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蘇墨子柒

    正德皇帝,就是明武宗 朱厚照,年號正德,所以稱之為正德皇帝。他的一身也是比較純粹的,那就是“耍過去的”。

    他是一位喜歡運動和動物的人。在做太子的時候,他就在宮裡飼養獅子,老虎,大象,長勁鹿等等國家級保護動物,活生生的搞出一個動物園來。後來還因為自己屬豬,又姓朱,便頒佈了“禁豬令”,不準殺豬吃肉,但是豬肉是當時最重要要的肉食,導致宮內宮外的菜餚油水稀少 ,其中包括皇帝的也是如此。最終這條“禁豬令”在三個月之後被廢除了。

    當初寧王叛亂,訊息傳到了京城,正德皇帝朱厚照不怒反喜,著手御駕親征,捉拿叛首,任憑朝中大臣百般勸阻,一意孤行。當他帶軍出征剛出京城就收到南昌傳來的捷報,寧王的叛亂已被巡撫王守仁鎮壓,可朱厚照扣下了這捷報,依舊南下出行,一路上是悠哉悠哉,遊山玩水,甚至把活捉的俘虜放了,然後自己又再次去打,一定要自己抓住這些俘虜,最終凱旋而歸。這樣的做事方式能不被黑嗎?

  • 2 # 風鈴中的濤聲

    正德皇帝朱厚照是一位比較聰慧並極度崇尚自由的皇帝,崇尚自由到什麼程度呢?自由到不像皇帝,做了很多比較荒唐的決定,其在位期間有過兩次御駕親征。一次是應州之戰,另一次是寧王造反。

    - 應州之戰(應州大捷)

    正德十二年十月,蒙古韃靼部落首領小王子再率五萬人進犯明朝邊境,與自稱威武大將軍“朱壽”的武宗朱厚照調集的長城一線軍隊作戰。整個戰事持續了五天,最終以蒙古韃靼部小王子敗退告終。

    這一戰役也頗有爭議,在《武宗實錄》和《明史.韃靼列傳》中對其記載很少,戰果也是一筆帶過。實錄一百五十四卷中記載“蒙古軍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重傷者五百六十三人”。這個內容的記錄就很讓人值得推敲了,按照戰後回來的武宗對自己的老師楊廷和所說,此戰大捷並且自己親手消滅了一個蒙古軍官。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明月也在書中對此戰做了推測,認為應州之戰以及周厚照被抹黑了。在明朝的諸多戰役中,本來不起眼的應州之戰在人為因素作用下變得更加可有可無,就這毫不起眼的戰爭,成了朱厚照勇猛無畏的唯一證明。

    個人認為這場戰役,沒有史書中描述的那樣打敗了,也沒有朱厚照戰後吹噓的那樣大捷,應該算是擊退了蒙古韃靼部落小王子的進犯,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並抑制了蒙古韃靼部落的氣勢並且有所忌憚,在此後十年間對明朝邊境未有大規模深入進犯。可以從幾方面來看:

    1. 結合史書記載推測,此戰對蒙古韃靼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反擊

    就書中記載,戰鬥約持續五日。朱厚照召集了大量的周邊軍隊前來會合決戰,主要有三批。第一批是陽和王勳和來援的"遼東參將蕭滓,宣府遊擊將軍時春,先是第一批與蒙古韃靼決戰等待大部隊到來。然而實力使然,王勳部很快便被包圍了,可能運氣好吧,第二天早晨下了大霧,王勳等人居然鑽出了包圍圈溜進了應州。期間第二批的援軍陸續到了,王勳部看到勝利曙光,意圖同援軍夾擊蒙古韃靼,然而,蒙古韃靼小王子久負盛名,分兵擊之,兩批明軍再次被分割包圍。這樣一日又過,次日一早,大霧依舊,朱厚照也等來了宣州總兵朱振等第三批援軍。與此同時,蒙古韃靼小王子也列好陣準備霧散後出擊。這次則到了最後的決戰時刻,朱厚照在這最後的決戰中應該也是在多重保護下衝上了火線與敵人廝殺的,在三批軍隊同時出擊的情況在擊退了敵人。

    2. 在此戰之後蒙古韃靼進犯的情況看,這場戰役是起了作用的

    我們先看一下此戰之前蒙古韃靼小王子的記錄:

    正德六年三月,小王子侵河套。……十月,小王子侵犯陝西,……。十二月,小王子攻宣府,殺守備趙瑛、都指揮王繼。

    正德七年五月,小王子攻大同,陷白羊口。

    正德九年九月,小王子攻宣府,破懷安、蔚州。

    本次小王子進犯是在正德十二年(1517年),而韃靼再次進犯則是十年後了,不得不說這次戰鬥對當時明朝的邊境安穩是有積極影響的。

    3. 為什麼要抹黑這一場戰役

    一方面,這和朱厚照這位皇帝的極度崇尚自由並不時的付諸行動而往往做出讓人感到荒唐的事的性格有很大關係。這位皇帝做的好多事情是與大臣心中的皇帝形象不符的,也不是一位皇帝應該做的,在他們看來,朱厚照做的事情像是一個頑童。就是說,在諸多大臣心中不認同這位皇帝同時又不得不認可這個皇帝的存在,畢竟血脈在那兒呢。

