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2343150567
-
2 # 喜歷史
王安石大膽改革,割除舊弊,另宋帝國國富民繞,雖然不夠完美,最大的問題是觸犯了當權者的利益造成了改革的失敗,也形成了高層黨爭的嚴重後果,但如一直如王安石所設想走下去,宋必然繁榮富強。司馬光保守之極,特別是晚年如同中了魔咒,完全摒棄新法,對外政策更是葷招迭出,很多時候甚至出賣國家利益,腐朽之極,難怪哲宗親政後有把其開館戮屍之意。
-
3 # 每天讀宋詞
首先對比兩個人誰厲害,其實就是說誰對後世影響大。
說到對後世的影響,那就要分這幾個方面:文學貢獻、政治貢獻、對歷史的推動作用。
先說文學方面:王安石,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突出的貢獻是文學的文章方面,王安石寫文章(狹義來說就是散文)寫得好,比如《傷仲永》、給他老師歐陽修寫得祭文等等,而且王安石的散文,偏理科,思路清晰,短小精悍。這一點,王安石勝出!
再說政治方面:政治成就來說,王安石也勝出。王安石布衣起家,司馬光是官二代。
仁宗時期,王安石的文章透過曾鞏傳到了文壇主席歐陽修手裡,歐陽修看後很是欣賞,便主動數次提拔王安石,王安石也曾給仁宗寫過萬言書,仁宗雖然不重視,但神宗卻想幹一番大事,便起用王安石,就這樣,王安石走向權力中心,人參知政事(宰相)推行變法。
這個變法,從出發點來說,王安石沒有錯,但過程中卻出了大錯:
1、錯在不會用人:王安石為了推行變法,固執的不可救藥,得罪了仁宗時期一大批賢臣,導致他們紛紛請辭或者被驅離權利中央,包括:歐陽修、司馬光、韓琦等。這一大批賢臣被驅離之後,王安石用的人要嗎是不忠不孝之徒,要嘛就是順勢而為毫無忠誠可言的野心家,這是變法失敗原因之一;
2、錯在不聽勸。這場變法,王安石完全是捂起耳朵幹事情,什麼青苗法、免役寬剩錢等等,一開始試行的時候,是不順應民意的,導致很多老百姓苦不堪言。但是他下面的人為了拍馬屁,,不彙報實際情況,報喜不報憂,王安石也就矇在鼓裡,聽不得反對的聲音。
3、錯在為後面新舊黨爭埋下禍根。王安石的變法,引起了北宋長達百年的黨政,直到北宋滅亡,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北宋滅亡的原因之一。
司馬光呢?是變法的反對者,王安石掌權後,司馬光主動申請去洛陽,並在這十幾年完成了《資治通鑑》,王安石罷相後,司馬光重回中央,也擔任了1年多宰相,把王安石的那一套全部幹掉了。
但綜合歷史的程序,王安石還是大膽變革,對推動歷史的作用大於司馬光。王安石勝出!
詩詞方面:這一點,其實也毫無疑問,你知道司馬光幾首詩詞?知道王安石几首呢?
顯然王安石勝出!但王安石的詩詞也主要是罷相後回金陵那段時間寫的,畢竟經歷了人生起伏,位極人臣,巨浪退去後,自然能寫出流傳千古的詩詞。
史學方面:毫無疑問,司馬光扳回一局!而且這一局,分量巨大,可以抵前面兩局了!
所以對古人的認識,要從多個方面,他們都是我們後人的榜樣!
