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71路就可以

      1、“置之度外。”  出處《後漢書·隗囂傳》“且當置此兩子於度外耳!”  東漢建立之初,國內尚未統一,許多地方勢力佔據某些州郡。有的雖然表示臣服東漢,實際上都仍舊保留地盤,並不甘服。而部分比較強大的農民軍也相當活躍。劉秀花了5年多時間,才算打下了一個基本統一的局面,只剩甘肅的隗囂和四川的公孫述兩大軍閥。這時,隗囂表面上已向劉秀稱臣,並且把兒子送到洛陽任官,表示歸順。公孫述自稱蜀帝王,擁兵數十萬,盤踞四川山區。因交通困難,劉秀對這兩個人,暫不想征戰,企圖把連續苦戰多年的部隊好好整頓和休養一下再說。據載,當時劉秀曾對將領們說:“且當置此兩子於度外耳!”後來,劉秀終於發兵,先消滅了隗囂,接著又把公孫述的獨立王國攻破。劉秀那句話,就是成語“置之度外”的來歷。  2、“有志者事竟成。”  出處《後漢書·耿弇傳》帝(劉秀)謂弇曰:“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久志者事竟成也。”  劉秀派耿弇去攻打佔據山東青州十二郡的豪強張步。張步聽說耿弇率兵來攻。就派大將軍費邑等分兵把守歷下、祝阿、臨淄,準備迎擊。耿弇先攻下祝阿,以後用計相繼攻下歷下和臨淄。張步著急起來,親自帶兵反攻臨淄,於是在臨淄城外進行了一場生死搏鬥的大血戰。在戰鬥中,耿弇大腿中了一箭,可是他勇敢地用佩刀砍斷箭桿,帶傷仍堅持戰鬥。劉秀聞訊。親自帶兵前來支援。在援兵還未到達的時候,部將陳俊(二十八宿之一)認為張步兵力強大,建議暫時休戰,等到援兵來後再發動進攻。可是耿弇卻認為不能把困難留給別人,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耿弇終於把張步打得大敗。幾天後,劉秀來到臨淄慰勞軍隊。他在許多將官面前誇獎耿弇說:“過去韓信破歷下開創基業,現在將軍攻克祝阿,連戰連捷,兩功相仿,從前你在南陽曾建議請求平定張步,我當時以為你口氣太大,恐怕難以成功,如今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啊”  3“克己奉公。”  出處《後漢書·祭遵傳》“遵為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賞賜輒盡與士卒,家無私財。”  祭遵,字弟孫,東漢初年穎陽人。公元24年,劉秀攻打穎陽一帶,祭遵去投奔他,被劉秀收為門吏。後隨軍轉戰河北,當了軍中的執法官,負責軍營的法令。任職中,他執法嚴明,不循私情,為大家所稱道。有一次,劉秀身邊的一個小侍從犯了罪,祭遵查明真情後,依法把這個侍從處以死刑。劉秀知道後,十分生氣,想祭遵竟敢處罰他身 邊的人,欲降罪於祭遵;但馬上有人來勸諫劉秀說:“嚴明軍令,本來 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堅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對。只有像他這樣言行一致,號令三軍才有威信啊。”劉秀聽了覺得有理。後來,非但沒有治罪於祭遵,還封他為徵虜將軍,穎陽侯。祭遵為人廉潔,為官清正,處事謹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劉秀的賞賜,但他將這些賞賜都拿出來分給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儉樸,家中也沒有多少私人財產,即使在安排後事時,他仍囑咐手下的人,不許鋪張浪費,只要用牛車載自己的屍體和棺木,拉到洛陽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4、“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出處《後漢書·馮異傳》詔文曰:“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澠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馮異,字公孫,穎川父城(今寶豐縣)人,曾為王莽拒漢,後又依附劉秀,在劉秀建立東漢政權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據《後漢書》載:東漢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馮異官居徵西大將軍,會同大將鄧禹、鄧弘鎮壓赤眉起義軍,因兵敗退守澠池北禮莊寨一帶,築城堅守約期再戰。終大敗赤眉於崤底。漢光武帝聞報大喜,當即下詔嘉獎。成語“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由此而得。  5、“披荊斬棘。”  出處《後漢書·馮異傳》六年春,異朝京師。引見,帝謂公卿曰:“是我起兵時主簿也。為吾披荊棘,定關中”  公元二十五年,劉秀建立了東漢政權,做了皇帝,他派馮異大將軍平定了關中。以後,劉秀封馮異為陽夏侯,任徵西大將軍。公元三十年,馮異到京城洛陽,朝拜光武帝。光武帝隆重地接待了他,並向文武百官介紹說:“他是我當年起兵時的主將,為我在創夜的道路上劈開了叢生的荊棘,掃除了重重障礙,平定了關中廣大地區,是個人冠軍有功之臣啊!”由於馮異,謙虛好學,所以深得人們敬仰。  6、“疾風知勁草。”  