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寫手大亨
-
2 # 季濤談收藏與投資
明朝中期以後,政治黑暗,社會動盪,資本主義商業文化得到發展,促動了不同文化階層間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相互影響和滲透,也推動了書法藝術的繁榮以及鑑藏之風的盛行。在此背景下,晚明書法篆刻生態發生了深刻的文化轉向。
商業精神的大眾化和休閒生活的普適化,薰染了文人的好古情結。在中國民間收藏史上,明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不論在人數還是藏品的豐富程度上都遠遠地超過了宋元時期。尤其在明代中後期,民間的收藏有著極大的發展,明人愛好收藏的風氣涵蓋了各個階層。士商群體的互動和鑑藏意識的普及,推動了行草書風的極盛和藝術經濟的發展。
收藏家對於大量金石碑刻、拓本的收藏,為文人們的學習和鑑賞提供了條件。明代一些藏書家或收藏家本身就是書法家,收藏書畫作品以便經常以真跡臨習,這對書法進步的幫助較大。收藏家對金石碑刻拓本的收藏,使明代許多文人或書家有條件能夠觀賞到這些金石遺文書法,碑刻遺文上的篆隸書、魏碑書必然對他們的審美情趣上產生一定的影響,逐漸成為他們取法的源泉。
晚明時期,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書法上追求大尺幅的震撼視覺效果,側鋒取勢,橫塗豎抹,代表書家有張瑞圖、黃道周、徐渭、倪元瑞、王鐸、傅山等。
徐渭 《七律詩軸》
大幅書法的流行,增加了書家獲利的商機。書畫家與商人互相利用,各取所需,名家的藝術應酬順勢逐漸增多。對書畫家來說,最為便捷的謀利手段,書法便以行草書體為拿手,繪畫則以潑墨寫意見長。若按尺幅和效率論價,大幅行草當然更易謀利。
大幅書法的創作,離不開與書桌和畫案的適配。明代傢俱成為中國傢俱藝術史上的高峰。文人們對於書桌和畫案進行特殊改造,如對傢俱加高加長,適合站立書寫大幅紙絹,同時也便於展觀大軸長卷。尤其站立書寫,在藝術表現和性情揮灑方面就更顯自由。書家在創作時,為了書寫的自由和應酬的快速,行草書體是他們的最佳選擇。
金石碑刻拓本的審美觀念直接影響了文人篆刻家,使晚明文人篆刻家徹底打破了傳統的印璽之風,而趨向於把矇矓殘缺作為一種新的美學趣味來接受欣賞。篆刻家們透過人為製造出來的殘破,極力在他們的印章中追仿剝蝕的古意,如何震利用石章的自然屬性,以得到殘破的效果。
-
3 # 陳大舍
明朝晚期的藝術呈現了兩極分化的趨勢:一方面是商業化的、通俗的藝術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小說和戲曲;但最有價值的是高層次的、屬於精英階層也就是一小部分士大夫們所創造、欣賞的藝術,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書法和篆刻。
明朝的書法長期以來出於被忽視的狀態。好像除了被懂行的或不懂裝懂的書法理論們批倒批臭的“臺閣體”書法之外就是很多類似張弼(東海)水平的書法家,總得水平可以說雖有槐柳之姿,難望松柏之質。但是晚明有一位董其昌(玄宰),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可謂泰山北斗一樣的存在。
董其昌書法
董其昌的書法以行草書造詣最高,而他對自己的楷書,特別是小楷也有信心。明朝中後期的書法是趙孟頫、文徵明二人的天下,而董書超越了二者,取了晉、唐、宋、元各家書風成一體,其書可謂頗有飄逸空靈,風華自足的名士氣質,也就是絕無“進賢氣”。在藝術上則筆畫園勁秀逸,平淡古樸。技巧上則用筆精到,始終以正鋒運筆,少有偃筆、拙滯之筆;在章法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分行佈局,疏朗勻稱,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講究,枯溼濃淡,盡得其妙。書法至董其昌,可以說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體”和“八法”在他手下無所不精,據《明史●文苑傳》記載當時董書已經“名聞外國,尺素短札,流佈人間,爭購寶之”。至清朝,聖祖、高宗祖孫皆以董書為法,不僅親臨董書,也常列於座右,晨夕觀賞。康熙曾為他的墨跡題過一長段跋語加以讚美:“華亭董其昌書法,天姿迥異。其高秀圓潤之致,流行於褚墨間,非諸家所能及也。每於若不經意處,丰神獨絕,如清風飄拂,微雲卷舒,頗得天然之趣。嘗觀其結構字型,皆源於晉人。蓋其生平多臨《閣帖》,於《蘭亭》、《聖教》,能得其運腕之法,而轉筆處古勁藏鋒,似拙實巧。……朕甚心賞。其用墨之妙,濃淡相間,更為絕。臨摹最多,每謂天姿功力俱優,良不易也。”
