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雲遙

    不說這些事已經過去這麼久了,就算是現代發生的事,不是發生在自己的身邊,誰又能分得清真假呢?只能說:信,就是真的;不信,就是假的。

  • 2 # 鐵根述評

    在浙江紹興有遺址有故事、有《蘭亭序》博物館,前不久去看了一下。對多少真假沒有多想,今天說到這個,我的觀點是,①一班失意官員和文人的風雅之作,應該沒有突出反社會政治問題。②《蘭亭序》的價值,集中在書法藝術上,沒有人在意其內容。③書法作為藝術,它的創作賞析珍藏,集中在上流社會、貴族階級,典型的小眾文化,評價其好壞也是圈子裡的事,大眾不關心。④《蘭亭序》據傳是酒後即興之作,唯一生命,不可複製,僅此一份,是呀!誰寫字沒有生命,可以複製?⑤說是真跡被皇帝帶到魂墓裡去了,《蘭亭序》人間沒有真跡,都是膺品,夠玄的。我認為,創作可能是真的,好壞圈裡人說了算、與咱大眾沒有關係,被皇帝帶走了比沒帶走好。

  • 3 # 為龍書法

    非常感謝邀請。關於《蘭亭序》的故事非常多,不過,你覺得有多少是真實的呢?故事終究是故事,只是一個傳說,真實性不大。《蘭亭序》自古以來,就紛紛擾擾,奇聞百出。為什麼?一是筆法玄秘。《蘭亭序》的用筆到底是什麼樣,去向何處,都想一睹芳容。二是故事離奇。《蘭亭序》具有文學與書法雙重身份,文學本身就是記載人事,製造看點。三是讓人關注。《蘭亭序》的故事,按現在的說法,就是廣告效應。所以,把一個《蘭亭序》的故事編得神乎其神,各取所需。當然,也可以說是好事,宣傳的力度加大了。普及了書法藝術,讓更多的人瞭解書法,熱愛書法,喜歡書法,這何曾不是推動了書法藝術事業的發展。要我說,現在更應該把故事、傳說拍成影視劇,或做成動漫、動畫,深入挖掘其他的藝術形式,讓故事變得更加精彩有趣。

  • 4 # 聞魯生

    性情中人難免性情事,否則,天下誰不沉迷廣寒宮的金桂飄香?即便《蘭亭集序》落筆於公元353年,距離曹操手書漢隸“袞”字碑,約莫白多年光景,偏偏有個既不識相也不識趣的郭沫若,質疑“蠶頭燕尾”迅即脫胎而為“行雲流水”不足以信,認定《蘭亭集序》應是唐人偽作。於是在“蘭粉”毛澤東唆使下,與篤信真跡的高二適打了一場虎頭蛇尾筆墨官司。俺的智商不高情商也低,只會傻傻痴“蘭”迷“帖”—— 虔誠拜謁過臨沂王羲之故里“洗硯池”,虔誠拜謁過山陰蘭亭“曲水流觴”處,也虔誠拜謁過咸陽乾陵“蘭帖”葬身處。此乃甚個毛病?恆信嫦娥亦如恆信“蘭帖”!奉勸天下好父母,孩兒五歲至十五歲,正是方塊字娃的黃金記憶期,孩爹執棍棒管《古文觀止》之背誦,孩娘執糖果管《蘭亭集序》之臨摹,如何?

  • 5 # 瀚墨無極

    關於《蘭亭序》的故事的確非常多,蘭亭雅會,實屬學界盛事,人人賦詞作詩,可謂空前。

    有人提議:唯獨尚缺一統帥作品,詳細記載今日之盛況,大家都覺得妙,但是,誰來寫最合適,你推我讓都敢當,最後有人提議由右軍來勢筆寫一篇《蘭亭序》,右軍他不但字寫的好,詩文書畫件件精通,大家都覺得道理,齊聲叫好。王羲之正是酒酣之時,興致極高,聽了大家提議,也不推辭,吩咐書童拿來文房四寶,揮筆書寫起來;永和九年……。

    不一會功夫,便把《蘭亭序》寫好,大家看了稱讚不止:“美文妙字,妙字美文”。

    《蘭亭序》流傳千古,這只是其中的一故事,是由後世文人墨編撰而來,具體有多少真實性,還是用自己的智慧去領悟吧。

  • 6 # 子衿書法

    《蘭亭序》的故事,的確很多。從《蘭亭序》被如何發現,到它的消失,各種奇異的傳說層出不窮,不過都是後人附會出來的。這些無關緊要。只要能給人們增添一些對書聖王羲之的敬仰之情,從中知道一些書法史上的趣聞逸事,逸情逸性,管他真實不真實!

