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e_listen141814398

    明朝的大炮是很有威力的,據說順治帝死於明朝鄭成功的大炮。史可法用400兵力防守揚州,史可法用大炮轟擊,面對多鐸統帥的清軍主力都對清軍造成了很大傷亡。後來的江陰保衛戰,面對尼堪親王(後來死於張獻忠的養子李定國)的小股清軍堅持了很長時間。劉宗周說:馬士英亡國之罪不用言矣。明朝史書《甲乙事案》:有明之失,不在他人,實士英一人耳!這是當時人們最普遍的評價!就是明朝的滅亡,實際就是馬士英(顧炎武稱馬士英是貴陽之禍水)一個人造成的,這才有了後來的清朝全民一個剃頭令,.這種說法現在看來很片面!但代表了當時人們普遍的看法!只是後來的統治者不太宣傳!清朝的人不愛講,就像曾國藩說的清朝的天下得來太容易了

    當時的人們,就是明末清初,那時候的人們認為要是沒有馬士英,清兵能夠統治整個中國簡直不可能的。要知道清兵之前,直到1644年,花了幾十年都攻不下一座寧遠城。

    有些官僚黑白兩道都通吃的絕對是中華民族剋星。顧炎武的聖安本紀記錄馬士英手下的官吏透過盤剝百姓巧取豪奪居然豢養了10萬打手部隊,而清軍入關的八旗鐵騎總數才6萬,馬士英居然對此行為大加褒揚。馬士英手下打手無數,實在駭人聽聞。江南的老百姓賣兒賣女去逃荒,人間天堂,變成了人間地獄。

    看一看明史中明朝對西方的戰爭。就知道,到底清朝是退步還是進步?馬士英阮大鋮當時在方國安的部隊中 ,渡錢塘江後不久,這個7000人的部隊不戰而降,這個在眾多史料中都有記錄,阮大鋮和方國安都投降了,這支7000人的部隊,很多都被清朝殺降了,馬士英哪裡在組織抵抗?只是當時多爾袞不準流賊和和馬士英投降。

    史書上記錄的很清楚。1645年4月27日,馬士英的胡作非為:毒打說真話的偵察兵,而重賞牛皮的親近,使部隊完全喪失了鬥志,清軍才歡快的漂流過了長江。鄭軍部隊逃入海中。史書記錄的鄭鴻逵的水師部隊,普遍面板漆黑,身手敏捷,精於水戰。但是馬士英毒打偵察兵,重賞吹牛皮的親近的做法,讓這些士兵完全失去了作戰的動力。1645年5月9日,清朝大軍將馬捆綁在木筏上,清朝大軍是用木筏漂流過長江的 ,明朝方面有鄭氏集團的至少數萬福建精銳水師,還有很多其他的地方部隊,由於馬士英的胡作非為,用花剌子模的方法,毒打偵察兵,而重賞吹牛皮的朋友,使部隊完全喪失了鬥志,清軍才歡快的漂流過了長江。

    江北四鎮之所以有些專橫跋扈完全是馬士英的縱容,他們完全是聽命於馬士英的,馬士英甚至對他們有生殺予奪的大權,比如,高傑死了以後,史可法本打算讓高傑的女婿繼承,但馬士英不同意,害怕史可法實力增強,最後派了一個馬土英的親信,卻不能服眾,最後導致叛亂,包括李成棟都投降了清朝。還有,馬士英讓他們處處為難甚至去欺負史可法,他們也不得不這樣做,這些在當時的史書有很多很多記載,先看看史書再說,這是明朝的制度決定的。

    在最後關頭正是馬士英讓他們去打左良玉的,皇帝也指揮不動。當然四鎮總兵看到馬士英胡作非為,雖然沒有辦法但完全喪失了對明朝的忠誠,比如馬士英當時重賞虛報謊報戰功的親信部隊,痛打迫害那些說真話,至於事情發生的當晚便在全國各地都傳開了,就有人在,南京的長安門寫下了一首著名的對聯:福人之沉醉未醒,全憑馬上胡謅。他們是親眼所見的,哪裡還會對明朝有多忠誠?

  • 2 # 都市山林

    南明弘光政權之君臣,窮奢極欲,排斥異己而不是同仇敵愾,一年之內就滅亡了。其後建立的其他幾個南明小朝廷,內部亦相互傾軋,無法形成核心。最關鍵的因素是:自萬曆後半期起,明朝吏治就已經腐敗透頂,宦官魔爪已經觸及全國各地,在國家規定的稅收之外又橫徵暴斂,百姓對朝廷已經失望至極,以至於到了天啟、崇禎兩朝,民不聊生、烽煙四起,大廈將傾,難以挽回也……

  • 3 # 尖兵營

    首先:血統上避免內訌分裂,南宋有個唯一正統血統的皇子康王趙構,宋徽宗的唯一跑出來的親兒子重新稱帝了,而且在宋徽宗被抓走之前趙構被委任為大元帥招募兵馬勤王,多少自己還有很大的實力的,加上法統很正。南明則不同,弘光朝廷,永曆皇帝,再不懂歷史的人看過鹿鼎記都能知道天地會和沐王府的矛盾,那幾個遠支的藩王都忙著稱帝,互相撕,要是有一個崇禎的皇子跑出來法統上好的多。