至於篆刻可以說晚明是一個黃金時代。篆刻藝術就像藝術殿堂中一個最高處的樓閣,歷史上除了幾個東亞人基本就沒人上去過。而在這些人中又數晚明的最多。
明代的篆刻藝術特點首先是藝術上的自我覺醒,在此之前漢代篆刻藝術也達到了相當的水平,但那種美是“渾然天成”,是一種無意識的美。而明代由於印材由傳統的銅、玉、牙、角、水晶、瑪瑙之類改為葉臘石(何震以為“石章始於宋”),從而在器的條件上方便藝術創造,使士大夫能夠直接參與篆刻,從而使工匠的技巧升格為士大夫的藝術。明朝士大夫的篆刻藝術據傳始於王冕、而成於文彭(三橋)。文彭朱文立足於宋元而超乎其上;白文宗漢印,其藝術成就於生前身後皆有盛名。明代王野以為文彭篆刻“法雖出入而以天韻勝”;李流芳則雲“頗知追蹤秦漢”;王穉登概括為“非俗非陋,不徇不拘”。
文彭《七十二峰深處》
文彭之道傳於何震(宗秦漢印,身後“片石與金同價”)、蘇宣(宗漢印,為後世浙派鼻祖)二人皆有青出於藍之譽。之後則有朱簡(宗戰國瓕印)、汪關(宗漢鑄印,時名流鉅公如董其昌皆委託其治印)也為今人難以望其項背。
文彭《琴罷倚松玩鶴》
文彭《東山草堂珍玩》
何震《笑談間氣吐霓虹》
-
4 # 遺產君
明朝的書法以行楷居多,以纖巧秀麗為美,講究橫平豎直,中規中矩,許多書法大師把自己的作品刻印成字帖,供大家臨摹,形成一股風氣,深受大家的喜歡。這樣一來,書壇就缺乏生氣,沒有重大創新和突破,書法家們也是作繭自縛,停滯不前。到了明朝晚期,書壇上開始了大變革,以張瑞圖,黃道周為代表的書法家不甘寂寞,追求個性,書法上追求大尺幅,草書寫起來是天馬行空,形如流水,筆下生輝。非常張揚,完全顛覆了原來的古板套路。講究橫塗豎沫,標新立異。怎樣美觀就怎樣創作,充分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達到了百花齊放的地步。在晚明書壇,影響最大,開一代書風的還是董其昌,他自始至終堅持自己的書風,不譁眾取寵,也值得後人的尊敬。 篆刻在明代已非常盛行,大到碑文,小到印璽之類,都非常出眾,可以說是百家爭鳴,流派眾多,各具特色。到了明朝晚期,文人篆刻家們徹底打破了傳統的印璽之風,轉而把殘缺作為美學來欣賞,有時人為製作殘缺以提高其價值。文彭是晚明印壇的佼佼者,是當時公認的印壇領袖,在他們的帶動下,印壇空前繁榮,有些篆刻家們把自己的篆刻心得記錄下來,著書立說,為後人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 社會是進步的,書法和篆刻藝術也在不斷的向前發展,晚明的書法和篆刻也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過程,後人們也記得並認識了那時藝術家們的優秀作品。
-
5 # 藝滴美育
明朝晚期的書法在徐渭之後又有了邢、張、米、董。和稱為“晚明四家”。在此之外還有以隸書見長的宋珏等人,他們的書法都比較有特色,各成一家,反映出了明朝中期前期不同的特點,也反映出了不同的書法風貌,並沒有佔據書壇主流地位的現象存在。這其中以董其昌的影響是最大,他的廣泛影響主要發生在清代初期和中期,這是由於康熙皇帝的偏愛書法和提倡才得以盛行的。董其昌可以說是集大成的重要書法家,他的書法融匯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所長,比較注重古人意趣,他早期從顏真卿入手,有模仿王羲之等人的書法,領得了墨跡的真隨。與董其昌並稱為晚明四家的還有邢侗、張瑞圖、米萬鍾這三個人,其中形同的書法,另闢蹊徑。主要作品有《五言律詩軸》。米萬鐘的書法,主要是擅長行草書。與董其昌並稱為“南董北米”,他的作品主要有《草書軸》。倪元璐與黃道周他們兩個人都是很友善的人,後來的官位也是很高的。他們的書法有著相近之處,都是追求“氣骨”的表現,倪元璐個性鮮明,風格奇特,代表作品有《行草七絕詩軸》,而黃道周的性格比較冷傲,不和其他人一樣落入俗流,字如其人,他的字型剛勁有力,比較渾厚,代表作品主要由楷書的《石齋逸詩》,行草的《自書詩》。另外比較有名的,還有在篆刻方面頗有建樹的文彭。
回覆列表
明朝晚期的時候,國家內部政治鬥爭,文化鬥爭日益尖銳,社會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統治者肆意收取稅賦,百姓怨聲載道,陽明心學這時興起,王陽明號召追求個性解放,恰逢外敵入侵,外來的軍事壓力逐漸增大,人們心中日益苦悶,這時逐漸衍生出一系列狂放不羈的文人,書法逐漸向狂草方向發展,狂放不羈成為當時世界主流。至於篆刻藝術,明代篆刻藝術逐漸發展為巔峰時期,官印與私印逐漸分離,不同的人各具特色,特點各不相同,因此誕生出諸如汪關,蘇宣等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