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仙客王二
-
2 # 阿辛在海南
好的小說讀起來會引起讀者的共鳴,平實的文字也能給讀者很強的帶入感,彷彿身臨其境,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隨著文字高興,隨著文字緊張。會想著繼續往下讀,不忍放下,甚至晚睡也想多看會兒。
不好的小說即使有再多華麗的詞藻也不能把讀者帶入故事中,或者是內容寫的太脫離實際太浮誇,或者是內容太枯燥,讓讀者看不下去。
當然一部小說作品的好壞還是會因人而異的,每個人的喜好不同看法就不一樣。都說好的神作也會有人不喜歡的。時間也可以給出很好的評價,多年後人們還願意重新讀一讀的小說就很好。
你寫“春天好美”,這些文字不是小說。
寫“天好藍,微風溼潤,三元橋路邊的櫻花開了,好美麗”,這也不是小說。
“早上十點,天藍得像海,微風習習。小王騎著單車去上班,路過三元橋,櫻花開得很盛。小王一直在看花,於是人和車一起摔了。小王笑了”,這是小說。
小說最重要的是人物。有人就得有事情給這個人去做,除了吃飯睡覺,人還會做事情。一段文字是不是小說,有了標準界定,於是小說的好與壞也有了標準:人物是否豐滿——七情六慾、三觀五體……人性是否刻畫得合理準確以及深刻。關於人性的刻畫,細說需要更多的能力,我無能,點到為止。用經驗主義來看,我們發現,那些被稱之為名著的小說,無不是一個個經典的人物。守財奴葛朗臺、虛榮的包法利夫人、勇敢而堅韌的漁夫老人……看小說的時候,我總會忘了小說的很多內容,能記住的往往就是這些人物。可以說,小說即人物,人物即小說。
如何評價人物塑造得好壞呢?答案就是真實,不新增作者的編造和揣測。什麼是真實?真實就是符合生活邏輯。生活邏輯是什麼?就是作者不能代替人物去思考去行為,要讓人物自己去思考去行為,作者只是旁觀的記錄者,比如:
講一個人很悲傷,不應該用“很悲傷”這三個字。你寫:莊周妻子死了,他很悲傷。這是一個故事,故事講了一件事情,一個叫做莊周的人,他的妻子死了,他很悲傷。人都是有血有肉的靈,但是我從這個故事中感受不到莊周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人。即便寫了他很悲傷,我也感受不到悲傷是什麼,他到底是不是悲傷,以及他悲傷到什麼程度。但是你換一個寫法:妻死,莊周鼓盆而歌。這就不僅僅是個故事了,這是小說。有人物,妻子和莊周。有事件,事件情節之一就是妻子死了。接著,莊周就鼓盆而歌了。鼓盆,是一個動作,他在擊打盆。“歌”也是一個動作,他在唱歌。人物有沒有做動作以及做了什麼動作,就是小說和故事的區別。至於小說人物,莊周的情緒,是開心的還是悲傷的,我們不得而知,寫這個小說的人,也不可能知道。人物是什麼情緒,只有人物自己知道,讀者只能根據小說中的其他資訊,結合莊周鼓盆而歌這個動作,來判斷小說人物是悲傷還是快樂。作者更不能左右人物的情緒,說他鼓盆而歌是快樂的或者是悲傷的,只能合理地推進情節,描寫人物的行為,這就足夠了。當然,擁有這些是不夠的。如我上文,好的小說就是飽滿的人物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