《後漢書·王霸傳》賓客從霸者數十人,稍稍引去。光武謂霸曰:“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草。”  劉秀起兵路過穎陽時,王霸和一幫朋友去投奔。入伍后王霸忠心耿耿,多次打勝仗;在昆陽大破王莽的戰役中,立了大功,因而受到劉秀的信任。劉秀的部隊渡過黃河,在河北邯鄲和王郎作戰時,軍事行動遭到了重大挫折。王郎重金懸賞捉拿劉秀,形勢很危急。這時王霸的朋友們都悄悄溜走了,只剩下王霸。劉秀對王霸說:“在穎陽投奔我的人現在都走了,只剩下你一人留下來了,真是疾風知勁草啊!”後來劉秀得了天下,封王霸為偏將軍,始終都很器重他。  7、“旗鼓相當。”  出處《後漢書·隗囂傳》“如令子陽到漢中、三輔,願因將軍兵馬,鼓旗相當。”  東漢時期,劉秀稱帝以後,仍然有一些人擁有重兵,各霸一方。劉秀經過五年的征戰,把函谷關以東的割據勢力全部消滅,最後只剩下了甘肅的隗囂集團軍和四川的公孫述兩支軍隊。後來,隗囂也歸附了劉秀。劉秀對他比較重視,待為上賓,其用意是利用隗囂的軍隊鉗制公孫述的軍隊。劉秀寫信給隗囂,信中說:“如果公孫述出兵到漢中、長安一帶侵擾,我希望將軍率本部人馬抵住,因將軍實力與其‘旗鼓相當’。”  8、“差強人意。”  出處《後漢書·吳漢傳》:諸將見戰陣不利,或多惶懼,失其常度。漢意氣自若,方整歷器械,激揚士史。……(光武帝)乃嘆曰:“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吳漢不但勇敢,對劉秀也十分忠心。每次出外做戰,總是緊緊跟著劉秀,而且只要劉秀沒睡,他也就恭敬的站在一旁,不肯先睡。偶爾輸了,每個人都提不起勁來,吳漢總是鼓勵大家不要悲觀,應該振作起來,準備繼續作戰。有一次,劉秀輸了,心情不是很好,其他將軍也失去鬥志。可是吳漢卻和士兵們一起整理武器,審閱兵馬。劉秀知道這些事後,再看看眼前這些垂頭喪氣的將軍們,很感嘆地說:“總算還有吳將軍叫人滿意。”  “差強人意”本意是褒義詞,用的久了,竟然轉成貶義詞了。  9、“推心置腹”  出自《後漢書·光武皇帝本紀》。“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報死乎!”  公元23年初,劉玄被立為天子,劉秀任偏將軍。王莽多次派兵攻打劉玄。在這些戰鬥中,劉秀屢立戰功,被劉玄封為“蕭王”。同時,劉秀與另一草莽英雄王郎也曾在今河北省中南部的滹沱河、滏陽河流城征戰多年。打了不少勝仗。公元24年秋,劉秀率兵攻打民起義軍於鄔(今河北束鹿縣東南),大破之,封降兵渠帥為列候。但降者並不很放心,擔心劉秀是否出於真意。劉秀獲悉這一情況後,為使其放心,便採用安撫之計,下令降者各歸其本部統領其原來的兵馬,劉秀本人則輕騎巡行各部,無絲毫戒備之意。這樣一來,降者都信以為真了,只聽他們經常三三兩兩地在一起低語:“蕭王推已之紅心,置他人之腹中,我們還擔心什麼?還不為他打天下,出力嗎。”  10、“得隴望蜀”  出處《後漢書·岑彭傳》賜岑彭等書曰:“兩城若下,便可將兵南擊蜀虜。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須為白!”  建武八年(32年),岑彭率兵跟隨光武帝攻破天水,並與吳漢在西城包圍了割據隴上的隗囂。當時,公孫述(蜀地的割據者)的將領李育來救隗囂,被蓋延、耿弇包圍在上邽。光武帝東歸,寫信給岑彭說:“兩城若下(指西城、上邽),便可將兵南擊蜀虜。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須為白”  11、“北道主人”  出處1:《後漢書·鄧晨列傳》:更始北都洛陽,以晨為常山太守。會王郎反,光武自薊走信都,晨亦間行會於鉅鹿下,自請從擊邯鄲。光武曰:“偉卿(鄧晨)以一從我,不如以一郡為我北道主人。”  出處2::《後漢書·耿弇列傳》:“光武指弇曰:“是我北道主人也。”  不過作為成語,現在通常用“東道主”,而很少有人用北道主人,意思是一樣的。  12、“敝帚千金”  出處:《東觀漢記·光武帝紀》:帝聞之,下詔讓吳漢副將劉禹曰:“城降,嬰兒老母,口以萬數,一旦放兵縱火,聞之可謂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孫,故嘗更職,何忍行此!”  這是吳漢在成都屠城後,光武憤怒指責吳漢的副將沒加以勸阻。  “敝帚千金”這個詞用的也不多,後人常用“敝帚自珍”,這個成語的來源,也是源自光武的“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13、“樂此不疲”  出處:《後漢書·光武紀》: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講論經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見帝勤勞不怠, 承間諫曰:“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性之福,願頤愛精神,優遊自寧。”帝曰:“我自樂此,不為疲也。”  另外與劉秀有關的成語典故還有:糟糠之妻(宋弘)、聚米成山(馬援)、垂於竹帛(鄧禹)等。  仕官當做執金吾,娶妻當娶陰麗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分子克隆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