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幸福時光86766
-
2 # 科學黑洞
在所有的貓科動物中只有獅子是群居的,其他例如老虎和豹子等都是獨行俠,獨自捕獵、獨自守著自己的領地,只有在發情期才會找到自己的伴侶一起生活一段時間。以豹子為例,待雌豹有了身孕,兩者就分開了,雌豹最後會帶著自己的孩子生活兩年左右的時間,之後就分道揚鑣了。而非洲獅是群居動物,在一個獅群中有一到兩頭雄獅作為首領,其它六七頭母獅,剩餘的就是獅群的小寶寶。在整個獅群中雄獅複雜守衛領地、保護獅群、提供一半的基因。而雌獅負責養育小獅子和捕獵活動。在獅群中小的雄獅待長到兩三歲的時候就會被驅逐出獅群,獨自去流浪。而小的雌獅在獅群成員不多的時候,會一直留下來,因為一個獅群中雄獅首領是經常更換的,一個雄獅只能在位三四年就會被年輕力壯的雄獅取代,這也避免了近親繁殖的可能性。
所以說非洲雄獅一般一生中有兩次流浪,第一次是兩三歲被驅逐出獅群,第二次是當上獅王的三四年後再次被驅逐,這個時候的非洲雄獅就已經老了,很可能會和其它雄獅組成一個小團體,一起捕獵一起其它獅群麻煩,最終步入生命的終點。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非洲雄獅是具備自己生活的能力的。而雌獅本來就可以自己自己去捕獵,只是團隊合作的時候更容易捕到大型的獵物,例如非洲野水牛等。但是獅子獨居面臨的最大威脅就是非洲二哥斑鬣狗,這些群居的非洲草原上的拾荒者,會專門盯著獅子和豹子的捕獵活動,待成功後斑鬣狗就可以坐享其成的搶獵物了,並且成功率還很高。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既然豹子面對成群的鬣狗都可以生存下去,那麼非洲獅也應該可以。但是會難很多,不然當初也不會進化成群居動物。
-
3 # 獵奇動物社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獅子作為唯一一種群居的貓科動物,甚至一度被許多人質疑它是不是貓科動物。但是獨居或是群居並不是判斷是不是貓科動物的重要標準,而是要從形態特徵,行為習慣以及基因相似度等等多維度去考究的。
那麼,如果非洲大草原上的獅子不群居了,獨居能否生存下來呢?先說一下答案,在獵奇君看,如果大草原上的獅子不群居了,它們能繼續生存,但是它們的數量會持續減少,最後直到滅絕。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獅子的習性眾所周知,獅子是貓科動物中唯一一種群居動物。按理說,獅子是體型第二大的貓科動物,它們有著龐大的體型以及強大的戰鬥力,所以在非洲大草原上,不群居也能靠自己捕獵獵物,不至於餓死。
但是,獅子們為什麼會選擇群居呢?任何物種選擇一種生存方式都是經過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年的進化才有的。
獅子是現存的貓科動物中進化最完美的動物之一。獅子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約300萬年前的穴獅。曾經獅子的足跡遍佈亞洲、非洲以及北美洲,甚至在最後一次冰川時期來臨時,它們一度踏上了南美洲。但是,隨著環境的變化和人類的獵殺,曾經的遍佈各地的獅子也慢慢的開始消失,以至於現在僅在亞洲的印度和非洲有獅子存在。它們是亞洲獅和非洲獅。
至於美洲獅雖然名字裡也有“獅”,但是真正的獅子是貓科豹屬,而美洲獅是貓科美洲金貓屬,所美洲獅不是獅。
無論是亞洲獅還是非洲獅,它們都有著群居的習性。由於現存的亞洲獅都在印度的國家森林公園裡被保護了起來,所以我們簡單的看一下非洲獅的習性和生存環境。
(亞洲獅)
非洲獅的習性和生存環境從19世紀開始,幾乎所有大型的貓科動物都在持續減少,比如老虎,在19世紀前,老虎有9個亞種之多,但是僅到了20世紀中葉,老虎的三個亞種-巴釐虎、裡海虎、爪哇虎分佈從地球上完全消失。即使是現存體型最大的貓科動物野生東北虎,在中國境內的數量也不足20頭了。
作為體型第二大的貓科動物,非洲獅的數量雖然也有減少,但是並沒有像其他大型貓科動物那樣一度到了瀕危的狀態。這要得益於非洲大草原上有著足夠的棲息地和獵物,還要得益於獅子的群居習性。
其實,非洲獅並不是一種獅子的名字,非洲獅包含了8個不同的亞種。雖然非洲獅的亞種很多,但是它們的體型和生活習性差別不大。所以,我們取其中一種簡單的來看一下。
克魯格獅是現存8個非洲獅亞種中數量比較多的一種,現存的克魯格獅的數量約有兩千頭左右,它們主要分佈在南非。
