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可汗說事
-
2 # 西堤讀文史
清朝的名人不那麼有名氣,是題主有什麼錯覺嗎?
清朝的康熙皇帝都快被捧成千古一帝了,這叫不那麼有名氣?
清朝的曾國藩都快被捧成一代完人了,這叫不那麼有名氣?
清朝的李鴻章都快被黑成第一大漢奸賣國賊了,這叫不那麼有名氣?
清朝的慈禧太后都快跟武則天齊名了,這叫不那麼有名氣?
清朝,因為離我們近,所以容易被熟視無睹嗎?
那好,我來給題主列一列清朝的大名人,我敢說這些人,只要讀過書,看過影視劇的,十個有八個聽說過他們。
首先就是清朝的滿清皇族,包括康乾雍,這名氣足夠大,接著皇太極,努爾哈赤,多爾袞,這些你不能說沒什麼名氣吧?接著光緒溥儀,這在清末名氣夠大吧。最後恭親王奕訢,還有慈禧太后,都快被說爛了,有名的老佛爺。
再說清朝的權貴和知識階層。
像清代的名臣,有鰲拜和珅這樣的大奸臣,有張廷玉,劉墉,年羹堯,林則徐,後來就更多了,比如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哪一個不是如雷貫耳,再晚一點,袁世凱這樣的,更是全國皆知。
知識階層,比如清代的文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孔尚任,蒲松齡,紀曉嵐,曹雪芹,納蘭性德,袁枚,鄭板橋,這樣的名氣大的你不能說沒聽過吧,再後來的龔自珍,康有為,譚嗣同,梁啟超,章太炎,這些都叫不那麼有名氣?
最後說一說民間的,歷來寫史作傳,都很少提到平民老百姓,但是有很多人還是青史留名。比如黃飛鴻,沒名氣嗎?大刀王五沒名氣嗎?鑑湖女俠秋瑾沒有名氣嗎?
其實,就說曾國藩,李鴻章,這在歷史上的名氣,不比王羲之韓愈差吧。
我看題主列舉的幾個都屬於文人範疇,其實清朝的文人名氣也很大,只不過很多人讀書少,瞭解的少而已。推薦讀讀梁啟超先生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就會明白,清代的文人文學家史學家,大有人在。
-
3 # 哥不猜想
沒有時間和機會進行沉澱、發酵和傳播。
這個問題的回答,在我寫回答時,已經有八條了,我的粉絲肯定不願意浪費時間在我這裡重複閱讀舊聞了;我也不能重複別人已經有了的觀點來敷衍我珍貴的粉絲唄?!
言歸正傳,清朝不乏牛人,因何不像其他朝代的牛人那麼出名?我的看法是清朝的好多思想,觀點,以及詩詞歌賦來不及沉澱和發酵,就已經失去了其特有生態環境。就如現在的學者專家們很難再作出像古代的那種流傳百世、千世的作品了,也是因為類似傳統文化的文化,失去了適合發芽的土壤,適合成長的整體環境。我反覆強調過,一個經典的產生,流傳,傳承都需要歷史環境的,不會因為僅僅經典就會得到名垂青史的。
我們現在所接觸到的經典幾乎都是作者不詳的,是歷經幾代人的智慧的結晶,並不是一個人,在一個時代所為。很多經典都經歷了後人不斷的釋,注,解,因為反覆研究醞釀,這些釋,注,解又能成為經典得到傳承,而且依然會產生釋的釋,注的注,解的解。清朝作品沒有經歷這個漫長的沉澱過程,難以發酵出技壓群芳的顯赫名聲了。
現在世界太平了,慢慢的也會發掘出清朝牛人牛事牛觀點了,只因為現在已經是跨越式發展期,他們除了在自己的領域獨領風騷外,很快就會被淹沒在其他資訊的汪洋大海之中,好似泥牛入海。
說到氛圍,環境,土壤原因,會影響到人文作品的產生,傳播和傳承,也許大家會不太贊同。這樣說吧,大到給皇帝的工作報告,小到私人書信來往,都是毛筆書法作品,都是詩言志,都是之乎者也,都是嗚呼哀哉。現在行嗎?現在最普遍靠譜是提筆忘字吧?
