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壁結構:
眼球壁分為外、中、內三層。
(一)外層
外層是由緻密的纖維組織構成,故稱纖維膜。前1/6為透明的角膜,後5/6為白色的鞏膜,二者移行處稱角鞏膜緣。纖維膜堅韌而有彈性,具有保護眼內組織和維持眼球形狀的作用。
1.角膜:位於眼球前面,質地透明。表面光滑,其前表面的曲率半徑為7.8毫米,後面約為6.8毫米,是重要的屈光間質。角膜橫徑約為11.5—12毫米,垂直徑為10.5—11毫米,中央部厚度約0.5—0.57毫米,周邊厚度可達l毫米。
角膜的組織結構由前向後分為5層。
(1)上皮細胞層:是球結膜上皮的延續,由5—6層細胞組成,易與前彈力層分離,上皮再生能力強,損傷後在無感染的條件下,一般24小時可以修復,不遺留瘢痕。由於上皮層與球結膜上皮層相互連續,故病變時可以相互影響。
(2)前彈力層:是一層均勻一致無結構的透明薄膜,終止於角膜邊緣,損傷後不能再生。
(3)實質層:佔整個角膜厚度的9/10.約由200層纖維薄板組成,薄板又由纖維柬組成,與角膜表面平行,排列極為規則,具有同等屈光指數,周圍延伸至鞏膜組織中,故炎症時可相互影響。本層無再生能力,一旦傷,則為瘢痕組織代替。
(4)後彈力層:為一透明的均質膜,由膠原纖維所組成,在前房角處分成細條,移行於小梁組織中,損傷後能再生。本層富有彈性,較為堅韌,角膜潰瘍穿孔前常可見後彈力層膨出,甚至可持續數天之久。
(5)內皮細胞層:為整齊的單層內皮細胞組成。本層與虹膜表層相連,具有角膜-房水屏障功能,正常情況下,房水不能透過此層滲入角膜組織中。內皮細胞損傷後易引起基質水腫。本層在成年後損傷不能再生,缺損區主要由鄰近的內皮細胞擴充套件和移行來覆蓋。
角膜無血管,其營養主要靠角膜緣血管網和房水供應,而代謝所需的氧,80%來自空氣。
角膜含有豐富的三叉神經末梢,故感覺特別敏銳,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則立即引起眼瞼保護性閉眼反應。
2.鞏膜:位於眼球中後部,其前沿接角膜緣,佔整個纖維膜的5/6.鞏膜表面被眼球筋膜包繞,前面被球結膜覆蓋,內面與睫狀體、脈絡膜相連,後極部稍偏內側有視神經從此穿過,穿過處的鞏膜極薄,上有許多篩狀孔,為鞏膜篩板。鞏膜顏色呈白色,但兒童因鞏膜較薄,內面的色素組織可隱露而呈淡青色;老人因脂肪沉著而呈淺黃色。鞏膜由緻密交錯的纖維組織構成,質地堅韌,不透明,具有保護球內組織的作用。
鞏膜的厚度不均勻,後極部較厚,約1毫米,向前逐漸變薄,在直肌附著處更薄,僅0.3毫米。
3.角鞏膜緣:即角膜與鞏膜移行區,寬約1毫米。由於透明的角膜嵌人不透明的鞏膜內,並逐漸過渡到鞏膜,所以在眼球表面沒有一條明確的分界線,角鞏膜緣是一些眼內手術常用的切口部位。
角鞏膜緣又是前房角的外壁,內有鞏膜靜脈竇和小梁網等結構。鞏膜靜脈竇又稱輸淋氏管,是圍繞前房角一週的房水排出管,外側和後方被鞏膜圍繞,內側透過小梁網與前房溝通。
(二)中層
中層為色素膜,因富含色素而得名。因為含有豐富的血管,又稱血管膜醫學教育網編輯整|理。去除外層後,其外觀狀似紫色葡萄,故又稱葡萄膜。中層由前向後分為虹膜、睫狀體、脈絡膜三部分。