    另一方面就要具體到這場戰役本身了。自開始,這位頑童一般的皇帝就沒有像朱棣親征那般的流程,就是說朱厚照的御駕親征是有違體制的,沒有按照流程走,參雜著胡鬧的成份在裡面。

    視察長城的御史被朱厚照被解除職務,而後又不得任何文官出關,進而導致應州之戰時朱厚照身邊沒有能記載當時具體戰況和戰果的文官,皇帝不能自己親自記錄,身邊的武官基本指望不上。要記載當時的情況只能回京城後,想想當時的情況,朱厚照回京後激動的向老師楊廷和孩子般炫耀自己幹掉了一個韃靼軍官。然而不久之後,京城就流傳出應州之戰敗了,皇帝撒謊吹牛。這肯定有大臣在參與傳播,隨後,朱厚照就下詔稱自己要休息,輟朝十天。這分明就是在報復大臣。由此可見,當時朱厚照和大臣是有很大的矛盾的,再加上應州之戰實際情況缺乏實時記錄,在史料記載春秋筆法一筆帶過也就順理成章了。

    應州之戰後還發生了一件寧王造反的事情,從這件事情看這位正德皇帝的表現,比較起應州之戰來,更加荒唐,完全像是對上次應州之戰沒有被大臣心中認可而肆意胡鬧以報復大臣的舉措。

    - 寧王造反

    正德十四年(1519年),懷有野心的寧王朱宸濠藉口明武宗荒淫無道,在六月十四日這天在南昌興兵造反。這裡提到的這個寧王就是周星馳的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的那個要造反的寧王,想象電影中的寧王充滿了喜感,電影中唐伯虎幹掉了奪命書生,歷史中唐伯虎還是去給寧王朱宸濠做了幕僚。而現實中的寧王則更多的是充滿故事性,其實從更深的因素來講,寧王朱宸濠造反這個種子還是來自於朱棣。怎麼回事呢?早年間朱棣起兵造反時力量遠遠不及建文帝,以燕王所轄的一隅之地的兵力對抗全國兵力沒有勝算。所以在起兵之前透過脅迫加利誘手段聯合了當時節制北方沿邊兵馬、駐守大寧(今赤峰市寧城縣)朱元璋的第17個兒子,即朱棣的十七弟寧王朱權出兵相助,同時許諾說攻下國都南京後,與其分天下而治。由此開始了“靖難之役”。

    經過四年的武力爭奪,朱棣最終打敗建文帝,奪取皇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然而,朱棣即位之後,對起兵之初提到的分治天下的事情似乎忘記的一乾二淨,隻字不提,還將朱權徙遷至江西南昌,並奪其兵權。這事兒成祖朱棣辦的不地道,寧王朱宸濠乃是朱權後裔,對於祖上朱權與成祖朱棣的這些事肯定都是知道的,同時從祖上傳下來的還有對於這件事的憤恨與不甘,這就把一顆造反的種子也代代傳了下來。到了寧王朱宸濠這代,有了好時機,造反也就必然了。

    寧王朱宸濠的這一造反,成就了一位大牛人,這個人就是王守仁(也就是現在比較火的王陽明)。叛亂波及江西北部及南直隸西南一帶(今江西北部及安徽南部),未來得及進一步擴大,就被時任贛南巡撫的牛人王守仁平定,其時距離寧王朱宸濠造反不過僅僅過了四十三天。

    正德皇帝得知寧王朱宸濠造反後,應該是十分興奮的,崇尚自由的他恨不得立即離京趕去平叛,終於,在八月,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自封“奉天征討威武大將軍鎮國公”,自稱還是朱壽,這裡在威武大將軍後面多了個鎮國公,也算是朱厚照對自己應州大捷的自我肯定吧。大明凡封侯皆是來於軍功,朱厚照對自己的好倒是真的一點也不含糊。當月二十二日率兵南下“親征”。當到達涿州時,王守仁平叛捷報就傳到了。相比這位正德皇帝十分不甘心吧,“親征”一回寸功未建就回朝,簡直是豈有此理,裝做沒收到捷報,繼續南征。

    一路走走停停、玩玩樂樂,沒有一點出兵平叛的樣子,這樣折騰了幾個月,到了次年閏八月時,才到南京,此時,王守仁已經早在六個月前就把寧王朱宸濠押到了南京。獻浮當日,正德皇帝與諸位近侍身著戎裝,擺開陣勢,將俘虜朱宸濠除去束縛,在軍隊的包圍圈中重新伐鼓鳴金而生擒之,然後重新戴上枷鎖,列隊於前,凱旋而歸。

    《明史》中對明武宗朱厚照給了評價:

    明自正統以來,國勢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御邊寇,奮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樂嬉遊,暱近群小,至自署官號,冠履之分蕩然矣。猶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鈞諸臣補苴匡救,是以朝綱紊亂,而不底於危亡。假使承孝宗之遺澤,制節謹度,有中主之操,則國泰而名完,豈至重後人之訾議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說當今世界最有價值的資源不是石油而是資料,以後是大資料的時代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