    其次:世人對北宋和明朝態度不同,明是被百姓推翻的,軍隊降兵如,北宋主要是金人太牛逼了突襲滅亡的,北宋自己的經濟文化還不錯,不能說盛世至少國泰民安也還湊活,尤其金子比較野蠻的燒殺搶掠,造成不論是官員還是百姓都很懷念宋朝,趙構稱帝好繼續統治。明朝時候不僅有後金主要是被農民軍掏空的,連年的民亂國力耗盡了,軍餉開不出軍隊面對闖軍出工不出力,最後望風而降的不在少數。即使崇禎未死時候,四鎮還是左良玉已經擁兵自重不太聽朝廷的了,還有東林黨的黨同伐異,即使崇禎有皇子跑出來,乃至他自己跑出來了,不論文臣還是武將他也不一定玩得轉。

    還有就是清朝相比金朝統治手段高明,金的燒殺搶掠而清朝打著為崇禎報仇,不僅贏得人心,還迅速收編明朝官吏,尤其被李自成各種迫害的官吏清朝來了被解救重用了,對清朝死心塌地的,以華制華的政策運用很好,對於分化瓦解南方的明朝殘部很有用處的。

    綜合以上幾點,南明儘管形勢比南宋好,但是滅亡的非常快。

  • 4 # 論史

    南明事業之失敗,主要敗於其內部勢力不和,而人存私心,只知為個人計,而不知為國家為人民考慮,南明之弘光政權、魯王政權、唐王政權、紹武政權、永曆政權不僅在政權內部矛盾重重,在政權間為了爭權奪利更是互不信任,各自為戰,遂被清軍各個擊破,所謂的興復大業遂化作烏有,非史可法、瞿式耜一二忠臣可挽救也!

    就如弘光政權,史可法對於驕兵悍將,激之以忠義,雖足以感化高傑等一二將領,然無法感化其他擁兵自重的將領。在許定國殺掉高傑之後,馬士英當朝不務善後,卻只知奪史可法之權“傑死,胤文窺士英指,論可法督師為贅。士英即擢胤文兵部右侍郎,總督傑營將士以分其權,可法益不得展布”。弘光政權就一忠勇為國之人,竟束縛其手足讓其不得施展,最後竟身死揚州,此真千古之遺恨也!

    又偽太子一案,由於弘光政權處理不當,導致原來駐紮在武昌的左良玉軍東下,導致淮、揚方向守備空虛,“淮、揚備禦益弱”,使清軍可以輕鬆南下。

    而後明之遺老聞弘光皇帝被俘虜,就立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唐王朱聿鍵稱帝於福州。值此危急時刻,大家本應該和衷共濟,同挽危局。卻為了區區權力之爭互相拆臺,互殺來使,不亦樂乎!計六奇在他的《明季南略》的《殺魯王使陳謙》一節中痛心的說道:“姑以大度優容,連兵共拒,俟事勢稍定,大小自分。不此之計而自相尋仇,則魯勢必折而入於清,而閩之亡可立待矣。”

    唐王政權和魯王政權只是互相看不順眼老死不相往來,而紹武政權和永曆政權又將內鬥發揮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乾脆為了名分問題大打出手,紹武政權之相國蘇觀生竟然引兵而西,要消滅永曆政權,“觀生遂率兵而西”,而降清漢將李成棟趁紹武政權主力西向之機“令前軍效廣軍裝束,直抵城下”,攻陷廣州,消滅了紹武政權。

    最後一個永曆政權也是內鬥不斷,關於孫可望和李定國之間的內鬥我已有專文敘述,就不再贅言了。

    反觀清廷則與南明的情況相異,清廷善於利用洪承疇及漢軍以貫徹其“以漢制漢”的政策,將長江以南的抗清勢力全部消滅,奠定其大一統的新帝國。

    總而言之,南明之敗,具體原因有二:一是內部勢力不和。二是清廷之政策確實成功。

  • 5 # 泊圖泊途

    明朝的南京作為陪都也有一套官員班底,這是他的優勢所在,但南京養了很多閒人也是事實。

    理論上明朝在南方還能正常運作,崇禎死了之後需要有一個政治核心,沒有皇帝怎麼玩的轉。

    可惜啊,有了皇帝一樣玩不轉。

    擁立誰當皇帝就是導火索了。史可法沒有擁立朱由崧,是一種政治上的妥協。本來以為萬事大吉了,但是事與願違,朱由崧為了當皇帝依靠當時的藩鎮,直接導致大權旁落。

    黃得功、高傑、劉澤清、劉良佐這些曾被大順打的落荒而逃或者不戰而逃的武將,搖身一變成了南明功臣。應該說這幾位都打不過那些明朝叛將。

    這些武將政治投機獲得權力,養尊處優。他們既沒有本事又沒有理想。他們勇於內鬥,怯於外戰,文臣沒有實權,對此毫無辦法,明朝內部鬆散,無法抵擋鐵板一塊的清朝。

    還有那左良玉雖然對朱由崧當皇帝沒有貢獻,但他大兵在手,皇帝還是很難節制。左良玉曾是大順軍手下敗將,對內倒是做起了大爺。

    有一幕非常搞笑,清兵追李自成軍隊,李自成不敵,就去攻打左良玉部,左良玉不敵李自成就去反攻南明。雖然這是弘光後期的事情,但是也能看出來整個弘光時代的南明腐朽不堪,脫離控制。

    最後弘光王朝被折騰完了,失去了反撲北方最後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新款寶馬525li值得購買嗎?落地需要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