1.虹膜:為位於角膜之後、晶狀體前面的一圓盤狀隔膜,其根部與睫狀體相連,表面有很多精細條紋,呈放射狀排列,稱為虹膜紋理。紋理與紋理之間呈凹陷,稱隱窩。虹膜中央有一圓孔,稱瞳孔。距瞳孔緣約1.5毫米處有一環形鋸齒狀隆起環,稱虹膜捲縮輪。虹膜的顏色因人種而異,白色人種色素少,虹膜色淺,呈淺黃或淺藍色,有色人種色素多,虹膜色呈深棕褐色。
瞳孔直徑約2.5—4毫米。虹膜含有瞳孔開大肌和瞳孔括約肌,前者受交感神經支配,使瞳子L開大;後者受副交感神經(動眼神經纖維)支配,使瞳孔縮小。瞳孔受光刺激時即縮小,這種運動稱為對光反射。虹膜的宅要功能是根據外界光線的強弱而使瞳孔縮小或開大,以調節眼內的光線強度,保證視網膜成家清晰。
正常瞳孔的大小,因年齡、屈光、生理狀態等情況而異。老人和嬰兒較小,兒童和少年時期最大,以後又逐漸變小;近視眼瞳孔大於遠視眼;交感神經興奮時瞳孔開大,副交感神經興奮時瞳孔縮小。
2.睫狀體:位於鞏膜內面,前端起於虹膜根部,後端止於脈絡膜前緣,呈環帶狀,寬約6毫米,內側環繞晶狀體赤道部。睫狀體由睫狀冠與睫狀環組成,縱切面為三角形。
睫狀體前較為肥厚,稱睫狀冠,血管極為豐富,誤傷此處最易出血。其內側表面有70—80個縱行突起,稱睫狀突,產生房水。
睫狀體後較為扁平,稱睫狀環。又稱睫狀體扁平部,針撥白內障手術常在顳下睫狀體扁平部作切口。
從睫狀體至晶狀體赤道部,有纖細的韌帶與晶狀體相連,稱晶狀體懸韌帶。
睫狀體內含睫狀肌,受動眼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支配。當睫狀肌環形纖維收縮時,晶狀體懸韌帶鬆弛,晶狀體凸度相應增加,屈光力增強,使眼能看清近處物體,這種作用稱為調節。
睫狀體的感覺神經纖維分佈豐富,故炎症時產生劇烈疼痛。
3.脈絡膜:位於鞏膜與視網膜之間,前接睫狀體扁平部,後至視乳頭周圍。有豐富的血管和色素。
脈絡膜與鞏膜之間有一空隙,稱脈絡膜上腔,臨床上脈絡膜脫離即自此腔分離。
脈絡膜無感覺神經纖維,故發炎時無疼痛感覺。
(三)內層
內層即視網膜。位於脈絡膜與玻璃體之間,前至鋸齒緣,後至視乳頭,分為色素層和感光層。除色素層為色素上皮外,感光層為透明的薄膜。具有感光和傳導神經衝動的重要作用。
鋸齒緣乃視網膜前端的終止部位,形如鋸齒狀,故名。該處為視網膜血管的終末端,因而營養相對較差,易出現退行性改變。
在視網膜後極部,離視乳頭顳側約3毫米處,有一淺漏斗狀小凹區,稱為黃斑,範圍約2毫米,此處無血管,中心有一凹,稱中心凹,中心凹是視網膜上視覺最敏銳的部位。此區色素上皮細胞含有較多色素,因此在檢眼鏡下顏色較暗。
黃斑鼻側約3毫米處,有一直徑約1.5毫米的圓盤形區,稱視神經乳頭,簡稱視乳頭,又稱視盤。它是視網膜神經纖維集中穿出眼球的部位,其中央呈漏斗狀凹陷,稱生理凹陷。
凹陷內有暗灰色小點,為視神經穿過鞏膜處,名鞏膜篩板,視乳頭因僅有神經纖維,沒有感光細胞,故無視覺,在視野中是一盲點,稱生理盲點。
視乳頭的顏色為淡紅色,視乳頭上有許多微血管,鼻側較顳側多一些,故鼻側較顳側稍紅。視乳頭邊緣是清晰的,但上、下及鼻側邊緣因視神經纖維較為集中,故不如顳側清晰。
有時視乳頭邊緣可見白色鞏膜環,是脈絡膜及色素上皮層未達到視乳頭邊緣的緣故。