像《紅樓夢》可以出名,只是個例,不具普遍意義。
-
4 # 大話民國
這個問題在下面有一句描述,舉的是清以前的名人,“如王羲之,韓愈,唐伯虎”,顯然是說,清代文人的名氣不大,沒有達到上述幾位的影響。實事並非如此。
先說清代一個文人,足以讓人拍案驚歎,那就是冠蓋前人、馳譽全球的大文豪,家喻戶曉、婦儒皆知的曹雪芹。一部《紅樓夢》譽滿天下,其藝術成就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且,一部《紅樓夢》養活了數一萬計的後人,從陽春白雪的“紅學”研究者,到下里巴人的紅樓影視藝人,“曹粉”真是浩浩蕩蕩,歷數代而不衰。
還有一個蒲松齡,他是順治時代的山東文人,所作《聊齋志異》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的一個頂峰,“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喜怒哀樂一起那個都到心頭來,笑中也有淚,樂中也有哀,此中滋味,誰能解得開?這首歌在當代中國非常流行,幾乎人人會唱,唱的就是蒲松齡和他的傑作《聊齋志異》。
提起紀曉嵐,當今誰人不知?凡有乾隆出場的電視劇,都少不了紀公。尤其是《鐵齒銅牙紀曉嵐》,已經拍了四部160多集,還在反覆重播。紀曉嵐可不是一般的娛樂名人,他官至歷官左都御史,兵部、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生前擔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紀曉嵐既是飽學大儒,也是文章大家,《閱微草堂筆記》令後世文人頂禮膜拜,且有《紀文達公遺集》傳世。
顧炎武這人你知道嗎?他是蘇州崑山人,說過一句話,天下無人不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話你不會不知道吧?如果不知道,那就不是說這話的顧炎武不知名,而是你孤陋寡聞了。顧炎武是明末清初最傑出思想家之一,精通經學、史學、地學及音韻學,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清初“三大儒”,實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被後人譽為清學“開山始祖”。
清代還有兩位戲劇大家,一個是洪昇,他的代表作是《長生殿》,在康熙一朝問世後,在社會上產生巨大轟動。另一人是孔尚任,《桃花扇》的作者,孔子六十四代孫,清初詩人、戲曲作家。《長生殿》與《桃花扇》是清代戲劇文學的重大成果,也是中國古代戲劇史上的巔峰之作,洪昇與孔尚任並稱“南洪北孔”。
限於篇幅,清代文化名人只能簡介以上幾位。2015年,中國郵政發行《中國古代文學家》紀念郵票1套6枚,分別為:湯顯祖、馮夢龍、蒲松齡、洪昇、孔尚任、曹雪芹,後面四位都是清代文化名人。
-
5 # 投資顧問王欣
就像元朝,名人也不是很多。一是朝代的民族政策,漢人受社會和精神雙重打壓,創新性和個性都被抹殺,只能老老實實做奴才。其次,少數民族不乏有大戰功大貢獻的,但是書寫歷史的筆又掌管在漢族文人手中,好不容易有機會了,肯定也不會寫得那麼好。
回覆列表
清朝名人為什麼不那麼有名氣?按理說不應該啊,清朝離得最近,名人對現在的影響也就越大,名氣也越大,其實仔細想想,也在情理之中,這和清朝國策有關。
1.文人地位低。如果說,唐朝是門閥的唐朝, 宋朝是士人的宋朝,明朝是庶人的明朝,而清朝是奴才的清朝。在清朝,所有大臣文人都不過是皇帝的奴才而已,地位低下。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可以說清朝的文人地位是最低的,最不受當權者重視,導致文人難以出人頭地,難以成名立萬,好不容易出了個曹雪芹,也是窮苦落魄而死,一生不得志,得志的都是紀曉嵐等溜鬚拍馬的御用文人。
2.文字獄盛行。清朝因為文字獄盛行,導致很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不敢有太多思想,而埋頭熱衷於考據學,埋首於故紙堆,研究古人思想與學說,沒有太多思想的學者,想出名也難。當然,考據學雖然不需要太多標新立異的思想理念,但也是門艱深學問,一般人是既不感興趣,也看不太懂的,出名也只是在業內,外行人很多根本不知道這些人,我買過很多清朝人寫的這方面的詩集和文集,很多考據不錯,但是在社會上基本沒啥名氣。
3.實行愚民政策。清朝實行愚民政策,對漢人和漢族知識分子不信任,動不動就是武力鎮壓,華人思想日益麻木,不思進取,導致龔自珍說的萬馬齊喑的局面,這樣的社會環境難以產生高質量人才,特別是思想家,這也是為啥很多人說的,清朝300年無一思想家,無一名士的原因。
4.實行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明朝就有,清朝最深,中國文人的思想,在清朝時最被扭曲,文人思想已經被禁錮了,更別說對文化的控制。
5.理學負面影響。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慾”思想,本意是可以保持合理的訴求和慾望,但不能窮奢極欲,他們原本要求的是宋朝統治者要節制窮奢極欲,不要太過縱情於聲色,要勵精圖治,收復中原。結果,上層統治階層自己做不到,卻要求臣民做到,並且一再曲解本意,越到後面,越是離譜,結果到清朝更是離經萬里,成了扼殺世人思想的罪魁禍首,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清朝難出名人或者名人名氣不夠大。
6.閉關鎖國政策。明朝閉關是一時,民間海外交流也是很盛行的,鄭成功家族就是如此。清朝那是長時間的徹底閉關鎖國,禁止任何海外包括文化的交流,所以清朝特別是中前期,名人比較少,後面隨著各種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通商口岸陸續開放,對外派遣留學生,清末倒是除了不少人才,比如王國維等。
綜上,江山代有才人出,清朝名人是有的,而且也不少,只不過像李白、杜甫、蘇軾、陸游、王陽明、唐伯虎這類頂級人才出得少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