-
4 # 一筆君
最先聽聞肯定是司馬光,因為他小時候砸過缸,而後才是王安石,因為其詩文。再後來,司馬光憑《資治通鑑》,王安石憑改革變法,皆在歷史上留名。
先簡單介紹下二人,作簡要對比。
司馬光生於1019年11月17日,卒於1086年10月11日,享年68歲。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今陝西夏縣)涑水鄉人。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真宗天禧三年,司馬光出生於光州光山,此時其父司馬池任光山縣令,故而起名光。
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登進士第甲科,時年20歲,初任華州(今陝西華縣)判官。
慶曆六年(1046年),奉旨入京,調任大理評事、國子直講。後來歷任地方通判,嘉佑三年(1058年)重回中央,遷開封府推官,賜五品服,後仁宗下詔為起居舍人,同知諫院。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時為翰林學士,後任御史中丞。
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盡廢新法。
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九月,病逝,歷經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
王安石生於1021年12月18日,卒於1086年5月21,享年66歲。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真宗天禧五年,王安石出生於臨川,父親王益,時任臨川軍判官。
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進士及第第四名,時年21歲,授淮南節度判官。歷任地方判官,知州等職。多次委以館閣之職,均固辭不就。
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神宗召見王安石,二年任命為參知政事,躋身執政之列。1070年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推行新法。
哲宗元年(1086年)四月,病逝。歷經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封舒國公,後改封荊國公,追贈太傅,獲諡“文”。
由此可見,二人早年經歷多有相似,後貴為宰輔,也不過是此起彼伏。二人相識,早期還相知,不過後來政見不合,分道揚鑣。司馬光評價王安石:“人言安石奸邪,則毀之太過;但不曉事,又執拗耳。”,又朱熹對二人各自評說:
司馬光:
公忠信孝友恭儉正直出於天性,其好學如飢渴之嗜飲食,於財利紛華如惡惡臭;誠心自然,天下信之。退居於洛,往來陝洛間,皆化其德,師其學,法其儉。有不善曰:君實得無知乎!博學無所不通。溫公可謂智仁勇。他那治國救世處,是甚次第!其規模稍大,又有學問。其人嚴而正。王安石:
以文章節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經濟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為,庶幾復見二帝三皇之盛。而安石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奸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於崇寧、宣和之際,而禍亂極矣。毛蔣二人亦對王安石各有一評價:
毛公:
欲行其意而託於古,注《周禮》,作《字說》,其文章亦傲睨漢唐,如此可謂有專門之學者矣。而卒以敗者,無通識,並不周知社會之故,而行不適之策也蔣公:
我對中國古代的政治家,在秦漢以前則推周公,至於秦漢以後的政治家,所最佩服的就是王安石。由此可知,當時人對司馬光評價高於王安石,可能跟司馬光代表的是士大夫的利益,王安石變法觸及了他們的利益有一定的關係。不過在後來人對王安石評價甚高,因其改革變法之故。
此二人為同輩中人,又同朝為官,後因政見不合,卻不落井下石,皆君子真豪傑也!二人未能鼎力攜手,實為憾事!
-
5 # 蔡員外1979
王安石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用人唯能力論,對品德不甚注重,這間接導致變法一經由他人接手,就走向了對人不對事的極端!
王安石的這個用人問題,有點像曹操,實際是變法大家商鞅的提法,商鞅在商君書裡明確寫道:
用善,則民親其親;任奸,則民親其制。
用好人來管理百姓,百姓親近的是身邊的人,對制度往往會有不敬,甚至不服管教。
而你用品德低下的惡吏,往往就會事半功倍,政策也能敞通無阻。
王安石要施行變法,有很多阻力,所以他不得不啟用一些道德水準低下的人,儘管出臺了很多對官員的考核標準,而本質上,這些標準不是衡量品德的,而是用來考核能力的。難免會有一些類似Gdp的硬性指標,“惡吏”雷厲風行,不管百姓死活,總會有各種“壞辦法”來達成相關指標,而好官就未必能有好的成績出來。
久而久之,劣幣驅逐良幣。乃至在王安石主政後期,已有黨爭的苗頭,王安石下臺後,守舊派司馬光主政尚能堅持底線,對事不對人。而王安石的門生故舊呂惠卿蔡京等人當權後,情形就每況愈下了。
用善,則民親其親;任奸,則民親其制
商君的這個指導思想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會被用於實踐,甚至於近現代的拆遷或農村改造都有其陰魂作祟。
回覆列表
我認為王安石要高於司馬光。理由如下。
做學問王安石不亞於司馬光,從政的水平前者就高後者太多了。王安石看到了宋朝深重的危機,不顧個人名聲發起了全方位改革,雖然一些改革措施有缺少調查研究和實施方面的問題,但總比嚴重保守總以祖宗成法不可變為理由的司馬光強的多!司馬光之所以成名,完全是仰仗一套《資治通鑑》,這本書是給誰看的?帝王將相,也就是統治階級,這本書之所以頗受好評,是因為統治階級從中找到了延長統治時間的秘訣。《資治通鑑》跟老百姓基本沒什麼關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已經說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