視網膜組織由外向內可分為10層。即①色素上皮層;②視細胞層(杆體、椎體細胞層);③外界膜;④外顆粒層;⑤外叢狀層;⑥內顆粒層;⑦內叢狀層;⑧神經節細胞層;⑨神經纖維層;⑩內界膜。色素上皮與脈絡膜緊密相連,不易脫離,臨床上所出現的視網膜脫離,是視網膜與其本身的色素上皮層分離。
色素上皮為排列整齊的單層六角形細胞,黃斑部色素上皮較厚,周邊變薄醫學教育網編輯整|理,具有多種複雜的生化功能以及支援光感受器活動的色素屏障作用;並具有傳遞脈絡膜營養的作用和阻止脈絡膜血管的正常漏出液進入視網膜,起到視網膜外屏障的作用。
視資訊在視網膜內形成視覺神經衝動,以三個神經元傳遞,即光感受器-雙極細胞—神經節細胞。神經節細胞軸突即神經纖維沿視路將視資訊傳遞到視中樞形成視覺。
第一神經元為光感受器細胞,是一種特殊分化的神經上皮,由兩種細胞組成,一種形狀如圓錐狀,稱錐細胞,具有感受強光和辨別顏色的作用,,主要分佈在黃斑部,故黃斑區的視力最為敏銳。另一種細胞形狀如桿狀,稱為杆體細胞,具有感受弱光的作用,主要分佈在視網膜周邊,越近黃斑區越少,至黃斑中心凹時沒有這種細胞。正常人在暗處有一定的視力,是這種杆體細胞的作用。但這種杆體細胞的感光色素為視紫紅質,而視紫紅質需要維生素A才能合成,當維生素A缺乏時,杆體細胞的作用減弱,至暗處看不見物體,稱為夜盲。第二神經元與第三神經元主要是傳導神經衝動,即光線達到視細胞後,經化學變化產生光衝動,傳至雙極細胞(第二神經元),再至節細胞(第三神經元),然後由節細胞節後纖維沿視路傳達到大腦,產生視覺。
色覺是眼在明亮處視網膜錐細胞所產生的主要功能之一。明適應時,視網膜黃斑部的色覺敏感度最高,離黃斑部越遠色覺敏感度越低,周邊部視網膜則幾乎無色覺存在,這和錐細胞的分佈是一致的。
眼球壁結構:
眼球壁分為外、中、內三層。
(一)外層
外層是由緻密的纖維組織構成,故稱纖維膜。前1/6為透明的角膜,後5/6為白色的鞏膜,二者移行處稱角鞏膜緣。纖維膜堅韌而有彈性,具有保護眼內組織和維持眼球形狀的作用。
1.角膜:位於眼球前面,質地透明。表面光滑,其前表面的曲率半徑為7.8毫米,後面約為6.8毫米,是重要的屈光間質。角膜橫徑約為11.5—12毫米,垂直徑為10.5—11毫米,中央部厚度約0.5—0.57毫米,周邊厚度可達l毫米。
角膜的組織結構由前向後分為5層。
(1)上皮細胞層:是球結膜上皮的延續,由5—6層細胞組成,易與前彈力層分離,上皮再生能力強,損傷後在無感染的條件下,一般24小時可以修復,不遺留瘢痕。由於上皮層與球結膜上皮層相互連續,故病變時可以相互影響。
(2)前彈力層:是一層均勻一致無結構的透明薄膜,終止於角膜邊緣,損傷後不能再生。
(3)實質層:佔整個角膜厚度的9/10.約由200層纖維薄板組成,薄板又由纖維柬組成,與角膜表面平行,排列極為規則,具有同等屈光指數,周圍延伸至鞏膜組織中,故炎症時可相互影響。本層無再生能力,一旦傷,則為瘢痕組織代替。
(4)後彈力層:為一透明的均質膜,由膠原纖維所組成,在前房角處分成細條,移行於小梁組織中,損傷後能再生。本層富有彈性,較為堅韌,角膜潰瘍穿孔前常可見後彈力層膨出,甚至可持續數天之久。
(5)內皮細胞層:為整齊的單層內皮細胞組成。本層與虹膜表層相連,具有角膜-房水屏障功能,正常情況下,房水不能透過此層滲入角膜組織中。內皮細胞損傷後易引起基質水腫。本層在成年後損傷不能再生,缺損區主要由鄰近的內皮細胞擴充套件和移行來覆蓋。
