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追花精靈

    古人對物質的追求少些,不會因生活的壓力天天加班加點的工作吧!可以順從自己的內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古人推崇的是文化,節操,情趣,不會像現代人,把金錢權利放在首位,精神品質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有各領風騷數百年的人物,有才藝氣質迥異的大師。

  • 2 # 江帆掠影

    有這想法都是中了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以及宮廷劇的毒,其實生產力低下缺醫少藥的古人多數都是過的很苦,善終的幾乎都沒有哪裡還有閒情逸致去享受生活,更別說生活情趣了。

  • 3 # 唐聖寶

    謝謝邀請。古代的富人可以有四海書畫,定期旅行聚會講故事,寫文章,喝酒。那種純粹以喝酒為喝酒的喝酒。真心羨慕啊!窮人再怎麼樣,聽聽評書,去街頭欣賞賣藝的人總可以吧。現代人除了網路還是網路,喝酒,沒目的的喝酒你當我傻啊?被網路佔據的時間愈多,人人都長根木頭。實在沒趣。

  • 4 # 話情治傷有問必答

    古人生活情趣來原於當時社會的傳統教育,推薦的三從四德,女人社會地位低下,男人說一不二的強權思想,是女人必須崇尚貞潔,相夫教子。

    然而當今社會,雖傳承古人美德,但男女都以平權,女人可以平借社會優式參加國家政策議政,可但當各崗要職,可參加各類活動,再不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封閉式女人,當然情趣區別大不一樣了。

  • 5 # 張清義聊家教

    下面我的一篇文章就能回答為什麼感覺古人更有生活情趣。

    古人的人生情趣

    (張清義談國學智慧)

    近日,在朋友家欣賞贗品《富春山居圖》,浮想聯翩,感喟古人之情懷,痛感今人之淺陋。

    反思我們當今社會,大多數人在生活中多了物質,少了精神。多了娛樂,少了情趣。錢包鼓鼓,六神無主。身強力壯,東張西望。

    要想談人生情趣的話題, 我們不妨就從這副畫談起。

    《富春山居圖》被稱為“畫中之蘭亭”,中華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元代大畫家黃公望所做,是紙本水墨畫。其中80%的內容描繪的是桐廬境內富春江的景色。20%是富陽景色。明末年間,此畫傳到了收藏家吳洪裕手中。這位收藏家對這副畫真可謂情有獨鍾,愛不釋手。於是他就叮囑兒子,他死後,要用這副畫為他殉葬。可當他臨終焚燒此畫時,他的侄子吳靜庵從火盆裡把畫搶了出來,可惜還是有一部分已燒燬。畫最後殘存了兩部分,前半卷叫剩山圖,珍藏在浙江博物館,後半卷叫無用師卷,收藏於臺北博物館。

    鳳凰衛視董事長劉長樂為此畫合璧到處奔走呼籲,後經溫家寶總理批示,分割到兩岸的同一幅畫《富春山居圖》才得以復原,重現了傳神阿暏之風韻。

    就這幅畫而言,我感悟並感嘆以下3點:

    1、黃公望本不是學畫的,50歲拜師學畫,老師說他歲數大了,他不言不語,埋頭就學。《富春山居圖》他畫了整整四年。黃公望身上所擁有的正是我們為之讚揚的人生中除了物質以外的精神層面的東西:情趣。

    2、收藏家吳洪裕焚燒名畫來殉葬,此等做法不可效仿,但把藝術作品視為生命的這種精神令人欽佩。這精神裡面也有我們提倡的人生大情趣。

    3、鳳凰衛視Quattroporte劉長樂,財富榮登富豪榜,獲得榮譽無數。可謂名利雙收。他的個人修為堪稱時代楷模。他與星雲大師是至交。這恰恰印證了那句話:和尚旁邊有君子,君子旁邊是和尚。劉長樂為了《富春山居圖》的合璧,不辭辛勞,奔走呼籲。這件事他做與不做對他個人而言無足輕重。所以說對他的所做所為我們就有這樣一種解釋:除了他個人的家國情懷之境界,還有的就是追求人生的情趣。

    接下來談談何為情趣。

    修身過程中,有三個問題是我們必須要解決的,一個是失控的情緒,一個是無止境的貪慾,一個是生活中的習性。情緒能決定我們的心情。情緒失控是因為“情”過多,失去了“理”性。為了平衡增加“理”性,“理”性影響了我們的心態。所以我們經常這樣講生活不要靠心情,主要靠心態。

    但情趣就不同了,他主要是以“情”為主,瘋狂地追求一種獨特的心情。為了自己的喜好甚至以命相搏,有時不擇手段。我們提倡人生要有情趣,還要提醒大家學習到古人的精神內涵,至於做法,切勿邯鄲學步。