    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個關於《蘭亭序》真實的一段往事。

    東晉永和九年,陽春三月,風和氣爽,將軍府門前,車馬攢動,二三百僕役正在搬運酒罈,器物。

    “老爺,相爺謝大人家過來幫忙的僕役已經集齊 正在和家僕一起裝載食物、器皿。相爺和孫大人的車轎已經啟程,其他各位大人送來信說都已經出發了。我們家的車轎已備齊等候”。

    王羲之正要吩咐王安打點眾人準備登車啟程。一個十來歲的孩童跑進堂來,“父親大人,孩兒今天說什麼也要和哥哥們一起參加今年的修稧。每次父親大人都說孩兒年幼,怕受不了溪澗寒氣侵擾。今天天朗氣清,正合出門賞景。”

    王羲之看著興奮不已的小兒子,猶豫起來。王獻之自幼多病,身體不好。但卻是七個兒子中最伶俐聰明的一個。非常得羲之歡心。看著子敬央求的神態,王羲之這次終於答應了他。

    這下可把王獻之給樂壞了。蹦蹦跳跳的跑去和母親郗氏告辭。兩個小廝在後面緊緊追趕:“少爺慢點,小心摔倒了,我們會被夫人責罵的”!“母親,母親!父親答應帶孩兒去山陰山中去了”。郗氏滿眼愛憐的看著兒子,吩咐兩個小廝:“你們二人時刻不離少爺左右,山中道路曲折難行,務必小心在意”。告辭了母親,子敬在兩個小廝的簇擁下,登上了車。一行人馬,浩浩蕩蕩向山陰蘭亭進發……

    一路無話。各府人馬先後集齊在蘭亭前。本次的聚會由王家作東。羲之命家僕展紙研墨,把本次集會的作詩賞罰規矩重申於紙,老規矩,作詩不出的罰酒一斛。

    說了半天,其實只想說一句,《蘭亭序》是在沒有喝酒前寫的。

  • 7 # 讀書耕田人王七

    雅集的事虛構的成分多一些,王羲之喝酒有可能,但微醉不太可能,不信您喝暈乎寫一下試試。

  • 8 # 尤年1

    有官方記載的稱為史實。傳說的叫故事,這故事裡有真事也有虛事,《蘭亭序》也不例外。

    其實不管是真事還是故事,我們也無法證實,只要有《蘭亭序》就行了。

  • 9 # 史無止境

    今天就說說王羲之的墨寶《蘭亭序》下落之謎吧。《蘭亭序》,也叫做《蘭亭集序》,是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撰寫的,它是王羲之最高書法藝術的集中體現,與顏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蘇軾的《寒食帖》並稱為“三大行書”。但就是這樣一件稀世珍寶,卻隨著唐太宗李世民的死亡而消失了,它是如何消失的?又經歷了哪些波折?這些歷史遺留給後人的謎底至今尚未獲解。說法一:李世民的殉葬品何延之曾說,李世民對書法情有獨鍾,尤其是對王羲之的墨寶,更是愛不釋手。他頒佈詔書,命天下人為其搜尋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只要有真跡獲得,他都會視如珍寶,閒暇的時候經常對著字型進行揣度,欣賞完都要隨身珍藏,唯恐失去。此外,他經常向群臣提倡王羲之的書風,並親自撰寫《王羲之傳》到了晚年,這種喜好更甚。後來,李世民千方百計搞到了王羲之最富盛名的《蘭亭序》,更是愛不釋手,情有獨鍾。後來,臨死的時候,李世民便要求將《蘭亭序放在自己的棺材內,隨自己一同下葬。對此事,史書上也有所記載,說此帖就在他的腦袋下邊。所以,人們就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件寶貝就在唐太宗的陵墓—昭陵中。說法二:在盜墓者溫韜手上

    唐末的五代時期,溫韜擔任陝西關中北部的節度使,其間他盜取了昭陵墓。根據史籍記載,溫韜來到昭陵的地宮,發現陵墓建造的格局十分華麗宏偉,簡直就像是長安城內的宮殿。他小心翼翼地朝著裡面走去,然後看到李世民的棺材就放在墓室的正中央,床上放著一個石函,他走上前去將石函開啟,又看到裡面還有個鐵匣。開啟鐵匣,他看到了李世民生前珍藏的那些名貴書畫,其中就有王羲之的真跡。溫韜看到寶物後,就盜走了。所以很多人就據此認為,《蘭亭序》是被溫韜盜走了。

    但是,考古學家在看過溫韜寫的出土寶物清單後發現,這上面並沒有有關《蘭亭序》的記載,而且從這以後都沒有再見過與其有關的任何文獻記載。因此,一些歷史學家推測,可能是由於當時溫韜盜墓非常匆忙,沒有將陵墓的珍寶察看清楚,所以真跡有可能還在昭陵墓室某個更加隱蔽的地方。說法三:在李治的墳中另外一種說法是,《蘭亭序》埋在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唐高宗李治的陵墓,也就是乾陵中。一些學者認為,唐太宗在臨死前,並沒有提出要將《蘭亭序》當做自己的隨葬品,而是交給了自己那個同樣喜愛傳世珍寶的兒子李治。李治是李世民的第9個孩子,他在貞觀十七年被冊立為太子,6年後登基當上了皇帝。李治死後被葬在了乾陵,他生前秉承父親李世民的愛好,喜歡珍寶的程度與父親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在臨終前立下遺詔,要將生前喜歡的字畫統統隨葬。所以,當《蘭亭序》失傳後,有人懷疑《蘭亭序》是被藏在了乾陵。

    唐代一共有十八座皇陵,據說溫韜只盜取了十七座,唯一沒盜的正是乾陵。因為當時下著狂風暴雨,天氣很糟糕,溫韜只好放棄了。唐代以後,沒有人再見過《蘭亭序》的真跡,這也加重了它在乾陵的傳說色彩。

    不管怎樣,《蘭亭序》真跡的下落到現在還是一個謎。也許,等到昭陵、乾陵正式發掘的那天,就能真相大白了。對此你又是怎麼看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張嘉譯總是駝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