角膜無血管,其營養主要靠角膜緣血管網和房水供應,而代謝所需的氧,80%來自空氣。
角膜含有豐富的三叉神經末梢,故感覺特別敏銳,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則立即引起眼瞼保護性閉眼反應。
2.鞏膜:位於眼球中後部,其前沿接角膜緣,佔整個纖維膜的5/6.鞏膜表面被眼球筋膜包繞,前面被球結膜覆蓋,內面與睫狀體、脈絡膜相連,後極部稍偏內側有視神經從此穿過,穿過處的鞏膜極薄,上有許多篩狀孔,為鞏膜篩板。鞏膜顏色呈白色,但兒童因鞏膜較薄,內面的色素組織可隱露而呈淡青色;老人因脂肪沉著而呈淺黃色。鞏膜由緻密交錯的纖維組織構成,質地堅韌,不透明,具有保護球內組織的作用。
鞏膜的厚度不均勻,後極部較厚,約1毫米,向前逐漸變薄,在直肌附著處更薄,僅0.3毫米。
3.角鞏膜緣:即角膜與鞏膜移行區,寬約1毫米。由於透明的角膜嵌人不透明的鞏膜內,並逐漸過渡到鞏膜,所以在眼球表面沒有一條明確的分界線,角鞏膜緣是一些眼內手術常用的切口部位。
角鞏膜緣又是前房角的外壁,內有鞏膜靜脈竇和小梁網等結構。鞏膜靜脈竇又稱輸淋氏管,是圍繞前房角一週的房水排出管,外側和後方被鞏膜圍繞,內側透過小梁網與前房溝通。
(二)中層
中層為色素膜,因富含色素而得名。因為含有豐富的血管,又稱血管膜醫學教育網編輯整|理。去除外層後,其外觀狀似紫色葡萄,故又稱葡萄膜。中層由前向後分為虹膜、睫狀體、脈絡膜三部分。
1.虹膜:為位於角膜之後、晶狀體前面的一圓盤狀隔膜,其根部與睫狀體相連,表面有很多精細條紋,呈放射狀排列,稱為虹膜紋理。紋理與紋理之間呈凹陷,稱隱窩。虹膜中央有一圓孔,稱瞳孔。距瞳孔緣約1.5毫米處有一環形鋸齒狀隆起環,稱虹膜捲縮輪。虹膜的顏色因人種而異,白色人種色素少,虹膜色淺,呈淺黃或淺藍色,有色人種色素多,虹膜色呈深棕褐色。
瞳孔直徑約2.5—4毫米。虹膜含有瞳孔開大肌和瞳孔括約肌,前者受交感神經支配,使瞳子L開大;後者受副交感神經(動眼神經纖維)支配,使瞳孔縮小。瞳孔受光刺激時即縮小,這種運動稱為對光反射。虹膜的宅要功能是根據外界光線的強弱而使瞳孔縮小或開大,以調節眼內的光線強度,保證視網膜成家清晰。
正常瞳孔的大小,因年齡、屈光、生理狀態等情況而異。老人和嬰兒較小,兒童和少年時期最大,以後又逐漸變小;近視眼瞳孔大於遠視眼;交感神經興奮時瞳孔開大,副交感神經興奮時瞳孔縮小。
2.睫狀體:位於鞏膜內面,前端起於虹膜根部,後端止於脈絡膜前緣,呈環帶狀,寬約6毫米,內側環繞晶狀體赤道部。睫狀體由睫狀冠與睫狀環組成,縱切面為三角形。
睫狀體前較為肥厚,稱睫狀冠,血管極為豐富,誤傷此處最易出血。其內側表面有70—80個縱行突起,稱睫狀突,產生房水。
睫狀體後較為扁平,稱睫狀環。又稱睫狀體扁平部,針撥白內障手術常在顳下睫狀體扁平部作切口。
從睫狀體至晶狀體赤道部,有纖細的韌帶與晶狀體相連,稱晶狀體懸韌帶。
睫狀體內含睫狀肌,受動眼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支配。當睫狀肌環形纖維收縮時,晶狀體懸韌帶鬆弛,晶狀體凸度相應增加,屈光力增強,使眼能看清近處物體,這種作用稱為調節。
睫狀體的感覺神經纖維分佈豐富,故炎症時產生劇烈疼痛。