    我們看情趣的概念越來越清晰了,是的,它不是名,不是利,是生命內涵中多了一樣鮮活的東西,使生命的價值更加意義豐富。

    接下來我們分享幾個古人人生中追求“情趣”的事例。

    1、唐太宗偷《蘭亭集序》。

    一個千秋帝王能做出如此齷齪之事嗎?答案是肯定的。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

    唐太宗李世民酷愛書法,尤愛王羲之之書。所以日夜思念《蘭亭集序》。當他打探到王羲之後人有一個叫辯才的收藏了《蘭亭集序》,便想出高價收買,可辯才不承認自己擁有此書。辯才是個僧人,在永欣寺修行。唐太宗於是讓他的大臣房玄齡解決此事。房玄齡便秘密派一個官員叫蕭翼的假裝去寺裡拜佛,最後和辯才和尚交了朋友,取得了信任,最後偷出了《蘭亭集序》。

    唐太宗得到真跡後,欣喜若狂,視為御寶。臨終時,召見太子李治,也就是後來的唐高宗。立遺囑要求用《蘭亭集序》殉葬。我們知道,唐太宗葬於昭陵,所以蘇東坡有詩云:“蘭亭繭紙入昭陵,世間遺蹟猶龍騰。”這位大詩人就像他做詞赤壁懷古,去的赤壁明明不是當年的古戰場,卻錯當成三國的古戰場發出感嘆,這次的感嘆同樣錯了,因為昭陵被盜挖掘,沒有發現此書。不過現在可以推論,《蘭亭集序》非常有可能殉葬在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裡。

    2、北宋書畫名家米芾與石頭結拜,愛硯臺如命。

    談到米芾,自然會聯想到這樣幾個字:“狂”、“痴”、“瘋癲”。

    先說“狂”,他說,柳公權的書法費盡筋骨,顏真卿的書法平淡無趣。宋徽宗詢問他書法問題,他說,蘇軾只是畫字,臣是刷字。

    說到“痴”,當然是他對藝術的追求狀態,這裡無需更多筆墨,下面主要談談他對石頭的“瘋癲”之態。

    米芾喜歡奇石,在安徽做官時,有一個地方出現了一塊渾然天成的怪石,古人迷信上天,不敢輕舉妄動。米芾卻讓人把石頭搬到自己院子裡,擺上貢品祭拜這塊石頭。他跪著說:“石兄,想見你二十年了,今日一見,三生有幸。”

    文房四寶中筆、墨、紙、硯,其中硯臺在很多文人心中佔有一席之地。它既能收藏賞玩,傳情銘志,又能凝歷史煙雲,怡主人性情。米芾對硯臺的喜愛真可謂如醉如痴,看到精美的石硯就會出現“瘋癲”之態。

    一次,米芾和一個姓周的和尚一起寫字,發現周和尚的硯臺精美無比,就想歸為己有,周和尚不給,他就對著和尚拜個不停,一副不得到硯臺誓不休的樣子,和尚無奈,只好贈送。

    還有一次,宋神宗讓他寫字,他寫罷後發現皇上的硯臺精美無比,便讓皇上將硯臺賞賜給他,宋神宗見他為了硯臺手舞足蹈,出現了“癲態”,只好把硯臺賞給了他。

    米芾有個性,我們理解。但他不為名利的這樣一種追求,就不是簡單的理解問題,而是人生的一大課題,也就是豐富生命內涵的大情趣。

    3、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賭書潑茶”。

    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說:“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史書。”意思是李清照說自己記性好,每當吃完飯,她和丈夫便烹一壺茶,指著堆積成山的史書說某件事在某書的某頁,先說對的人就先喝茶。可是往往先對的人喝不到茶,因為舉著茶杯在那裡大笑不止,最後把茶灑在了懷裡,所以叫“潑茶”。值得一提的是,納蘭性德在對亡妻表達思念的詞《浣溪沙》中寫到:“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可見納蘭性德對李清照的極賦有情趣的生活非常讚賞。

    4、沈復與陳芸夫婦“布衣飯菜,可樂終身”。

    清代文學家沈復在他的《浮生六記》裡詳細描繪了與妻子別樣的情趣生活。他記錄妻子對他說:“君畫我繡,以為詩酒之需。布衣飯菜,可樂終身,不必作遠遊計也。”

    他們夫婦的生活達到了寧靜淡泊、雅靜清細的境界。夕陽西下,他們登山賞景,對霞寫詩。月亮出來,在竹床上乘涼,對月飲酒,暢談人生。

    瞭解到這些,我們不能不說這也是一種別樣的生活情趣,只是這種情趣來自於平淡和知足。

    古人的事例我們就談到這裡,如果想講述,可以說不勝列舉。但是大道從簡,所有追求生活情趣的人和事都有一個共同之處,下面從修身的角度談一談。

    我們看,黃公望的畫,米芾的字與硯臺,李清照的賭書,唐太宗與《蘭亭集序》,沈復的對霞作詩,所有這一切都與文化有關。

    我們知道,人的共同點就是都有5種慾望,食慾為活命,色慾為傳宗接代,這兩種慾望動物都有。人比動物多了3中慾望,真欲創立了科學,美欲創作出藝術作品,善欲創立了宗教。這三種慾望是指精神方面的。而我們談的情趣就來自於這三種慾望。文化也是根植於這三種慾望。如果生活沒了情趣,生命就沒了精神內涵。如果生活沒了情趣,就和動物一樣靠著兩種慾望生活。如果生活沒了情趣,就沒有了文化,剩下的就只是娛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丟人,朗逸剎車異響有沒有方法解決?