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性。

    總之,曹操的這首《短歌行》情調健康,內容積極,詩中所表現的進取精神,能給人們以鼓舞向上的力量;藝術上也能使我們得到美的享受。可以看成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師節祝福語要有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