3.脈絡膜:位於鞏膜與視網膜之間,前接睫狀體扁平部,後至視乳頭周圍。有豐富的血管和色素。
脈絡膜與鞏膜之間有一空隙,稱脈絡膜上腔,臨床上脈絡膜脫離即自此腔分離。
脈絡膜無感覺神經纖維,故發炎時無疼痛感覺。
(三)內層
內層即視網膜。位於脈絡膜與玻璃體之間,前至鋸齒緣,後至視乳頭,分為色素層和感光層。除色素層為色素上皮外,感光層為透明的薄膜。具有感光和傳導神經衝動的重要作用。
鋸齒緣乃視網膜前端的終止部位,形如鋸齒狀,故名。該處為視網膜血管的終末端,因而營養相對較差,易出現退行性改變。
在視網膜後極部,離視乳頭顳側約3毫米處,有一淺漏斗狀小凹區,稱為黃斑,範圍約2毫米,此處無血管,中心有一凹,稱中心凹,中心凹是視網膜上視覺最敏銳的部位。此區色素上皮細胞含有較多色素,因此在檢眼鏡下顏色較暗。
黃斑鼻側約3毫米處,有一直徑約1.5毫米的圓盤形區,稱視神經乳頭,簡稱視乳頭,又稱視盤。它是視網膜神經纖維集中穿出眼球的部位,其中央呈漏斗狀凹陷,稱生理凹陷。
凹陷內有暗灰色小點,為視神經穿過鞏膜處,名鞏膜篩板,視乳頭因僅有神經纖維,沒有感光細胞,故無視覺,在視野中是一盲點,稱生理盲點。
視乳頭的顏色為淡紅色,視乳頭上有許多微血管,鼻側較顳側多一些,故鼻側較顳側稍紅。視乳頭邊緣是清晰的,但上、下及鼻側邊緣因視神經纖維較為集中,故不如顳側清晰。
有時視乳頭邊緣可見白色鞏膜環,是脈絡膜及色素上皮層未達到視乳頭邊緣的緣故。
視網膜組織由外向內可分為10層。即①色素上皮層;②視細胞層(杆體、椎體細胞層);③外界膜;④外顆粒層;⑤外叢狀層;⑥內顆粒層;⑦內叢狀層;⑧神經節細胞層;⑨神經纖維層;⑩內界膜。色素上皮與脈絡膜緊密相連,不易脫離,臨床上所出現的視網膜脫離,是視網膜與其本身的色素上皮層分離。
色素上皮為排列整齊的單層六角形細胞,黃斑部色素上皮較厚,周邊變薄醫學教育網編輯整|理,具有多種複雜的生化功能以及支援光感受器活動的色素屏障作用;並具有傳遞脈絡膜營養的作用和阻止脈絡膜血管的正常漏出液進入視網膜,起到視網膜外屏障的作用。
視資訊在視網膜內形成視覺神經衝動,以三個神經元傳遞,即光感受器-雙極細胞—神經節細胞。神經節細胞軸突即神經纖維沿視路將視資訊傳遞到視中樞形成視覺。
第一神經元為光感受器細胞,是一種特殊分化的神經上皮,由兩種細胞組成,一種形狀如圓錐狀,稱錐細胞,具有感受強光和辨別顏色的作用,,主要分佈在黃斑部,故黃斑區的視力最為敏銳。另一種細胞形狀如桿狀,稱為杆體細胞,具有感受弱光的作用,主要分佈在視網膜周邊,越近黃斑區越少,至黃斑中心凹時沒有這種細胞。正常人在暗處有一定的視力,是這種杆體細胞的作用。但這種杆體細胞的感光色素為視紫紅質,而視紫紅質需要維生素A才能合成,當維生素A缺乏時,杆體細胞的作用減弱,至暗處看不見物體,稱為夜盲。第二神經元與第三神經元主要是傳導神經衝動,即光線達到視細胞後,經化學變化產生光衝動,傳至雙極細胞(第二神經元),再至節細胞(第三神經元),然後由節細胞節後纖維沿視路傳達到大腦,產生視覺。
色覺是眼在明亮處視網膜錐細胞所產生的主要功能之一。明適應時,視網膜黃斑部的色覺敏感度最高,離黃斑部越遠色覺敏感度越低,周邊部視網膜則幾乎無色覺存在,這和錐細胞的分佈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