成年雄性克魯格獅的體長在2.6-3米之間(含尾巴長度),體重在150-250公斤之間,雌性克魯格獅的體長在2.3-2.7米之間,體重在120-180公斤之間。
作為非洲體型最大的貓科動物,無論是雄性還是雌性的獅子都有單殺大多數食草動物的能力。但是,它們依然選擇了群居。原因其實很簡單,最大的原因就是,畢竟大草原上大型的食草動物眾多,在單獨捕獵時風險較高,所以為了降低生存的風險,它們選擇了群居。
獅子如果不群居的話,獨居能否生存下來?上面我們說過,獅子無論是雌雄都有單殺許多食草動物的能力,也就是說基本的生存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獅子選擇了獨居,那麼,它們很可能會滅絕。原因有三。
01 捕獵的風險
獅子作為群居動物,有著明確的分工。在獅群中,通常只有1頭雄獅,其他的成員都是母獅。雄獅負責的是巡視領地,而母獅們負責協同捕獵。
一旦它們成為獨居的動物,它們需要面對的是單挑許多大型的食草動物,比如水牛、角馬等等,這些動物即使在團隊捕獵時風險都不低(每年殺死獅子最多的動物就是水牛),更不用說獅子單槍匹馬的捕獵它們了。
02 來自其他動物的威脅
獅子抱團的情況下,在非洲大草原上沒有動物敢招惹。但是一旦獨居,像群居的鬣狗、野狗等掠食性動物會經常騷擾搶奪甚至攻擊落單的獅子。尤其是母獅,被一群鬣狗圍攻,母獅不但獵物難保,性命都堪憂。
03 後代的成活率
即使群居的獅子也很難保證幼崽的存活率,一般情況下,母獅需要經歷4個月左右的妊娠期,然後一次可以省下2-4頭幼崽。當生下幼崽時,原本在群居時,其他母獅會輪流照顧(即使是沒生育過的成年母獅都要給幼崽哺乳),而且即便外出捕獵,也有獅王和母獅照看。這種情況下,幼崽的成活率都不足百分之五十。
那一旦獨居,沒有其他母獅幫忙照顧,在加上自己需要捕獵,幼崽的成活率會低到可怕。
總結一旦群居的獅子變為獨居,最先減少的就是母獅。因為母獅的捕獵能力相對較差,它們習慣團隊合作,一旦單獨狩獵受傷的風險會很高,還有隨時要面對其他群居食肉動物的騷擾和攻擊,還有單獨的母獅很難照看幼崽。
所以,這種情況下,母獅的數量會持續的減少,幼崽的成活率降低會使得它們“後繼無獅”。即便是雄效能夠單獨的很好的生存,沒有配偶,它也堅持不了多久。
綜上,獅子從群居變為獨居,雖然短時間內都能生存,但長此以往,獅子必然會滅絕。
-
4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非洲獅是非洲大草原的絕對霸主,但它們卻是群居動物。如果它們選擇獨居,我認為很難生存下去。原因如下:
首先是地理環境因素。動物選擇群居還是獨居,是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生存方式,可以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利益。非洲草原地勢平坦,視野開闊,非洲獅沒有像獵豹那樣的絕對速度,爆發力也較弱,而群居的獅子可以更好地分工合作,從不同方向圍追打截獵物,不用怎麼隱藏,花費減少的體力就能獲取到豐富的食物。
第二是食物來源因素。非洲獅體型龐大,食量驚人,每頓都需要使用很多的肉類。在草原上生存的食草動物,也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變得越來越警覺,奔跑速度越來越快,耐力越來越強,比如羚羊、角馬、斑馬等。如果緊靠一隻獅子,很難追上併成功捕殺到,除非少量離群或者老弱病殘的,長此以往獅子肯定會食不果腹。
第三是競爭的因素。非洲草原上的食肉動物,除了獅子以外,還有獵豹、花豹、草原狼、鬣狗等。獵豹和花豹雖然獨居,但速度相當快,捕食獵物沒有問題,像草原狼、鬣狗都是群居動物,而且非常難纏,特別是鬣狗的“掏肛”絕技,其它食肉動物都會忌憚三分,獅子也不例外,單個的獅子甚至會淪為鬣狗的侵擾物件。
回覆列表
做為食物鏈頂端的大貓科動物而言,雖這種現象出現會打破它們千萬年耒的捕獵習慣,但它們會一點點去適應如何對付捕獵對手。尋找自己可從征服的物件。
自然界動物間的競爭實際上就是力量與速度的競爭。
動物中的羚羊可稱的上奔跑速度的佼佼者,但它難勉成為單打獨鬥的獵豹與老虎的口中食。
就獅子而言,雖在速度上會遜色於獵豹老虎,但力量與耐力上絕對要強於它們。所以即使是獨立生存,而相較於一些食草動物仍佔有絕對優勢。各人淺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